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了乡愁——黄岩农业观光园记

漫步西江

<p class="ql-block">上午台州马拉松在黄岩开跑,春雨公益这次没有参加行动。我本想在家安静写点儿东西,妻子打电话给我,说是可能错过了公交班点,已经等了很久没有等上公交,她让我开车接她去“红豆杉”颐养院看望老妈。我虽然不太情愿,但也只好下楼。在沿着东环大道高架桥下道路行驶的时候,是顺利的,但在临近东官河路附近时,发现道路两边站满了看客和警察,我猛然想起,这里可能是马拉松的路段。我本来应该在这里继续直行或左转,但车道都被拦住了,我只能右转。右转就进入内环线或它的辅道了。我在辅道上行驶,几个路口都不能左转,只好继续往前面开,一直开到朱砂山前,这里有一片黄岩农业产业园。我每天经过这里,但从未停下车子或脚步。我很轻视它,因为它的面积实在太小,现在它是个农业观光园,实在是太微型了,在城市里只能算是口袋公园。但今天阳光明亮而温暖,我就想下车来逛逛。虽然秋收后的田地荒芜着,但有一些农民正在挥锹或挥锄工作,我问一位老农大伯,他们整土是为干吗?他告诉我说,这是为种油菜。这时我眼前就好像展开了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这是今年春天里这里曾经有过的风景。乡亲们种油菜,主要不是在种油料作物,而是为春天的一片金黄。</p> <p class="ql-block">不涉足进来,就无法领略这里真实的丰富的景观。从园外的内环路上一瞥,似乎这狭长地带一览无余,轻视之心就是这样产生的。但亲身来到垄亩之间,发现这有限的田地里,有些无穷的野趣。这些野趣既有被收割后的稻杆茬子和被翻新的黑泥土所展现出来的,但我以我个人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以为这里的小河道和池塘是真趣味之所在。这一片地方原先是个村庄,村庄在内环线建设时被整村迁移,迁移后的旧村址被覆土复耕,当地政府对这块复耕后的农田进行了农旅融合的规划和开发,名之曰:黄岩农业产业园。向来一一是人家的地方,现在春天里油菜花金黄,夏天里绿油油的稻浪翻滚,一点也看不出当年乡民们聚落而居的痕迹了,但对于熟悉这块土地前世今生的人们来说,这些河道和池塘,还依稀让他们记起过去这里的烟火气息。河道穿行在田野里,我想起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词,尽管它们不是“大江”,而仅仅是条小河。而不同形状的池塘散落在村庄的各个不同方位,当年村民的建筑就依托着这些池塘而建。村妇们在这里淘米洗菜,也在这里漂洗衣服。原先池塘边总有几个踏步石板,正是村民们汰洗的工作台。每天早上和晚间,是池塘边最为闹热的时候。晚上挤爆的是女人的身影和家长里短的说话和笑声,而傍晚则是荷锄还家的男人们赤膊在这里擦洗身子,在洗去身上的污泥浊水的同时也洗去一身的疲累,相互之间还戏谑打趣,甚至说些粗话或荤话,常常惹起畅怀的大笑,惊起一树的鸟雀。</p><p class="ql-block">在乡村社会,池塘边就是信息交换的场所,就是公众说笑娱乐的地方。看到这些池塘,一些鲜明的场景,携带着人影和嘈杂的人声雀噪,又清晰地来到我的耳目前,我想起了我的老家村庄,也有这样的小河渠、池塘和埠头。这些水边的热闹场景还经常会来到我的记忆和我的梦境中。</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池塘和小河一样是处在水田中间的,它们的功能是和小河互济,共同滋养着四周农田里的庄稼。小河的水在干旱的季节可能会枯竭,这时就需要池塘里的水来浇灌或灌溉了。原先我老家的田野上也有很多池塘。这些池塘和长河小渠一起,形成了江南温黄平原的水乡特色,因为有了水,我的家乡又向来是鱼米之乡,又是瓜果之乡。大人们有时会抽干池塘水抓鱼,那时是生产队集体化的时代,而我们小孩则扛了一张安装着一杆长柄的网兜去捻螺蛳,或者从家里搬出一个大木浴盆,划到池塘中摘菱子吃。过去的村庄周围和村中都有很多水,人和水是共生的,这也就是古人所唱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但遗憾的是,这着牧歌式的乡村田园风光,现在都在快速的消失中。而最先消失的,竟然就是池塘,这是因为从来以粮为纲的乡村乡亲们,在商业时代,已经看不上土地上的那一点出息,他们好像约好了的一样,把田地给遗弃了。然后大工业和大物流园区及大村镇的建设,就把这些田地都占用了,在原先一年四季洋溢着庄稼花清香的空旷原野上,正像一句用烂了的话来说:雨后春笋一般矗立起了既密集又高大的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今天重新看到这些池塘,这些曲曲折折的河道,心中悲喜交加,感慨莫名。我沿着小河徘徊久之,又踟蹰在池塘边,我走过了一口又一口池塘。不知这些河道和池塘本来就是这样的,还是建设者在规划和建设时,有意在河边或塘边植了些菖蒲、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而更重要的是,建设者没有任何改变池塘和小河的岸线和材质,依然让它们保持着原有的曲折,依然让它们保持着土质,依然让这些土岸杂草丛生。这里是青蛙、蜻蜓、蝴蝶和螳螂、蚱蜢们的乐园,它们一天到晚在这里歌唱,舞蹈和戏耍。我觉得这个农业观光园,不论它是用来种油菜的种水稻的种玉米的还是种向日葵种玫瑰花的,种什么都是次要的,它的精华就是这些河道和池塘。我觉得建设者的理念很好,在开发时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地形地貌,留住了人们的乡愁,留住了离开这方土地甚至离开了乡村人们的家园之忆!现在这里还是处于黄岩城区的近郊区,我衷心希望今后即使城市化继续推进,城市的建设者都不要动这处于九峰山北麓、内环线以南一小块的农耕遗存,就让它成为市民们发思古之幽情和放飞心灵、情感的福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确实是洞天福地。在它的东南侧,卧着一座小山,诚如古人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山来历非凡,它就是朱砂山。朱砂山山上以朱砂土著称,古代黄岩城修城墙,用的就是这里的红土。这座不起眼的山包包的红土下,都是优质的岩石,当地村民几百年来都以采石为生,整个山体都被挖空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采石场被关闭,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利用采石工积几百年之力挖成的山体内巨大而又曲折、形态各异的洞窟,打造了蟠龙洞景区,与远在三门湾外的蛇蟠岛石窟和温岭长屿石窟,在台州市域内鼎足而三,而蟠龙洞独得地理之优势。</p><p class="ql-block">在朱砂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建于唐肃宗年间的古寺,初名朱砂寺,因为金灭北宋时康王赵构被金兵所追,一路南逃,在逃过椒江入海口之后,先在椒江枫山上的清修寺住了两天,写了两首诗,流传至今。从枫山下来后,沿江西上,过上辇(上辇这地名也因他车辇所到而取),登朱砂山顶,在寺院盘桓了两天,没有写诗,却题了两个字:“隐居”。寺院当即改名“隐居寺”。现在的隐居寺不断扩建,远在十几里开外,就可以看得到山顶云雾飘渺处的金碧辉煌,所以民间也有人称之为台州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在朱砂山的西麓,也就是农业观光园的东南,也有一座古寺,叫宝相寺,建于北宋初年。山上山下两座寺庙和谐相处,香火都非常旺。</p> <p class="ql-block">而耸立在观光园和朱砂山南侧的,则是蜿蜒高峻的九峰山脉,市区最高峰的九峰山顶黄茅山就在观光园的西南挺立天际。历代有很多人登临过九峰山,也走过山下的田畴。站在九峰山顶,他们仰观日月星辰,俯瞰永宁江不息东流入海,披襟当风,意气洋洋,有遗落尘世的方外之想,而在山下的田亩庄稼之间行走,则又别有一番人间情怀在心头。观光园的建设者们很用心,搜集了历代走过这里的诗人所写的咏农诗篇,并把它们镌刻在木板上,这些被设计过的诗板,现在就被立在观光园的不同位置。</p><p class="ql-block">在本文的最后,我录一首诗板上的小诗,以与各位朋友共赏:</p><p class="ql-block">《归耕图》</p><p class="ql-block">九峰山下二泉旁,乌桕霜来映夕阳。</p><p class="ql-block">似此山林得归隐,羡君诗酒任徜徉。</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金城,他写的“乌桕霜来映夕阳”,很吻合眼前的景致,江南的节气已经过了小雪,虽然现在已几乎年年见不到大雪,但霜风凛冽,树叶或红或黄,它们正在夕阳下努力展现生命的高潮!</p><p class="ql-block">2024.1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