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热映的电影《好东西》,评论众说纷纭。我的感觉是编剧和导演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去描绘上海的都市万象,但却宛如一艘在真实与虚构的浪潮中漂泊不定的船只,难以找到精准的航向,最终在艺术的海洋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成为一部流于平庸的都市喜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影片展现了两位独立女性在都市生活圈中的工作、生活、爱情的态度。以宋佳饰演的女主的女儿在公立小学学生假期经历对比作为切入点,这一场景熟悉而真实,仿佛将上海生活的一个小切片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孩子们在寒暑假过后分享自己的出行经历,不自觉形成的比较,是当下沪上家长带娃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真实写照,这一细节为影片奠定了一定的生活质感基础,让观众产生了最初的共鸣与代入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当主角——两位上海“底层女性”的故事逐渐展开,影片的问题便接踵而至。编剧似乎怀揣着意将主角们向白领阶层靠拢的意图,却在执行过程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她们的生活细节、经济状况明明指向中低层人群,却要强行展现出“白领”的做派与气质,这使得人物形象如同无根之萍,悬浮在半空中,无法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其真实性与可信度。这种身份与生活状态的格格不入,让整个故事的根基变得摇摇欲坠,除了宋佳这位人们熟悉的演员之外,整部电影无法让观众记住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也不知道它的蕴意在那里。让原本有可能触动人心的底层奋斗故事,在这样的拼凑之下,沦为了不伦不类的情感堆砌,牵强附会之感贯穿始终,使得影片在艺术价值的追求上偏离了轨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如此,《好东西》也并非完全黯淡无光。观影过程中,年轻观众,特别是年轻女性观众不时爆发出的阵阵笑声,成为了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这表明影片在喜剧元素的植入方面,成功地俘获了年轻观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挖掘出上海都市生活中的某些喜剧性侧面,成功地营造出了轻松的氛围,让观众在观影时能够获得娱乐与放松。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在喜剧效果的营造上,确实还是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轻松娱乐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就影片思想的整体宏观视角去考量,这样的喜剧效果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装饰,并不能掩盖其故事内核的苍白无力以及情节上的诸多漏洞。一部优秀的电影,应当是建立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构建起富有深度和内涵的故事架构,塑造出丰满立体、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陷入思考。而《好东西》显然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它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笔触零乱的画作,虽然在局部有着吸引眼球的亮点,但由于整体结构与内容的失衡,使得这些亮点无法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只能在年度电影中占据毫不起眼的一隅,成为一部流于平庸的都市喜剧,难以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也注定了在繁多的电影创作中,给观众留下有价值的思考和韵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