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字挺奇特的县,叫修获武县。</p><p class="ql-block">这个修获武县,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建立的一个县级政权,因地处河南省修武、获嘉、武陟三县交界地带,故名。</p><p class="ql-block">几乎与修获武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同时,县的基干武装——太行军区第四十四团成立。</p><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委、县政府和太行四十四团成立时的驻地设在获嘉县徐营镇。</p><p class="ql-block">这里,地处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最南端,被人们称为红色太行的前沿堡垒。</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我们老两口驱车南下,经邯郸,过峰峰矿区,走涉县,行黎城,穿壶关,抵林州,在饱览南太行浓郁秋色后,于10月27日来到徐营镇,参访修获武县委县政府旧址和太行军区四十四团团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位于徐营镇西街的修获武县委县政府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知名书画家徐方闻(徐营镇人)为修获武县委和县政府旧址题写的扁额</span></p> <p class="ql-block">中共修获武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5年2月。</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进行到战略反攻阶段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下的太行军区、冀南军区相继发动了林南战役、道清战役等,从日伪军手中收复了太行山南麓的大片领土。修获武县委和县政府就是在新收复的地区建立的。</p><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委和县政府属太行区七地委和七专署,其管辖和活动范围包括修武县郇封镇,获嘉县中和镇、徐营镇,武陟县谢旗营镇、乔庙镇、屹垱店镇等周边一百五十多个自然村,人口近十五万人。县委和县政府驻获嘉县徐营镇西街(后曾移至武陟县谢旗营镇北大段村等地)。</p><p class="ql-block">原七分区南进支队政委梁心明任修获武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地处太行根据地最南端。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进可东出华北平原,退可北撤太行山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委县政府成立后,领导群众开展了除奸反霸,实行合理负担的斗争,各村建立了农民抗救会。在边沿地区,建立两面村政权,配合部队,抗击敌伪派粮派款。根据地建设全面展开。</p><p class="ql-block">补遗:笔者在拙作《我的父亲——马勇烈士》一书中,由于掌握资料不全面,加之写作时正值疫情,无法外出考察,故在讲到修获武县委和县政府驻地时只写了谢旗营镇的北大段村,而漏写了徐营镇,这是写作中的一大遗憾,也是这次来徐营镇的一大惊喜和收获,借此机会特作补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修获武县委书记兼四十四团政委梁心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梁心明是河南林县人,生于1918年,乡村师范学历,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3月入党,长期在豫北地区做党的工作,地方工作经验非常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旧址内展示的修获武县地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图中可以看出,徐营镇正处于修获武县的中心,位置十分重要。徐营镇内分东街村和西街村,修获武县委县政府旧址在西街村,今徐营镇镇政府驻东街村。</span></p> <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委县政府成立时,在境内的道清铁路(滑县道口镇至博爱县清化镇)等交通要道沿线还为日伪军占据,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国民党正规军溃退后,一些民团保安团等地方顽杂武装也还占据着不少地盘,敌我顽交错,情形十分复杂。</p><p class="ql-block">新生的政权要在这种错纵复杂的环境下立足,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大的武装。而修获武当时只有一支几十人的县武工队,军事力量比较单薄。</p><p class="ql-block">于是,太行七地委(书记高扬)和七分区(首任司令员皮定均,皮定均率部挺进豫西后由张廷发接任)决定并报请军区批准,在修获武组建一支团建制的基干武装。</p><p class="ql-block">3月上旬,即修获武县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团建制的基干部队正式组建。按太行军区排序,这支部队被命名为太行军区第四十四团。团部起初设在徐营镇望高楼狮口村,不久后移至镇内西街村。</p> <p class="ql-block">七分区调南进支队支队长马勇任新成立的四十四团副团长(行团长职,半年后任团长),并任县委常委;修获武县委书记梁心明兼任政委;原县武工队队长李寿山任副政委;一二九师司令部通讯队队长何雨农调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十四团刚成立时的团部,设在徐营镇望高楼狮口村崔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十四团老战士崔容光晚年回忆说:“1945年二三月我参加了四十四团,团部就住在大望高楼村我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徐营镇西街村四十四团团部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一座清同治十年建的老建筑,南面还留存着旧式的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团部旧址的门楼。依稀可以看出,这里曾是镇中的一个大户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十四团团部旧址内分两间,外间专门辟为马勇团长的展室,详细介绍了马勇的革命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内间是一间卧室。据陪同我们参观的祁书记介绍,室内这些简陋的家具都是当年的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梁心明在其晚年写的回忆录中回忆说:“一九四五年三月上旬,马勇同志来到望高楼,同我见面,宣布太行七地委和七军分区的决定,修获武县建立四十四团,团长马勇,政委梁心明。副政委李寿山。老战友又到一起来了,县委都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十四团团长马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马勇是河北藁城人,生于1922年,初中学历,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同年10月入党,在冀南敌后打游击5年,在参加林南战役后调入新成立的太行七分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马勇(左)和四十四团参谋长何雨农</span></p> <p class="ql-block">梁心明和马勇调入四十四团,但他们俩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一起搭挡了。</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为扩大在道清路南八路军的影响力,并为挺进豫西预作准备,七分区决定组建一支南进支队,皮定均司令员亲自点将,调辉县独立营副政委马勇任南进支队支队长,林县宣传部长梁心明任支队政委,深入道清路南,打开南进通道。</p><p class="ql-block">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马勇和梁心明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分区首长交代的任务。</p><p class="ql-block">梁心明后来回忆说:“马勇是从冀南来的干部,对平原游击战颇有经验;我对路南的情况,风土人情也很熟悉。所以,我和马勇同志相处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旧址外的这组塑像,分别是(从左至右)马勇、张廷发、梁心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据展览工作人员讲,当时请塑像厂制作时是把这三人的多张照片发到厂里,然后厂里根据照片制作和修改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父亲的塑像旁留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四十四团初创时主要组成部分是原有的武工队和新收编的保安队,兵力只有五个连,而且成分复杂,武器简陋,弹药奇缺,甚至有一个连是由会道门师徒组成的。</p><p class="ql-block">在困难面前,团领导率领全团指战员采用边作战边整训的治军方针,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实际战斗的锤炼,使部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p> <p class="ql-block">四十四团成立后的第一仗是黄村反抢粮战斗。</p><p class="ql-block">当时,修武县伪军出动一个大队三百多人到城南十几里外的黄村抢粮。正在徐营镇组织部队训练的马勇得到消息后,决定吃掉这股伪军。</p><p class="ql-block">马勇带领部队奔袭黄村,首先命一连向抢粮的伪军发起攻击。敌人见势不好便向西黄村逃窜。马勇带领二连马上向西黄村追击。不料西黄村敌人火力很猛,竟被阻挡在一片开阔地里。马勇见状,马上命令:机枪掩护,部队快速冲过开阔地!发布命令的同时,马勇身先士卒,冲在队伍前头。这时,一颗子弹飞来,把马勇头皮划开一道大口子,立刻血流满面。一名战士把他背下来包扎好伤口,他又命令小号长用号声命一连向西猛攻,三连四连从左右两侧包抄。在我军三面夹击下,伪军乱了阵脚,节节败退,最后丢下几十具尸体,以及枪支和抢来的粮食,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马勇在战斗中曾多次负伤。梁心明回忆说:“马勇养伤回来,对我说,这是他第二次受伤,第一次是在冀南日本鬼子进行大扫荡时,腿部中了一枪。但没伤筋动骨,还跑了几里路。”</p><p class="ql-block">黄村一仗虽未全部吃掉抢粮之敌,但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四十四团和团长马勇名声大振,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抗日军民的热情。从此以后,驻扎在修获武一带的伪军听到四十四团和马勇的名字都胆战心惊,龟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来。</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四十四团在修获武范围内拔除了多处日伪军据点,并以攻打收复木栾店(即武陟县县城)为最后一仗,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荣时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十四团官兵严阵以待</span></p> <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国民党却急不可待地开始同共产党争抢地盘。地处军事要冲的豫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始,国民党派重兵沿平汉路北上,直逼豫北,相继占领了新乡、安阳、获嘉、武陟和修武等县城。</p><p class="ql-block">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我太行军区决定避其锋芒,退出了修获武地区。修获武党政机关退至焦作,四十四团驻守到武陟以西的杨梧槚村一线。</p><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后改张治中)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成立,会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以及有关受降事宜等问题。</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由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罗伯逊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军调部同时下设若干军事调处小组,分赴各地。</p><p class="ql-block">停战期间,在武陟县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此时,四十四团驻防的武陟县杨梧槚村一带,正处于国共军队的停战交界线上。马勇率部构筑数十里的防御工事,把守着焦作解放区的东南门户。</p><p class="ql-block">而相隔几百米,我军阵地对面则是国民党武陟保安团的阵地。两军相对,虎视眈眈。</p><p class="ql-block">初夏的一个早上,武陟保安团团长樊鸿宾指挥一个连的兵力向我四十四团阵地挑衅攻击。这个樊鸿宾就是在收复武陟县城时被我军打败后狼狈逃窜的武陟县伪军警备大队的大队长,后被国民党收编,摇身一变又成了县保安团团长。</p><p class="ql-block">马勇得到报告,立即和政委卢路(四十四团成立不久,梁心明专职地方工作,政委由李寿山接任;李寿山他调后政委是卢路)、参谋长何雨农和政治处主任崔殿宸赶到阵地前沿。</p><p class="ql-block">马勇观察了地形,听取了阵地守护连长的报告,判断是国民党军有意挑衅,决定以牙还牙,给予迎头痛击。他命令部队 :放敌人到五十米内,然后轻重火力一齐打,狠狠地打,决不放跑一个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敌军试探性进攻到距我阵地一百余米处,见我军没任何动静,以为是我军怕了,便大着胆子继续向我阵地逼近。待敌人进入五十米范围以内,马勇一声喊 :“打! ”我军战士一齐开火,轻重机枪、步枪、手榴弹雨点一般打向敌人,敌见我火力如此之猛,丢下二十多具尸体,狼狈回逃。</p><p class="ql-block">樊鸿宾偷鸡不成蚀把米,气急败坏,于是倒打一耙,向驻新乡市军事调处执行小组状告我军侵犯蒋军阵地,要求军调小组立即前来查处。</p><p class="ql-block">马勇早已料到敌人肯定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命令前沿部队保护交火现场,委派何雨农参谋长以我军前线中校指挥官的身份与军调小组周旋。</p><p class="ql-block">上午十时半左右,两辆美式军用吉普向我阵地开来。我哨兵举旗示意停车验证,第一辆车不但不停,反而踩足油门向我方冲来,我哨兵立即鸣枪示警,命令停车。第一辆车听到枪声立即停车,美方和蒋方代表从车内钻出来,连连解释。</p><p class="ql-block">这时,从第二辆车中走出我方代表黄镇将军。黄镇时任太行军区副政委,这次设立军调小组,被军区委派为新乡第十中心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临时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何雨农立即上前向黄镇将军报告了情况。</p><p class="ql-block">三方代表来到交火现场。樊鸿宾到场,抢先诬告共军违反停战协议,首先发动进攻,打死士兵二十多人,要求三人小组严惩共军前线指挥官。</p><p class="ql-block">何雨农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请谈判小组的将军们看看蒋军死在我军前沿阵地的尸体,就会明白是谁在挑衅,是谁违背停战协定!蒋军尸体距我方阵地不到五十米,都是胸前中弹、面向我军阵地倒下,这分明是蒋军先攻击我军、我军被迫自卫反击所致,这是最起码的常识。</p><p class="ql-block">蒋方代表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美方代表也无异议,只好点头默认。</p><p class="ql-block">黄镇将军对我军的相机处理给予了赞扬, 对何雨农说 :是非明白,事实如铁,我军完全是自卫,你们打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p><p class="ql-block">这时,何雨农参谋长通过和蒋方代表核实,认出了樊鸿宾,立刻气不打一处来,指着樊的鼻子大骂:你算是什么中国人!抗战期间你投靠日本鬼子当汉奸,日本人投降了,你还勾结小鬼子在木栾店打死打伤我八路军战士,现在日本人走了,你又成了国民党团长来抢夺人民的抗战果实,你有什么资格来同我军谈判!</p><p class="ql-block">樊鸿宾当着三方代表的面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一句话也不敢回,悄悄溜走了。</p><p class="ql-block">停战协定签订仅仅半年,蒋介石便撕毁协定,调集大批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并由此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军事进攻。美方宣布调处失败,全国性内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修获武县在国民党军占领期间曾一度和武陟县合并,梁心明改任武陟县委书记。半年后修获武县再次恢复,梁心明仍为县委书记。1948年夏,修武、获嘉、武陟县先后解放,修获武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县党政机关并入获嘉县。</p> <p class="ql-block">四十四团则在同国民党军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只有5个连建制的小团,发展为3个营9个连的大团,一千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在刘邓率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挺进大别山、开展外线作战后,四十四团成为太行军区的主力部队,驰聘豫北。</p><p class="ql-block">1948年正式编为野战部队(华北一兵团),又在徐向前司令员率领下进军山西,参加了解放山西的三大战役。</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四十四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一一三师五四五团。在太原战役结束后,改隶一野,由彭德怀司令员率领转战陕西。最后,在贺龙(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率领下由陕入川,驻守川北,执行剿匪建政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次到徐营,受到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热情接待。从左至右:徐营镇副镇长崔会武、获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红波、徐营镇党委书记祁廷梁、笔者、获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县人大主任)李淑萍、鲁玉玲、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县委办副主任)邓昌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听取讲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相互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捐赠拙作——《我的父亲——马勇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望高楼四十四团团部旧址前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修获武县委、县政府和太行四十四团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在解放战争中成长,谱写了红色太行一段光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感谢获嘉县各级组织,感谢徐营镇党政部门,你们不仅精心寻访和保存下这些战争年代的红色遗址,而且投入人力财力,辟为弘扬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