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施特劳斯轻歌剧里的“蝙蝠”飞走了,留下众多观感后的各种评论,大多数听众认为外卡声音小,听觉得不到满足。</p><p class="ql-block">这里面存在于一个欣赏的误区。那就是音乐传统的规范与标准,它一直在延续也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但依然是有音乐所要求的规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次来的外卡演员在国外都是举足轻重的歌唱家,也都是一流剧院的常客,演员有着很高的声望和艺术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他们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传统指挥、导演对音乐和声音及表演的要求,使他们始终坚持和养成良好习惯。不管剧院的声效如何,按照一成不变的歌唱状态来歌唱,出现问题是剧场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欣赏歌剧的同时必须了解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施特劳斯音乐华丽的美有着柔美的音乐线条,旋律的连贯性、音乐风格的统一要求极高,他的音乐不同于威尔第等其他作曲家,有着很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唱不能脱离音乐规定的框架,最近来中国讲课的指挥大师穆迪告诫音乐界声音永远要服从音乐,也就是说不能凌驾于音乐之上。所以任何形式上的演唱、演奏必须在音乐允许的“度º”里,在符合剧情和音乐的情景下歌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音乐的契约,必须是无条件的遵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音乐必须是面对面的听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温暖,而大多数人习惯了音响扩音的效果 ,尤其是耳机🎧,给听觉带来不知不觉的伤害。听惯了大声就会不自觉的蔑视小声,而音乐上最难的技巧就是弱音。就像我们不以为然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而欧洲人是小声说话的差别,环境往往造就听觉的审美。</p><p class="ql-block">要学会独立思考的聆听,而不是自我膨胀的呼喊,聆听者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方的空间超高,音乐声音是向上和远处走的,在某种程度上讲直接影响了声音的指向,使部分声音被稀释掉。</p><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的大也是在世界剧院里屈指可数的,对歌剧演员来讲是很难唱的一个剧院,欧洲的剧院一般性讲都不大,而且音效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真正的职业演员会在不同的剧院保持自己正常的歌唱状态绝不雷池一步,否则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他、她不能放大声歌唱,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音乐,服从声音的美学。</p><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的音效之所以不稳定,取决于每部歌剧舞台布景装置的繁间,因为声音是有方向性的,布景装置往往改变声音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我在大剧院听歌剧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声效。池座前面的位置歌唱的音量并不大,中间的位置音效很好,尽管如此在不同的场景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视听效果。</p><p class="ql-block">那么在一楼又是一种音响,第一幕声音偏小,第二幕就好了许多,这是因为场景装置的不同,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差别。更神奇的是我在二楼右边六排的座位中,听到了意想不到的最好的音效,我头顶的身后就是一个方形和框架结构,也许是一种巧合声音的吸纳。</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位听众的观后感,我认为他对音乐有天赋而敏感,有着极高的欣赏能力,在中卡·外卡的对比中中肯,他很了不起。但他忽略的是他不知道我们中卡演员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为了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做了一些调整,所以中卡的演出效果比外卡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就像国家大剧院煞费苦心安排的郭德纲和松天硕的加盟,一方面是为了票房,毕竟大剧院有上千人需要生活的成本。一方面是为了外国歌剧本土化的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客观上不得不说是一次大胆的“混搭”,让大众熟知的相声和戏剧登上西方传统歌剧舞台,揉搓碰撞后的呈现。其实都是在现实的经营状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有喜欢的也有反感的,这也非常正常。毕竟都是花了碎银。</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松天硕,他有着许多戏剧的敏锐,与众不同的思考,文明的举止。我也喜欢郭德纲,他让我好开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外听歌剧的观众从小耳熏目染,或者是做好功课才进剧院。普鲁斯特在他16岁父母允许他单独进剧院看戏,他首先是研究戏中的演员,再则就是整部戏的剧情,所以他们在剧院能安安静静地欣赏演员的歌唱和表演。否则你在剧院一头雾水的顾此失彼看字幕,而忽略了真正歌剧核心的歌唱和表演。</p> <p class="ql-block">谢谢每一位观众,因为你们的到来才有了《蝙蝠》的成功!没有你们就没有舞台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