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赶 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赐给筑路官兵的时间,每年只有6个月的工期。在哈希勒根的冰天雪地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正悄然展开。部队施工,尤其在高寒缺氧的地域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如同一部机器,在作工之前就得预热。而在当时,机器发动前要用人工摇动,一般都要摇近半个小时。部队只要进驻工地,就如同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各自岗位上的作用,时时刻刻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山上的便道尚未打通,他们也毅然决然地开始了隧道引线工程的施工。随着物资器材的陆续到位,施工连队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之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上山后连续多日的大雪,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白天好不容易清理出的一段便道,到了夜晚又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或是被坍塌的雪墙阻塞。特别是在11连驻地南侧,靠近山体的雪墙高达三米以上,仿佛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面对如此困境,11连和10连3排的官兵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迅速组织力量,从洞口下方的山沟里开辟出一条人行小道。为了争取时间,战友们把钢钎打进冰雪里,搭出简易梯子,人爬上去后固定绳索,再将十多吨的施工器材和物资一件件地拖拽上去,尔后根据测绘班的放线打导洞,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了引线洞口外围的坪台,为后续的施工奠定了基础。隧道切口的爆破方式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在寇技术员的指导下,采用了电起爆的方式爆破成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p><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隧道工程能够早日开工,测绘班作为营部随老兵连队第一批上山打前站,承担起了艰巨的营部搭建帐篷(在零下20多度又缺氧的高寒之地,加之营部地理位置又当风,搭帐篷绝非易事)和施工测绘任务。上山后与李昌敏、寇存斌两位技术员同住一顶帐篷,几乎每天都看见测绘班班长王书文多次向技术员汇报工作。这位来自安徽的老兵,做事认真细致,言语温和,条理清晰,深受战友们的尊敬。在王班长的带领下,测绘班的战士们在上山后的第二天,便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前往雪地里寻找设计单位给定的控制点标志物。这个点位于哈希勒根隧道山体上方,而此时便道尚未打通,他们只能从隧道引线处的左侧艰难而又危险地攀爬上去。在近六十度的雪壁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雪崩,但测绘兵们依然勇敢前行,最终找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标志物。随后,他们又建立了隧道进口的中轴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了大量艰苦且危险的实测工作。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每个点都要反复测量和校对多次,最终取其平均值。初期使用的国产经纬仪误差较大,后来从工程股借来的德国101经纬仪,才使隧道中心线的精度得到了保证。</p><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隧道掘进的速度和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和测绘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帐篷里,床上、桌上、甚至地上,到处都是蓝图和米格纸图。从确定半幅掘进的爆破方案,到具体的打孔位置及分布,从掏槽孔、扩大孔到顶孔、侧孔和底孔,每个孔眼的风钻角度和钻孔深度,再到每个孔的装药量及点炮顺序,都需要根据围岩情况,通过精确计算得出具体数据,并交给相关操作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和测绘班的战友们,为垯坂上各项工程的早开工并顺利施工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集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测绘班王书文班长提供的哈希勒根隧道钻爆方案图(文物级资料),说明当年在赶工的同时,很好地坚持了科学施工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幅《哈希勒根隧道全幅断面图》,脑海里又浮现出工程技术人员,在帐篷里躬着腰认真绘图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为了赶工期,测绘班当时就是沿着被白雪覆盖的这个陡坡爬上去,寻找标志物。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雪崩,足见测绘班的战友们勇气与智慧兼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