敬拜大佛来乐山,弥勒静坐山水间。一镇三江巴蜀地,慈光普照越千年。往日想,今日观,仰望凌云足心愿。人生有幸是圆梦,莫道山高路途远。其实,在2008年我是有一次机会到乐山拜大佛的,只可惜因为公干,急着返回成都,错过了。而这次我们来乐山,是专程拜大佛的,终归了却了一个心愿。11月6日的上午,我们从成都出发,直奔乐山大佛景区。我们在景区的停车场下了车,就走向景区的北门。景区北门的具体位置,在乐山市的市中区凌云路2435号。说起凌云路,其历史背景都可以追溯到很古的古代,它不仅是通往乐山大佛的主要通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据介绍,这里有东方佛都,还原的是唐代风貌,极大地丰富了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内容,还有摩崖造像,技艺精湛,再现的是唐宋鼎盛时期的雕刻技艺。 我走在凌云路上,悉心观看,凌云路一码的红色路面,宽敞、平坦、整洁,两侧古树参天,绿荫蔽日,展现着古蜀国当下深秋的一派盎然生机,给我的印象是,既幽深又静寂,好像周遭的一切都被佛光滋润过一样,安宁而祥和。秋风里,还让人感觉到了无比的舒爽。我暗想,山有仙则名,地有佛则灵啊。真不是胡说,看看全国山川河流之隅、城乡街巷之处,凡有供佛寺庙的地方,哪一处不是风水宝地?当然,寻找供佛之地,总是要选择风水极佳的地方。反过来,佛光照耀的地方,风水自然被进一步滋养了。否则,就没法解释两千多年以来,为什么造佛不息、建寺不止、香火赓续,而经过多少年后,绝大多数寺庙的周围也不荒凉也不光秃,甚至树都能活到成百上千岁。 进入景区后,我们随着游客的人流而走,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山壁上的一个大大的“佛”字,落款是古今鼎鼎大名的苏轼。很多人在 “佛”字前驻足,争相拍照。据说,这个“佛”字是苏轼亲笔题写的,凿刻于1082年。也有说,这个“佛”字不是苏轼在此题写的,而是从别处拓下来凿刻在这里。不管怎么说吧,这个“佛”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大佛景区增加了不可多得的色彩。我想,苏轼和乐山大佛不会仅仅是题字的关系吧?有介绍说,苏轼在宋代嘉佑四年24岁时,从眉山乘船南下,抵达乐山(古时称嘉州)。他被乐山大佛的雄伟景象所震撼,愿得佛光,就在凌云山小住。他游览乐山大佛时,还留下了一些文学创作和纪念物。还传说,他在大佛旁边的亭阁中夜读,遇到一位少年(实际上是乐山大佛的守护神),两人之间的互动更增添了乐山大佛的神秘色彩。也有介绍说,苏轼与乐山大佛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前面介绍的都是后人编的。我以为,即便传说是假的,但能流传下来,在后人嘴里津津乐道,也能给当地添些文化色彩啊,听听并无妨,也是一种“丰富”。 <p class="ql-block"> 经过“佛”字后,我们在贴山而建的石阶路上,穿过一个上边写有“龙湫”的石砌拱门后,便见山壁上有若干风化没了的或者风化到模糊了的佛像,也看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说的所谓“龙湫”和“虎穴”,要说还真的十分不起眼。不过,曾任嘉州刺史的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倒是写有“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的诗句,自此这“龙湫”和“虎穴”就成为凌云山的胜景了。山壁上还有“回头是岸”四个大字,题于清朝同治二年,极其醒目。我们常见这四个字总是写在一些被严格监控的审讯等场所,今天我见“回头是岸”竟题刻于此,一时不解,自问其意义何在?直到看见不远的山壁上那“阿弥陀佛”四个字,似乎才略有领悟:佛即岸,回头乃向佛也。题刻者的良苦用心是不是我理解的这个样子,我不知晓。可我想,和我有一样理解的,恐怕不会是一两个人。我们继续往上走,又见如 “耳声目色”、“仰止”、“凌云”“奇绝天下”等等石刻,还真不少。我暗自感叹,毕竟是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啊。</p> 山壁上还有一个不很大也不很深的山洞,山洞里有一尊坐佛,风化的已经十分模糊了,但人们一见便能认出,是那位”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弥勒佛。还真是的,洞上有木牌一块,上书“兜率宫”,并解释“此中石像系明开凿之弥勒像故名兜率宫”。兜率是梵音音译,意思是“知足”、“喜足”。据《佛祖历代通载》,五代时僧人契此,体型肥胖,常挂一个口袋行乞。他出语无常,预示凶吉。坐化时口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以为他就是弥勒佛转世,明代时在此凿洞造像,大肚弥勒佛也常常被称之为大肚罗汉。 <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个兜率宫,没走多远,我们到了凌云山上的载酒亭。载酒亭也算是乐山大佛景区内的一处胜景,四柱四翘角,设计精巧,看上去并不大,却有凌云之势。亭子的立柱上有名联一副,即“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据说,载酒亭始建于宋代,也就是公元16世纪,原亭早就倒塌,眼前这座亭子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著名诗篇《送张嘉州》中的名句,即上述对联的内容而重建。也有说,苏东坡曾在凌云山读书期间,载酒泛舟,悠游于山水之间,好不自在呢,已经展现出了他潇洒倜傥的风采。所以,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在载酒亭附近的山壁上,书写并题刻了“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我路过时还琢磨,苏轼到这绝壁之处弄什么酒啊?原来喝酒之处在山顶。 载酒亭处,也是凭栏远眺的好去处。举目一望,山下大江汇流,两岸青绿,近可看岸滩出水,远可观高楼林立。尽管当时眼见之处,有些雾霭朦胧,但雾霭并没有掩盖住景致的壮观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座匾上写有“乐山大佛”而对联为”大江东去,佛法西来”的古式建筑,我们到了一块山顶平地,面积不小,我猜想这应该是凌云山的山顶最高处,原来古今闻名的凌云寺就坐落在这里。据说,凌云寺首创于唐代高祖李渊的武德年间(618—626),距离如今已有1400多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唐代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这个寺庙又得到扩建。唐代建中元年(780)德宗颁《修葺寺观诏》,要求各州府培修振兴寺庙,凌云寺随即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但到了唐代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令灭佛。据《中国佛教史》上说,“佛教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毁坏之”,凌云山的凌云寺作为嘉州名寺,得以保存。后也经历过毁损重建,而现存的凌云寺是清代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后又经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后不断加以维修,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原来面目。我们这时所见的凌云寺的山门,竟没有丝毫的古旧感,不得不说修葺的“十分完美”,不是”修旧如旧“,而是”修旧如新“。</p> <p class="ql-block"> 凌云寺的山门,也就是天王殿,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笑容可掬,欢喜迎远客。而殿内两旁,和一般天王殿一样,分列的是四大天王的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而弥勒身后供奉着木雕金装的护法神韦驮。进了山门,我看见一进院里,古木参天,多是楠木,龄长身贵。绿树掩映下,丹墙碧瓦,古朴庄严,两侧立有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庙的碑记,我看了一会儿,即将离开,可抬头一见,面前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拜者众众,诵经声声,香火浓浓,烟雾袅袅。据介绍,这座大雄宝殿是明代建筑,当然既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远近信众或者游客顶礼膜拜的主要场所。进入殿内观之,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应身、报身),金装满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是十八罗汉,喜怒哀乐,神形各异,栩栩如生。释迦摩尼佛背面是净瓶观音,像似新进塑成的,净瓶观音的两边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据说四位菩萨都是明代以前所塑造的。寺院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从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出是近代的建筑风格,我没有入内。凌云寺就是一座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进的四合院建筑,很自然在这里我没有忘记拜佛拜菩萨,都是合掌三鞠躬。敬佛嘛,一定要礼到。</p> <p class="ql-block"> 从凌云寺出来,我举目望向左前方,便看见了乐山大佛那黑黑的发髻。佛的发髻,一般称作螺髻,就是那种盘卷如同“螺壳”状的佛顶发式,乐山大佛的发髻,据说竟有1051个。从此处看过去,大佛的头顶与凌云山的山顶是一平的。我挤到“悬崖”的边上,凭栏才看清楚整个佛头,探头向“悬崖”底下看,原来乐山大佛正端坐在人工开凿的“U”型“悬崖”的正中央,凌云山有多高,大佛就有多高。我是第一次而且又是如此近距离看乐山大佛,感觉这尊佛真的无比巨大,竟有伸手可及的那种感觉。不过在这个地点,想要拍大佛的全身照,用手机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听说,乐山大佛是弥勒佛的造像,可是与我之前随处看到的连肚脐眼都带着笑的弥勒佛比较,这一尊倒不是那种“欢喜”之态,而是十分的庄严,当然一点儿也不失慈悲。</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着“U”字型的“悬崖”边上,绕到了大佛的左侧,这一侧的视角好像开阔了很多,可以较好地拍下大佛的上半身。若要问,乐山大佛有多大?就这么说吧,仅其头就高14.7米,宽10米。他那大耳朵长7米,鼻子长5.6米,眉毛长5.6米,嘴巴和眼睛长3.3米,脖颈高3米,肩膀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有28米,脚背宽8.5米。有人测算过,光大佛的脚面子上,都能围坐上百人。我倒是以为,乐山大佛改称乐山巨佛,更为贴切,符合实际。细细想来,这天底下究竟能有几尊大佛可以跟乐山大佛比高大呢?此佛不称巨,何佛又敢称巨呀!天下大佛第一尊,风雨千年傲凌云。不言不语江畔坐,普渡众生慈悲心。我还感想到,我们的祖先们,竟如此敢想,竟如此技高,众手开山凿造了如此巨大的佛像,创造了又一鬼斧神工之作,造就了又一人世间的奇迹!</p> 我们离开凌云顶,转道去往凌云栈道。凌云栈道是位于乐山大佛左侧的栖鸾、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的栈道,全长约500米,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有217级石阶,栈道的北端与大佛脚平台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通,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我站在栈道之上,感觉有临渊之险峻。走在上面,我开始还多少有一些“胆战心惊”,因为这栈道是在悬崖绝壁间开凿的蜿蜒曲折的窄路,一会儿是悬木架梁,步声咚咚,一会儿是削壁穿洞,风凉阴阴。有人说,它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像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盘绕在山崖峭壁上,还真的一点儿也不假。我想,如果从山下仰望,一定更加的险峻,也一定更加的可观,“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在凌云栈道上看风景,景色非常优美,那叫叹为观止,非亲临无以体会的。从凌云栈道下到底,就可以从正面、近距离、全景式观赏乐山大佛了。这时,我眼前的大佛,或许我们不能离之太远的缘故(从大佛脚下到江边大约30米),看上去竟有高耸云天之势,尽管它实际上只有71米的高度。我暗暗感叹:大佛镇三江,高耸云天上。慈悲满胸怀,祥光万里长。 站在大佛的脚下,我方晓得乐山大佛是坐东向西的,它乃依山凿成,临江而坐,磅礴的气势,一眼即可见之。如果从大佛的视角看,面前就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的汇流之处。我想,“一佛镇三江”的说法,应该皆因于此吧。我的视野不可能像大佛那般高远,但所见眼前的景致也是十分的靓丽,可谓江天悠远,碧水绵长,景色优美,真真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蕴意。而那高楼林立的乐山城,隔江可望,朦胧之中犹如海市蜃楼,鳞次栉比,美好壮观。我也想,佛眼所及之处,必是万福之地,乐山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我回过头来,再次认真观望大佛,大佛依然神态庄严地静坐在我的面前,其高大的形象必须仰视才可窥见全貌,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体态雍容,神情安详,双目微闭,凝视三江。我突然想,大佛在此静坐了一千多年,究竟都想了些什么啊?真的是世事风云、人间悲苦吗?反正我是不得而知。不管咋说,我亲见了乐山大佛,是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而且是心满意足的事。兴高采烈来乐山,鞠躬敬拜大佛前。抬头云厚罩碧空,放眼光芒耀地天。三江急水浪奔前,佛法悟心润自然。一直沐风观来去,从来无语默千年。 离开大佛,我们又返回凌云山顶,然后沿着一条长长的石阶梯下山,去往游船码头。听说,乘游船可游荡于三江汇流之处,更美的是在江面上观大佛,那感觉如观仙境……会带来别样一番的感受。刚才在栈道上,我们还和游船上的游客遥相挥手了呢。我们途经了东坡楼,传说此处曾是苏东坡年轻时读书的地方。我们眼前的东坡楼,是2001年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当时还整理收集了大量苏东坡的相关碑刻、典章、字画等等,藏于此楼。很不凑巧,我们到达时,此楼仍在维修中,禁止入内了,我们也就只好在楼外转了转,感觉这里的环境十分优雅,修竹茂密,幽然静寂。东坡楼正前面有清音亭一座,曲檐飞角,状如大鹏展翅,仙然若飞。在东坡楼与清音亭之间,有一座不小的水池,相传是苏东坡的洗墨池,现在却是游鱼的栖身嬉戏之地,也是游客的休息赏鱼之所。 我们又途经了灵宝塔,据说始建于唐代,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培修。灵宝塔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是凌云山的制高点,听人讲立足其上,凭高可以俯瞰三江,远眺峨眉山。因为要赶时间乘船,我们没有登塔,只是在峰下遥望。但见那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虽被密林掩映,仍不失直插云天、雄伟壮观之气势。曾有古人说:天下山水在西蜀,西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之山水在凌云,游览至此,我不得不感叹,高不过百米的凌云山,真是人间难得的尽游好山好水之境地。也对苏东坡 “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句,略有了些许的体会。说来很可惜,我们到了游船售票处,竟被告知他们刚刚接到管理部门通知,游船暂时停航,原因不详。嘿嘿,看来遗憾真的是常有的……<br><br>2024年12月13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