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深的美篇

谷深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字汝贞、汝钦,绩溪县龙川(今安徽宣城)人。明朝抗倭名将,直浙总督。</p><p class="ql-block"> 豪门望族出身的胡宗宪(六十年前他的曾祖胡富考中进士,曾任南京户部尚书,显赫一時)从小家境优裕,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兼习,他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步入仕途。他高考成绩很一般,运气却不错,虽没能选上庶吉士,分配到地方当了个县官。却因政绩优良,升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御史是个不错的行当,以骂人为主业,想骂谁就骂谁,一不留神骂对了,没准还能官运亨通一飞冲天。胡大人没有骂,因为他所巡视的是前线,刀光剑影的尽是些粗人武夫,胡乱告状没准那天就被人给黑了。所以胡大人这些年就干了一件事一一研究兵法。在血肉横飞生死悬於一线的战场,胡大人懂得了战争的法则。那些蒙古兵烧杀抢掠难民家破人亡哭天抢地的惨象,让胡大人了解了战争的残酷。</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边关表现良好,胡大人奉调担任浙江巡按,临行前,胡宗宪接受了一次“考试”,成绩那是相当的优良。</p> <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的,驻守大同的左卫军突然接到调令即刻移防更前线更艰苦的陽和一带,士兵不干,索性闹事一一哗变。麻烦大了,这帮人万一成了叛军咋办,领导束手无策。此時胡大人站了出来说:我去处理,参将大喜问:你要带多少人?胡答:不用,我一个人去。奇迹发生了,胡大人去到哗变士兵营地后只对情绪激动的士兵讲了几句话,士兵们停止吵闹安静地回到自己的营帳。回来后当领导问他如此棘手的事是怎么解决的,胡大人轻松地说:没什么,我只是告诉他们调令取消,不用移防了。领导又恼又懵,移防是上级命令,总兵都没发话,你敢信口胡说!今天忽悠过去,明天咋办?胡大人镇定地看着惊恐的同僚,告诉他们:丝毫不用担心。事实证明了胡宗宪是正确的,之前的移防调令取消,军隊仍在原地驻防。胡宗宪绝对不是忽悠,也不是运气好,而是准确的人心洞察力,、惊人的局势判断力,这就是胡大人的卓越才能。这几年在宣、大前线潜心硏读兵法战争等什么什么的,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那是他学到的真本领,接下来在东南沿海大破倭寇才真正是他大展身手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同志踌躇满志地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一一浙江巡按,准备大展宏图,开创自己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开创伟业,哪有那么容易?胡大人马上就明白那只是自己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願望。在浙江这个地盘上,有闽浙总督張经和浙江巡撫李天宠两个封疆大吏,自己只是个小小的七品巡按,级别太低,恐怕连插嘴说话的机会都轮不上他。</p><p class="ql-block">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严嵩的干儿子,通政司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郎趙文华因祭海来到浙江,完成任务后没走。一直待在浙江,因为他对当時沿海倭寇之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掺和一把。可总督大人和巡撫大人却不买他的帳,对他不理不睬,十分冷淡,就盼他早点滚蛋。趙文华十分气愤,敢欺负我,我就让我干爹收拾你们。於是趙大人干脆不走了,留了下来整天盯着張李二人,准备收集证据干張总督和李巡撫。趙文华是一个坏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但一个坏人能干到副部级侍郎,说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坏人。</p><p class="ql-block"> 於是胡宗宪同志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抛弃一切“三观”偏见和个人好恶,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向上级领导靠拢。不顾旁人的鄙视和议论,奉迎巴结趙大人。而趙文华因受冷遇孤单寂寞之中,也对礼遇有加谦恭和顺的胡小弟一见如故,称兄道弟。许诺扳倒張李二人后,一定帮胡小弟坐上巡撫宝座。趙文华十分欣赏胡宗宪,是因为胡的出众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对自己的支持。但胡宗宪同志却着实不喜欢趙文华,混迹政坛多年,胡很清楚趙文华和他干爹严嵩是什么货色,这是一群“干活不足,整人有余”的垃圾。对於出身高贵、有着强烈道德感的胡宗宪而言,严党一伙是极其让他厌恶的小人恶徒。然而问题是国家大权就掌握在这群垃圾手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胡宗宪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现实,因为前往浙江赴任前他曾立下誓言:“此去浙江,不平倭寇,不定东南,誓不回京!”。</p><p class="ql-block"> 果然,在趙文华和他干爹严嵩的一番阴谋操作下,闽浙总督張经、浙江巡撫李天宠以“拥兵自重不战,坐观倭寇成势“罪名,终於被杀害,同時还捎带上了前面讲过的楊继盛同志。而胡宗宪同志也如願被破格再破格提拔,从七品小御史直接提拔为四品右佥都御史兼浙江巡撫,成为一方封彊大吏。也正因此缘,胡大人加入了严党团伙,为今后自己的结局将付出惨重代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張经无辜被杀虽然是一个大冤案大悲剧,但对於倭寇而言,張经的死对他们才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因为事实证明,继任者胡宗宪同志才是他们最为可怕厉害的敌人,是他们的克星。</p><p class="ql-block"> 明朝实行“禁海”国策,但历史多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其实从朱重八同志建立大明以来,东南沿海就一直有人偷偷渡海走私。加之那時日本弹丸小国也进入日本的“战国”時期,内部打的一塌糊涂,被打败的一方就遠渡重洋逃到中国避难。这些日本浪人本就一根筋,又有武士道精神,战斗力极强,避难同時也干些打家劫舍的营生,也就是在中国沿海混饭吃。偷渡走私与日本浪人相互勾结,这就造成了东南沿海長期的“倭寇之乱”。</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同志现在已然是封彊大吏,在浙江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说了是算数的,可以大胆地开创他的宏图伟业一一平倭。首先,选拔人才,建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及隊伍。文的方面他招聘徐渭为他的幕僚,运筹帷幄靠徐渭;武的方面,他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决胜千里靠戚、俞二人。可谓“文武兼备”,再加上他自己的超人智慧和准确判断能力,万事俱备,拉开了东南沿海平倭大剧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同志遵从徐渭制定的“先定大局,谋后而动”的战略方针,经过认真仔细分析,拨开了重重迷雾,终於发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渔民、海盗、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背后,隐藏着的两个真正对手,一个叫汪直,另一个叫徐海,他俩才是倭寇之祸的源头,有道是“擒贼先擒王”,胡大人首先下手开刀的目标就此锁定。</p><p class="ql-block"> 徐渭所谓“先定大局,谋后而动”,就是对汪直和徐海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招剿,对汪直招抚,对徐海进行剿灭。即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徐先生虽没研究过这一理论,却也能无師自通,不愧才子称号。</p><p class="ql-block"> 汪直,是胡大人的同乡,此人靠偷渡走私起家,最后财大气粗,势力覆盖东南沿海及日本,竟至武装走私贩卖军火。准确说他不是汉奸,反而是日本人为他打工,把他当祖宗供奉。</p><p class="ql-block"> 徐渭告诉胡大人,汪直是个生意人,而生意人只求财,不求气。而生意人买卖是靠谈成的,我们可与汪直取得联系,招他上岸商谈“买卖”。胡大人明白了徐師爷的意思,於是把汪直的母親、妻子从监獄里放出来,分给她们一套大房子,供吃供住衣食无忧。用这一着棋,麻痹汪直,以示怀柔,等待時机。这一步棋已初见成效,汪直的养子已上岸親自实地考察,并对胡大人抱有好感,回去后详细汇报给汪直,汪直也准备择時回大陆与胡大人親自“商谈生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胡大人开始对徐海下手。而徐海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兼汉奸,他年轻气盛,擅長打砸抢,气焰嚣张。对付徐海,只能硬干。</p><p class="ql-block"> 虽是硬干,却用得是软办法:智慧、判断、计谋(阴招)、勇气、胆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干净利落解决。书读到这里時,我真为胡大人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更为他的高超斗争手段而惊叹!</p><p class="ql-block"> 徐渭与胡宗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商议,终於制定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计划,徐海在这个计划的实施中将被无情绞杀。</p><p class="ql-block"> 他们派了一个叫罗龙文的前去徐海处卧底,之所以选罗龙文,一是他与徐海是同乡,二是此人有个特長,爱挑拨是非。果然立竿见影,不久便知道徐海有个致命弱点一一内讧。他手下有两个合伙人,一个叫陈东,一个叫麻叶。胡大人抓住这个漏洞,指示罗龙文,四处扇风点火搬弄是非。而罗工作卓有成效,陈东与麻叶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p><p class="ql-block"> 然后胡大人给徐海写了一封劝降信,万万没想到这个无意的常规性操作,让他找到了毁灭徐海的利器。徐海回信很快来了,尽是周旋话客套话,胡大人看后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玄机,徐渭却发现不寻常之处。他告诉胡大人,此信怪就怪在“格式規范,词语恰当,太有礼节”了,不象是出自文盲徐海之手。胡宗宪同志恍然大悟。於是指示罗卧底查清写信之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是徐夫人王翠翘所写。王翠翘别号“江南名妓”,本是出身名门,因父親犯罪,不得已沦落风尘。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诗书琴画,无一不精,礼仪规矩,无一不晓。但阅人无数的王翠翘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乏善可陈且性命有虞的徐海,似乎不附合逻辑,可能这就是爱情所至吧。从回信中可看出,对於徐海而言,王翠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这就好办了,此后在给徐海的众多礼物中,夹杂了许多女人专用的珠宝首饰胭脂水粉。</p><p class="ql-block"> 一切就在这风平浪静中慢慢发生变化:王翠翘的枕头风,比二十级台风还强大……徐海与陈东、麻叶矛盾愈来愈大,双互猜忌愈来愈深……再加上徐海手下那帮海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太高,居然把汪直的船隊也抢了,而且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气得汪大老板要找徐海算帳。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胡宗宪同志巧施连环计,徐海先将麻叶擒获交给胡总督作为投诚的投名状。胡总督又命麻叶写给陈东一封信(内容当然是胡大人起草的),却没交给陈东而是直接转给徐海(离间信),徐海陷入四面楚歌。不久,闯荡江湖纵撗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无条件投降。</p><p class="ql-block"> 而投降仪式,成了徐海与胡总督最后一次较量。徐海率舰隊抵达胡总督驻地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投降者徐海,带着他的全部军隊,威风凛凛地列隊城外,趾高气昂的徐海在上百个随从簇拥下,在城外喊话:“我是徐明山(徐海号明山),前来请降,速开城门!”。而城内受降者却畏畏缩缩,胆战心惊。带着上万人,全副武装围城,说是来请降的,鬼才相信。很不巧,趙文华同志刚好也在城里,吓得浑身发抖,忙找来胡宗宪让他安排防守抵抗。胡大人却十分镇定,告诉趙大人:“不用担心,一切尽在我掌控之中”,然后向这位上司投去轻蔑的一瞥。见到胡宗宪的那一刻,徐海终於心服口服了。胡大人只带两名随从出城迎接他,没有丝毫慌乱,在这个人面前,他彻底屈服了,他认输,输得心服口服。徐海居然屈膝行礼,而胡大人的举动更让人意外,不是“疾步趋前,一把扶起”,或“大呼一声贤弟折杀我也。”,而是缓缓伸出手去按在了徐海头上一边拍一边说:“你引倭寇入侵,为祸国家多年,今日既然归順,今后当安分守己,切莫再次为恶”,俨然一副黑社会老大教父风范。投降议式结束,徐海一帮人众被安排城外暂驻,他的下属等候下一步转业从良。之后胡大人匆匆忙忙地走了,既没有去找军转部门和街道居委会,也没有去找可供的耕地,只找了个人一一陈东。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徐海正做着封妻荫子的美梦時,被一群人突然袭击,走投无路之际,徐海叹息一声,投水自尽。横行天下的第二号倭寇徐海就这样被他以前的同伙陈东干掉。三个月后,陈东、麻叶这对难兄难弟也被砍头。唯一的赢家是胡宗宪,整个过程,谋略机巧,阴险狡诈,未大动干戈,略动口舌,连徐海都是借陈东之手除掉。足可以写入厚黑学教科书,为万人拜读。</p><p class="ql-block"> 徐海夫人王翠翘的结局,众说纷纭。传说,不久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备,逃了出来,面对大海,高声哭诉:“明山,我辜负了你啊!”,然后投入大海,追随徐海而去。我倒宁願相信,这个结局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胡总督下一个目标就是汪直了。由於胡大人前期招抚工作扎实,汪直上岸前来“商量生意”顺利进行,水到渠成。尽管中间也有误会也有波折,(胡大人还借用三国演义计谋演了一场“蒋干盗书”的好戏),但汪直大老板还是来了。打了几年交道,胡宗宪和汪直这两位老对手终於见面坐在一起。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親切真挚的会谈并充分交换了意见,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吃饱喝足后,胡大人建议汪老板去杭州转转旅个游,汪老板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去了游杭州。结果出事了,出大事了,浙江巡按御史(胡大人的继任者)王本固却将遠道而来的客人汪直先生送进了牢房。王本固同志的思想逻辑很简单:汪直是倭寇,那就应该抓起来。胡宗宪后悔的肠子也青了,胡大人气坏了,他立刻安排人去找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先生抗倭是白痴水平,告状却是专家,他已上书连胡大人也告了,一時之间大有将胡大人也关进监獄之势。本固本固,人如其名,确实是一个本来就固执之极的人啊!招抚大计,功亏一篑。数年辛苦,就此毁於一旦。</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死,临死前,他做出了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准确的一个判断:“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直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p><p class="ql-block"> 诚如斯言,果然如此。其实一直以来,胡宗宪同志都在屈辱中忍耐着,无论汪直也好,徐海也罢,海盗也好,汉奸也罢,之所以以礼相待,招剿并举,步步为营,只是因为一方面实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忍当地百姓遭战争涂炭。但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今却是青山依旧,血水長流。胡宗宪大人终於拍案而起,“开战!不信我中国无人!”。一场惊天动地的抗倭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胡宗宪的直接靠山趙文华死了,间接靠山严嵩垮台了,於是乎弹劾他的奏章铺天盖地而来……於是乎坐镇东南风光无限的胡大人被捕下獄……於是乎一天深夜,傲气十足宁可舍弃生命也不願牺牲尊严的胡宗宪同志在牢房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五十四岁。临死前他写下了人生最后時刻的愤怒与不平:“宝剑埋冤獄,忠魂绕白雲”,乌乎哀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常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一标准来进行,胡宗宪动机是好的(平定倭寇之乱),效果是好的(抗倭成绩显著),只是中间过程中上了一趟“贼船”,落得如此下场,不公。他之前有兵部尚书王琼(给王守仁旗牌的那位大人)阿谀奉迎拍马屁;他同期有戚继光贪汚行贿拉关系,但都是为了国家办实事,实現心中理想和抱负而已。现实生活中,人是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绝不是那种非黑即白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历史将会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渭,字文長,号青藤老人,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明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楊慎、解缙、徐渭,至此明三大才子都已亮相。</p><p class="ql-block"> 徐渭屡次参加乡试均不得中,一生与仕途无缘。他幼時丧父失母,经历坎坷。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在世态炎凉中形成一种既高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为人性情放纵,放荡不羁,痛恨达官贵人,不善敛聚钱财,自嘲“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p><p class="ql-block">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独树一帜,能操琴,谙音律,可谓“英才天纵”。他自认为自己的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其实他最厉害的是兵法。</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徐渭的书法,再看看他的两首诗:</p><p class="ql-block"> 《蘭》 </p><p class="ql-block"> 莫讶春光不属侬,</p><p class="ql-block"> 一香已足压千红。</p><p class="ql-block"> 总令摘向韩娘袖,</p><p class="ql-block"> 不作人间脑麝风。</p><p class="ql-block"> 《墨蘭》</p><p class="ql-block"> 醉抹醒涂总是春,</p><p class="ql-block"> 百花枝上缀精神。</p><p class="ql-block"> 自从画取湘蘭后,</p><p class="ql-block"> 更不闲题与别人。</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诗反映了徐渭的情调和品性,其孤傲高洁雅致的性格和品味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再来欣赏一下徐渭先生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徐渭先生的画,是泼墨大写意派创始人,青藤画之鼻祖。确有豪放风骨,独领风骚,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几百年后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仰慕他并说:“願为青藤门下狗”,曾治一印“青藤门下走狗”,可见崇拜他到何种地步!</p> <p class="ql-block">  胡宗宪总督仰慕徐渭才名,决定收编这位才子,派出使者去招聘徐谓为自己的慕僚参谋,也就是常说的師爷。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胡大人的使者,他用流利的绍兴话快速地叽哩哇啦一顿,使者却一动不动,没听懂啊。在别人翻译后明白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谓言简意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面对超极牛人,使者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地向胡大人转达了这位穷秀才的原话。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发火,他思索片刻后说:“行,我去请他”。骄横的总督让步了,让步给一个穷秀才。这就是胡宗宪的胸怀格局,这就是胡宗宪的眼光和判断,和这位穷秀才后来做出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就是让他磕头他都值了。於是胡大人放下身价,屈尊降贵,親自前去拜访徐渭,操着一口徽州话,连说带比划,糊弄半天,终於把这位超极牛人带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徐渭没有辜负胡宗宪的厚望,他运筹帷幄,建言献策,巧设妙计,辅助胡总督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建有奇功。他虽未入仕,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一个布衣最大的贡献!不愧其“天下第一慕僚”称号。</p> <p class="ql-block">  在胡宗宪被抓走時,徐渭一句话没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作为胡宗宪的慕僚,他被牵连下獄,转瞬之间,命运再次将他抛入深渊。人生逢此大变,遭受寃曲,倍受打击,九次欲自尽(最厉害一次是用钉子钉入自己脑袋),偏偏没死成。七年后终於出獄,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大变,物是人非。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游历福建、直隶、山西、蓟州等地。在蓟州他见到老朋友戚继光,这時的戚继光又回到十七年前的蓟门,不同的是現在他是戚总兵了。见到这位久别的战友,戚继光十分激动高兴,安排酒宴款待老友。席间两人把酒言欢,谈及徐渭将来去向時,戚总兵诚邀他能留下来在自己军中效力,徐渭笑而不答,戚继光亦是聪明人,不再提起此事。徐渭并没变,虽然流浪,虽然落魄,却依然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徐渭。第二天,徐渭拜别戚总兵,前往辽东,他要親自去见识一下连戚继光都推崇备至的辽东副总兵李成粱。在辽东徐听说李成梁家要请先生,於是他前去应聘。</p><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这个落魄的半老头時,李成梁以为是个叫化子差点叫人给点钱打发他走人。出於礼貌,李问他:“有何专長能教些什么,”,徐答“兵法”,在场人几乎同時哄堂大笑,徐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嘲笑他的人。李突然想起不久前戚总兵曾派人快马来报信,描述过一个类似的人。李即刻改变态度,小心翼翼地问:“阁下是从孟诸(戚继光字孟诸)那里来的吗?”徐微微点了点头,“阁下可姓徐?”,“然也”徐回道。李成梁立刻迎下堂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先生行礼,旁边的人都惊讶至极瞪大了眼睛。李成梁知道,当他自己还是一个落魄秀才時,眼前此人已是筹谋东南,名震天下。当下他把自己两个儿子李如松和李如柏叫到身旁,当面交付给徐渭,并叮嘱儿子要用心学习,虚心讨教。徐渭没有辜负李成梁的期望,他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一切全都悉数传授给两个少年。</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辞职,虽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依然离开了这里,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蓟辽提督李如松率军入朝,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長部,歼敌上万名。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朝鲜国王李昖对他的用兵之法佩服的五体投地,问李如松为何如此英勇善战熟知兵法呢?李如松凝视遠方深情地说:“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教授与我。”!</p><p class="ql-block"> 此時,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時,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仅有一条老狗陪伴。不久之后,徐渭带着一腔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人世,時年七十三岁,凄凄惨惨,悲悲切切。</p><p class="ql-block"> 徐渭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他的绝顶才学机智和抗倭、传授军事知识培养李如松等一代年轻将领的那些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一生虽未入仕,却仍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可敬可佩!</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