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岭的音乐追梦人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音乐追梦人</span></p><p class="ql-block"> “恰噔恰"!“端铃端"!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农村器乐里的两个拟声词,说的没错。但你想不到这两个词汇不仅是两个人名,还是两个名人。四十年代日本人未占领之前,最热闹的场面没过于蟠龙的七月七、广志的三月二十三的庙会。方圆十里八村都要拿出看家本领在届会上展示,为夺得头彩各村都下足了功夫,一试身手。白羊岭村就涌现出一群年轻音乐奇才,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永昌唢呐三则的锣,如合挖笙书堂的鼓。传说书堂为学打鼓,每天吃饭上厕所都念着口诀“恰噔恰-恰噔恰!”人们干脆就把书堂叫成了“恰噔恰”。三则学打锣,连挑水的时候也不忘念叨“端铃端!端铃端!”结果沙罐抛了坡,嘴里还念念有词“端铃端!”如合吹技稍逊,得了个“呼噜笙”的浑名。七月七蟠龙庙会,有扛装的,抬轿的,八音会,锣鼓队,高跷队,武术团,秧歌队等等,但最瞩目的还是白羊岭的八音会。李永昌吹唢呐嘴巴叼烟鼻孔吹,鼻孔叼烟嘴巴吹,百鸟朝凤,花样百出。三则敲锣代吹笙,边吹边敲节奏紧;锣圪朵飞出八米高,接住还不误敲锣声。书堂打鼓心颤动,鼓点隆隆如雷鸣;人山人海似潮涌,不看热闹追鼓声。蟠龙旧街比较狭窄,据说为看一眼白羊岭的精彩表演,买卖滩子被踩的一踏糊涂。1946年,李永昌作为南下干部去了南方工作,50年代到了河南博爱县当了县委书记。三则后来到长治淮海厂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白羊岭的音乐梦依然延续,出现了书唐、怀云、书德、二堂、如林、树青、兰英、玉维、第二任打鼓人李玉鹏等“老中青三结合”。正月里村上进会、每年正月十二洪水社火比赛,光荣人物平时迎来送往,办喜事,慰问军烈属等等少不了吹吹打打。李怀云吹唢呐最拿手的是“老八音"和“节节高"。李玉维不但学得一口好笙,还学会制作笙簧片校音准,曾拜师学艺请来武乡一分团“大八艺”张来书授艺。跑腿秧歌最热心的是李来小;最有实力的是李海全,曾经唱退过上门挑战的各路“高客”。如闫家庄的川锁,成家垴的爱平等人。小时候我记得当年李玉鹏打鼓,二人对唱,董川锁和李海全在白羊岭PK了整整一个下午,川锁自感不敌对手,只好把自己比作一株“臭老蒿",把海全比作“金丝草"。结果李海全接唱道:“闫家庄高客你听好,自作多情可不讨巧,臭老蒿它可是能积肥,你还不如个臭老蒿”,逗得观众哄堂大笑。川锁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俯首称臣,甘败下风。</p><p class="ql-block"> 到了70年代,“恰噔恰”已是50多岁的人,但打起鼓来仍雄风不减当年。我十二岁那年,洞上村赶庙会唱戏,白羊岭八音会去洞上助兴。唱戏前洞上村要先进行一段武术表演。结果锣鼓打得死气沉沉,拳耍的只能算是比比划划,无精打采,看热闹的心不在焉。忽然有个人在人群里喊了声:“白羊岭书堂来打鼓!”这一嗓子不要紧,整个戏场都齐声呐喊:“书堂/打鼓!书堂/打鼓!书堂/打鼓…”书堂往手心唾一口,袖子一撸,两腿一叉,把鼓锤一拢,鼓声隆响处,象万马奔腾,震得人心房颤抖,心惊肉跳,拳手们士气大振,精气蹦发,你来我往,杀声阵阵,刀光剑影,拼杀于场子中央,耍完一场下来,选手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大冬天把衣服撩在一边。还有的观众前呼后拥,不看武术看打鼓,拍手叫好不绝于耳。小时候我不懂得鼓声的威力,后来学了《曹刿论战》才确实理解了鼓声的哲理。怪不得古人无论高台打擂、沙场点兵还是战场撕杀,都离不开用鼓声助阵显示威风。甚至古人造词都离不了一个“鼓”字,如鼓励,鼓劲,鼓吹,鼓舞,鼓动、一鼓作气、大张旗鼓等等。“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连毛爷爷都把“鼓”写进了诗词。我们白羊岭人正是一代一代传承这种“鼓”的正能量和一股执着精神走到今天。 </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年轻人都考学、打工,离开了乡村,走进了繁华。但每逢春节,他们都回到家乡举办一场大的音乐晚会,让全村老少聚餐一天。随着社会变迁,留在村里的男人渐渐少了,但一群“半边天”撑起了音乐梦,十多年来每天伴着音响、踏着节奏在操场翩翩起舞,参与社会各种助兴活动,把白羊岭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此,我也试唱一首跑腿秧歌,抒抒情怀:</p><p class="ql-block"> 白羊岭上好传统,</p><p class="ql-block"> 代代音乐有传人。</p><p class="ql-block"> 无论世界多变换,</p><p class="ql-block"> 文化继承靠初心。</p><p class="ql-block"> 受家乡音乐文化的熏陶,本村人李世光教书后,在中学曾当过音乐老师。包括退休的李贵平老师,时不时拿起笛子来几声,好听的很。老一茬人如李花香的演技,才貌双全,成为单位的文艺台柱子;李玉庆的唱功,带磁性的嗓音,大有当年李双江的风格;李志先的秧歌,唱改革、唱政策、唱家乡、唱传统文化,虽然他们后来皆成为国家行政干部,年轻时也曾经是音乐路上的追梦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东武乡白羊岭八音文化留下了一句民间俗语,叫“一圪瘩胜胜儿"。被当地人用来形容团队合作,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我把它看作一份珍贵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此感谢李志先、李玉维提供素材,荷塘月色撰文整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