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衙”值得再游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享有“天下第一衙”盛誉的内乡县衙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悠久的官署。凡是胸中有点儿文墨的人,大概都对此地情有独钟吧!十几年前我就来此地游览过,觉得“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是十分有道理的,深感“北有紫禁城,南有内乡县衙”是名副其实的。今年国庆节我和刘姓朋友、曹姓同学三家人一起再次到内乡,再次探秘这座见证历史县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买好票,我们穿过停车场,站在马路对面就看到了那座青砖浮雕一字建筑——照壁,也叫影壁墙。我国古代建筑讲究风水,照壁就是阻挡内外视线交织和聚气聚财的作用,很多家庭住宅的院子都建有照壁,也是一个作用。当然,在衙门前它应该有整顿吏治、警戒官员的警示作用吧。走近一看,照壁正中绘有一形似麒麟的怪兽,叫做tan,这个反犬旁加一个贪婪的贪字,他是神话传说中能吞吃金银财宝的贪婪之兽,它就是“人心不足吞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的真实写照。据说这个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反腐败力度最大的皇帝,那这个照壁就意义非凡了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照壁后边,衙门前面有一个色彩明丽,雕梁画柱的牌坊,正上方是“菊潭古治”四个大字,因为古时候内乡称菊潭。这个牌坊,气势恢宏,可以看出古代衙门也是十分威严神圣的。验票进门,县衙内的布局严谨,庭院深深,漫步其间,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古老的建筑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隐约透露出古代的官场文化和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紧跟导游进入县衙第二大道门,就是“仪门”,仪门的楹联:“依宛镇,连丹郧,商圣故里;接秦晋,瞻荆襄,郦邑菊潭。”这个楹联把内乡县衙地理位置标注特别详尽,仪门在古代是不经常开放的,只供上级官员行走,平时县太爷都走不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门儿。东边开着的叫生门,平时官员和下属以及老百姓都走这个门。西边那个门叫鬼门又叫死门,顾名思义,只有死刑犯走这个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有一个高大的诫石碑,上面“公生明”三个大字略显沧桑,这几个字是告诫县太爷和其他官员一定要廉洁奉公。诫石牌后正中间是大堂,大家都知道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以及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大堂的对联也挺有意思:“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真佩服古代文人的智慧,这样寓意深刻的楹联很多,这里是学习楹联文化的极佳之地。(后来在东侧的《中国楹联博物馆》门前的长廊也看到许多高大上的楹联。)大堂左右两边有很多低矮的瓦房,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估计是六房了。(据说古代中央设六部,省级设六科,县级则设六房,三班六房都是帮助衙门处理事务的。)东侧是吏、户、礼三房,西侧是兵、刑、工三房,每一房都有它的特色所在。走进兵房,可以看到房间特别小,木架结构的,门上黑漆掉了很多,斑驳陆离,十分具有年代感,里面摆放的是古代的兵器也锈迹斑斑,一看就是历史文物了。这么多小房间,感觉大同小异,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各个房间都有老物件,它们好像向游客倾诉他们经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我们重点参观大堂,大堂门口铺满了青色大石头,其中两块被踩得油光发亮。我正纳闷呢,那边一个衙役装扮的人,拿着水火棍正在吆喝,这是要现场表演《县太爷审案》。大堂前立马聚集了很多游客,谁愿意当衙役的,进去换了套了件衙役工作服,游客中男女老少皆有跃跃欲试的,上去有十个人,然后东西列队,领班的衙役喊了一声“威武”,刚才还拽着工作服嘻嘻哈哈的“小衙役”一下子变成严肃庄重神态了,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原告击鼓喊冤枉,县太爷风风火火走出来,坐下开始审案,原告跪在东边一块大石头上,被告则是跪在西边大石头上,这块石头比较长,能跪两三个人呢。县太爷惊堂木一拍:“原告有何冤屈,慢慢道来!”原来是卖布的老人搭乘邻居的马车,邻居看这匹布工艺好值钱,就打算贪墨了,结果,县太爷三下五去二就审出来了。游客们对这个县太爷直竖大拇指,在古代,没有什么指纹之类的解决方式,用的是智慧判案。现代人看古代人断案还真是长见识啊!大家意犹未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才还没有走进大堂,在大堂外看了一场戏,现在我们走进大堂瞧一瞧,正对门的是县太爷办公桌,后面一副巨大的“海水朝日图”布满后墙。‌这幅图寓意劝诫官员应“清如海水,明似朝日”,画面中,日出东海之时,光芒四射,冲破一切黑暗和狂暴,几只酷似仙鹤的鸂鶒朝着太阳飞去,就是象征着官员要洞悉千变万化的世界,为治下百姓带来光明和宁静。画的正上方“明镜高悬”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和图的意境十分吻合,作用也一致。正堂后门上有一块牌匾“安民则惠”民多了一点儿,惠少了一点儿,意思是给百姓实惠多一点儿,当官的就清廉一些。再看看现在当官的,不敢查,一查就是贪污受贿上亿元,老百姓怎么能得到实惠呢!难怪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说法呢,即便是清廉如水者,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所谓“不贪不滥,一年三万。”看来自古如此,别太贪了,老百姓照样可以活下去。内乡县衙是官员清廉学习基地,养廉倡廉功不可没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穿过一堂就来到二堂,匾额上是“琴治堂”,一听名字就十分雅致,这让我想起来金代县令元好问在这里写的一首诗《摸鱼儿》,其中有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至今令人赞不绝口。二堂是调解民事案件的地方,就是一堂退堂后,把双方人叫过来协商,最终以解决案子为目的,平时师爷和县丞都住在这两边的房子里。在二堂右手边的后墙角有一把伞,这把伞叫“万民伞”。别看这个花里胡哨的伞,来头可大了,在清代地方官离任时候,当地百姓为表示挽留,这伞上有名字,名字越多表示这个官的声誉特别好。意寓地方官在执政期间像伞一样庇佑着一方百姓。能得到这个伞,说明这个县官真造福一方,仅次于皇帝的嘉奖令了,这可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东西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了二堂,到三省堂,看到三省堂我就想起来“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名言。三省堂两侧的对联是“兴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一方面警示县令一定要爱护自己的百姓,另一方面也提醒官员认识自身的职责之重。当然这三堂是县太爷读书看报纸、审理密案、会见重要官员的场所。这个院子里种着桂花树,看起来有几百年历史了,依然枝繁叶茂,桂就是贵,说明“主贵”也,就是住这里的人身份尊贵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沿着三堂西山墙通道往后走就进入了后花园,小门上刻着“闲趣”两个隶书大字,这是活得通透的官员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心态的真实写照。这里是放松心情,安静学习的好地方。小桥流水在垂柳苍松的掩映下更加清幽,假山亭台让人觉得到了御花园一样,竹林正对着小亭子,坐在亭子里读书,偶尔还可以观赏面前湖水里竹子的倒影,还可以观赏湖里自由自在的游鱼,多么惬意的休闲生活啊!怪不得人们喜欢当官呢,原来当官后可以拥有这么大的后花园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下第一衙”是名副其实的,不仅古建筑保存得好,主要是官文化透彻,应该让所有领导在这里进行上岗培训。这些楹联不仅展示了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警示官员处处为百姓想,处处以百姓利益为前提。当然红尘逐浪,世事喧嚣,行走在尘世中的俗人很难独善其身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