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博白周旺陈氏上清公族根脉源流(弹出红包不要领,否则后果自负)

良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血缘的标志,文化的基因,家族的徽章。远祖虽远,历几千年;根脉流长,周朝初年(公元前 1046 年)以“陈”国赐姓,历 3070 多年,“陈”氏在全球人口 9000 多万人, 国内人口约 7000 万人, 在全国姓氏排名位列第五位。陈氏上清公根脉索源, 三千多年历一百多代一脉相传, 由北方中原至南方,辗转安居十三个地方。①周朝初年(公元前 1046 年) ,封“妫满” (陈胡公)于“陈”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 ,始得“陈”姓; ②春秋末年 (公元前 478 年) 楚国兼并 “陈” 国, 第 21 世祖 “衍公”避难迁至“魏”国的阳武县户牖邑(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春秋末年属于“魏”国) ;③西汉末年,第 36 世祖“与京公”迁居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 ;④东汉末年,第 45 世祖“翔公”迁居富庶地区颍川郡(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 ;⑤西晋末年,第 52世祖 “逵公” 避战乱迁居浙江湖州吴兴县; ⑥南北朝 “南梁” 时期 (537年) ,第 62 世祖“文赞公”,迁居“梁”朝都城“健康” (今江苏省南京) ;⑦唐朝中叶,第 74 始祖“环公”避乱居福建莆田市仙游县;⑧第 75 始祖 “伯宣公”转而隐居江西庐山;⑨第 77 世祖(832 年)迁居江西江州府德安县;⑩北宋仁宗年间(1063 年) “天下义门陈”分家,第 86 世祖“魁公”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⑾元朝初年,第 90 世祖“孟二公”迁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⑿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 年) ,第 95 世祖“念邦公”迁居廉州府合浦县兴中里六湖垌;⒀明朝末年(1643 年) ,第 101 世祖“上清公”迁居博白县双旺镇周旺村绿浪屋场肚,开基创业。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追踪索源,历代祖宗代代逐一记之, 慎终追远不忘祖宗来时路, 继往开来方知儿孙向何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上古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帝】 上古时代 (神话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生二子:炎帝、皇帝。皇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轩辕”。 因有土德之瑞, 故号 “黄帝”。黄帝到舜帝的世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颛顼帝】 颛顼 (zhuān xū) , 姬姓,黄帝之孙,昌意之子,舜帝往上数第 6 代的直系祖宗。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舜帝】舜,是黄帝的第 8 代孙,是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顼帝的第 6 代孙。上古时代,他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妫”姓, 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史记》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德为先,重教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阏父】 又称 “遏父”, 舜帝第 33 代裔孙,“妫” 姓, 周朝的 “陶正” (制陶工匠官员) 。“武王伐纣” 时任命阏父为 “工正” (军工部长) ,负责制作武器和后勤供给,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功勋。公元前 1046 年周朝建立,周武王对功臣元勋论功行赏,分封天下,将土地和百姓,分别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同行宗族和功臣,“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共 71 国,其中周武王“姬”姓同姓诸侯国 53 个。周武王的军师、岳父姜太公(子牙)授封于齐国(今山东东部) ,其弟周公(姬旦)授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阏父”功勋卓著荫及其子“妫满”,且是先古圣王“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封其为一级公爵,将其长女(姜太公的外甥女) “太姬”嫁给“妫满”,分封于“陈”国(今河南东部周口一带) ,国土全是平原,土地富饶,今天也是中国的粮仓。西周初年,华夏大地,西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及其他附庸诸侯国,共有 800 多个诸侯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西周时期(公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始祖 陈胡公】陈氏始祖,原姓“妫”,名“满”,“遏父”的儿子, 周武王的女婿 (姜太公的外甥女郎) ,生于商纣王七年(公元前 1064 年)十月十五。公元前1046 年封于 “陈” (都城 “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 , 以国赐姓,始有“陈”姓。公元前 1046 年~前 986 年在位 60 年, 谥号 “胡公”,后世称其“陈胡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周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妫满”,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敌入侵;以周朝的礼义德治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选贤任能,扬善惩恶,励精图治,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陈国】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舜帝后裔的“妫”姓诸侯国,国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478 年) ,存续 568 年,共 26 位君主,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之间,14 个城邑, 领土面积约 4 万平方公里 (超过博白县 10 倍的面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 世祖 申公】 “妫”姓,“陈”氏,名“犀”,陈胡公之子,承袭陈胡公担任国君, 为陈国第二任君主, 公元前 986 年~前 961 年在位 25 年,周穆王十五年薨,谥号“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公】 “妫”姓“陈”氏,名“皋羊”,陈胡公妫满之子,陈申公胞弟,承袭陈申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三任君主,公元前 961 年~前 939 年在位 23 年,周穆王三十八年薨,谥号“相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 世祖 孝公】 “妫”姓“陈”氏,名“突”,陈申公之子,承袭陈相公担任国君, 为陈国第四任君主, 公元前 938 年~前 905 年在位 34 年,周共王十八年薨,谥号“孝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 世祖 慎公】 “妫”姓“陈”氏,名“圉 yǔ戎”,陈孝公之子,承袭陈孝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五任君主,公元前 905 年~前5855 年在位 50 年,周厉王二十三年薨,谥号“慎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 世祖 幽公】 “妫”姓“陈”氏,名“宁”,陈慎公之子,承袭陈慎公担任国君, 为陈国第六任君主, 公元前 855 年~前 832 年在位 24 年,周厉王四十六年薨,谥号“幽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 世祖 釐公】 “妫”姓“陈”氏,名“孝”,陈幽公之子,承袭陈幽公担任国君, 为陈国第七任君主, 公元前 832 年~前 796 年在位 36 年,周宣王三十五年薨,谥号“釐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 世祖 武公】 “妫”姓“陈”氏,名“灵”,陈釐公之子,承袭陈釐公担任国君, 为陈国第八任君主。 公元前 796 年~前 781 年在位 15 年,周幽王元年薨,谥号“武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夷公】 “妫”姓“陈”氏,名“说”,陈武公之子,承袭陈武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九任君主。公元前 781 年~前 778 年在位 3 年,周幽王 4 年薨,谥号“夷公”。</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 世祖 平公】 “妫”姓“陈”氏,名“燮”,陈武公之子,是陈夷公胞弟,承袭陈夷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十任君主。公元前778 年~前 755 年在位 23 年,周平王十六年薨,谥号“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 世祖 文公】 “妫”姓“陈”氏,名“圉”,陈平公之子,承袭陈平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 755 年~前 745年在位 10 年,周平王二十六年薨,谥号“文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 世祖 桓公】 “妫”姓“陈”氏,名“鲍”,陈文公长子,承袭陈文公担任国君,为陈国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 745 年~前 707年在位 38 年,周桓王十三年薨,谥号“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废公】 “妫”姓“陈”氏,名“佗”,陈文公之子,是桓公异母弟。 公元前 707 年正月, 在兄长陈桓公病重期间, 杀死桓公太子 “免”,担任国君, 公元前 707 年 1 月~前 706 年 8 月, 为陈国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 706 年八月,为蔡人所杀,共在位 20 个月,谥号“废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公】 “妫”姓“陈”氏,名“跃”,陈桓公次子,杀死陈废公继位国君, 为陈国第十四任君主。 公元前 706 年~前 700 年在位 7 年,周桓王二十年薨,谥号“历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庄公】 “妫”姓“陈”氏,名“林”,陈桓公三子,是陈厉公胞弟,承袭陈历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十五任君主。公元前 699 年~前693 年在位 7 年,周庄王四年薨,谥号“庄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1 世祖 宣公】 “妫”姓“陈”氏,名“杵臼”,陈桓公的三儿子,是陈厉公、陈庄公的胞弟,承袭陈庄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十六任君主, 公元前 692 年~前 648 年, 在位 45 年, 周襄王四年薨,谥号“宣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完奔齐】宣公欲立宠姬所生“公子款”为太子,以太子“御寇”谋反为名杀死“御寇”,次子“妫完”与“御寇”交好,害怕被杀,公元前 672 年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为齐国大夫,后在齐国改名“田完”,这就是“田完奔齐”的故事。妫完,为“田”氏家族的始祖,其后裔以“田”为氏( “妫”姓“田”氏) 。公元前 391 年,其八世孙“田和”担任齐国国君,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诸侯,“吕氏姜齐”变为“田齐”,建立田齐国,仍沿用“齐”国国号,史称“田氏代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2 世祖 穆公】 “妫”姓“陈”氏,名“款”,陈宣公之子,承袭陈宣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十七任君主,公元前 647 年~前 632年在位 16 年,周襄王二十年薨,谥号“穆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3 世祖 共公】 “妫”姓“陈”氏,名“朔”,陈穆公之子,承袭陈穆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 631 年~前 614年在位 18 年,周顷王五年薨,谥号“穆公”。【第 14 世祖 灵公】 “妫”姓“陈”氏,名“平国”,陈共公之子,承袭陈共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十九任君主,公元前 613 年~前599 年在位 15 年,周定王八年薨,谥号“灵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御叔,夏氏始祖】宣公还有一个儿子“少西”,字“子夏”,子夏的后代便以“夏”为氏。子夏有一个儿子“夏御叔”,夏御叔的儿子“夏徵舒”,夏徵舒就是陈宣公的曾孙。公元前 599 年,夏徵舒射杀侵犯母亲“夏姬”的陈灵公,自立为“陈侯”,篡位数月。公元前 598 年冬,楚庄王以其弑君为名,带诸侯军队攻破陈国都城并杀死夏徵舒,灭“陈”国,置“陈县”。楚庄王听从楚国公族“申叔时”劝谏,撤“陈县”,从晋国迎“妫午”归国立为“陈”国国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5 世祖 成公】 “妫”姓“陈”氏,名“午”,陈灵公之子,楚庄王拥立“妫午”承袭陈灵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二十任君主,公元前 598 年~前 569 年在位 30 年,周灵王三年薨,谥号“成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6 世祖 哀公】 “妫”姓“陈”氏,名“弱”,陈成公之子,承袭陈成公继位国君,为陈国第二十任君主,公元前 568 年~前 534年在位 35 年,周景王十一年薨,谥号“哀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7 世祖 悼太子师】 “妫”姓“陈”氏,名“师”,陈哀公之子。陈哀公不喜传位于“师”,其弟“招”杀死了悼太子“师”,把“留”立为太子。【陈君留】 “妫”姓“陈”氏,名“留”,陈哀公之子。陈哀公的弟“招”立“留”为国君,为陈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公元前 534 年三月至四月,仅在位 2 月。公元前 534 年四月,楚军侵犯,弃国奔逃郑国。 十一月楚国灭陈国, 改置 “陈县”。 楚灵王命其弟楚公子 “熊弃疾”为“陈公”,公元前 534 年~前 529 年篡位 4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8 世祖 惠公】 “妫”姓“陈”氏,名“吴”,陈哀公之孙,悼太子“师”之子。公元前 534 年十一月楚国灭陈国后,楚平王与其他诸侯国求和,遂于公元前 529 年立“吴”为陈国君主,陈国复国。“吴”为陈国第二十二任君主,他追述公元前 533 年为元年,公元前 533 年~前 506 年共在位 28年, 周敬王十四年薨, 谥号 “惠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9 世祖 怀公】 “妫”姓“陈”氏,名“柳”,陈惠公之子,承袭陈惠公担任君主, 为陈国第二十三任君主, 公元前 506 年~前 502年共在位 4 年,周敬王十八年薨,谥号“怀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0 世祖 湣公】 “妫”姓“陈”氏,名“越”,又名“周”,陈怀公之子, 承袭陈怀公担任君主, 为陈国第二十四任君主, 公元前502 年~前 478 年, 共在位 24 年。 周敬王四十二年 (公元前 478 年) ,楚惠王杀湣公,陈国被楚国兼并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国, 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 称之为“太皞之虚”。陈国地处黄河以南, 颍水中游, 淮水之北, 是为淮阳之地。 在地理上,与“蔡”国接近,北方的邻居还有夏的后裔“杞”和商的后裔“宋”,西南有“楚”,东则有“徐”。“陈”国,在西周至春秋,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诸侯国。西周至春秋之际, 有十二个影响力较强的诸侯国, 分别为: 陈、 鲁、 齐、 晋、秦、 楚、宋、 卫、蔡、 曹、郑、 燕,随着西周结束、周王室东迁洛阳,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各诸侯国开始相互争霸和土地兼并, 逐渐发展为齐、晋、楚、秦、燕、赵、魏等大国,“陈”国则属于中等偏弱的小国。“陈”国处于楚、晋两个大国之间缓冲地带,发展受限,而且为了生存只能依附大国, 曾长期受楚国的控制。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分争,兼并战争也极为激烈,其中以楚国为最,大大小小国家共兼并几十个, 几乎占了春秋诸侯国的三分之一。 春秋末年,陈国被楚国兼并时, 仅剩二十余个诸侯国了, 战国时期出现了 “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1 世祖 衍公】公元前 492~前 434 年,湣公长子,原名“剑”。公元前 478 年陈国被楚国兼并,为避亡国之祸,改名“衍”,逃到“魏”国阳武县户牖邑(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春秋末年属于魏国)居住。长子陈琏,次子陈玛,都在齐国做官,均为“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2 世祖 琏公】在齐国做官,官为“大夫”。【陈玙,“胡”姓始祖】陈琏之弟陈玙,同时在齐国做官,官为“大夫”。居齐国,思念始祖陈胡公,以其谥号“胡公”的“胡”为氏,其后世子孙皆以“胡”为姓,陈玙为“胡”姓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3 世祖 履公】在齐国做官,官为“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4 世祖 辉公】赠“上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5 世祖 周昌公】 在齐国官至 “令尹”, 民和事康, 拜为 “上大夫”,周显王八年(公元前 361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6 世祖 裔公】周显王元年(公元前 368 年)生,在齐国做官,官为“令尹”,政和事简,民皆颂之。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 281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7 世祖 伯成公】 赠 “上大夫”, 周赧王五十六年 (公元前260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8 世祖 仲丕公】赠“上大夫”。生二子:长子从善、次子从吉。陈从吉的儿子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陈胜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仲丕次子陈从吉,在秦朝为官,拜“上大夫”。陈从吉生子“胜”,又名“涉”,居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 。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 ,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 领导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暴秦, 广泛响应, 在河南淮阳 (陈州)自立为“张楚国”,公元前 207 年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9 世祖 从善公】周郝王十八年(公元前 297 年)生,在秦国为官,拜“上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0 世祖 德绍公】 “负大识量,清白传家”,赠侯爵。因世混乱纷争,回家乡“河南阳武县”隐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1 世祖 述公】清正传家,文韬武略,当周亡秦兴之际,结纳贤豪, 人不敢犯。 秦始皇 (秦国为诸侯国时) 三年 (公元前 244)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秦帝国时期(公元前 221~206 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西汉时期(公元前 206~公元 25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2 世祖 平公】陈平(?~公元前 178 年) , 字儒子,西汉王朝开国重臣、 谋士, 著名政治家, 官拜 “左丞相”, 封 “户牗侯” “曲逆侯”, 《史记》称之为“陈丞相”。河南阳武县户牖乡 (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人,长相俊美, 喜读书, 有大志, 曾主持祭社神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 他感慨曰:“使平得宰天下, 亦如此肉矣! ” 汉文帝二年 (公元前 178 年)卒,谥号“献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魏国辅佐“魏王咎”反秦。却受谗言归附项羽帐下,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投奔刘邦,得到信任和重用,拜为“都尉”,随驾参乘、典掌护军,历任亚将、护军中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放了刘邦一马,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后“吕雉”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 ,陈平与王陵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 但因 “吕后” 大封 “吕” 家人为王, 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为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汉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3 世祖 原仁公】 字妫汭, 袭父爵封 “曲逆侯”, 汉文帝赠“骠骑将军”,汉景帝四年(公元前 153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4 世祖 子远公】 (公元前 206~前 122 年) ,字追虞、恢,原仁公长子,袭封“户牗侯”,赠“骠骑将军”,克勷(辅佐)皇家事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5 世祖 澄公】 (公元前 188~前 91 年) ,承袭“简侯”,赠“骠骑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6 世祖 与京公】汉宣帝二年(公元前 72 年) ,官拜“员外郎”。迁居山东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7 世祖 考公】汉宣帝赠侯爵,随父迁居山东瑕丘,汉元帝二年(公元前 47 年)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8 世祖 汤公】 (?—约前 6 年) ,字子功,山东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东北)人,西汉末年著名将领。 陈汤学识渊博,通达事理, 写得一手好文章,初谋得“太官献食丞”官职。“富平侯”张勃等朝官佩服其才能,向汉元帝大力举荐,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缨出使西域,几年后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 (相当于今天的西部战区副司令员) 。当时背信弃义的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康居”国扎稳了脚跟,攻占“乌孙”、“大宛”等国,威胁西域,反叛对抗,企图对汉王朝卷土重来。 汉元帝建昭三年 (前 36 年) , 陈汤联合西域诸国发兵进击被匈奴侵占的“康居”国,诛杀匈奴“郅支单于”,洗雪边境官兵往日的耻辱,万夷畏惧臣服。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 让他们明白, 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陈汤一战封神, 汉元帝嘉奖其建千年功业, 保万代平安, 赐爵 “关内侯”,拜官“射声校尉”,赐食邑三百户,黄金一百斤。汉成帝时,“乌孙”国侵犯西域,再次重用陈汤,任命为“从事中郎”,决断军机大事。公元前 6 年卒于成帝、哀帝之间。“新”朝“王莽”掌权,感激陈汤旧恩,追赠“破胡侯”,谥号“壮”。陈汤西域征战, 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 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 为汉王朝立下奇功。 陈汤攻杀郅支单于之后, 原来就归降的 “呼韩邪单于”更加臣服汉朝,表示愿守北藩,累世称臣。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此后汉元帝又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恢复了往日的“和亲”关系,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这一切,陈汤是建立了首功的。汉武帝时霍去病“封狼居胥”,汉元帝得陈汤安天下,汉朝强盛皆得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9 世祖 冯公】 称 “瑕丘公”, 跟从父亲征讨匈奴 “郅支单于”,大立军功,封“破胡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0 世祖 咸公】西汉哀帝末年,为“尚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 东汉(公元 25~22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1 世祖 晟公】官至豫章郡太守,郡治今江西南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2 世祖 会可公】官至豫章郡太守,郡治今江西南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3 世祖 珍公】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 90 年) , 官拜 “司隶校尉”,东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 122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4 世祖 嗣公】尚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5 世祖 翔公】字少麟,少知名,善结交,察孝廉,拜侍御史,定襄太守(定襄郡,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与匈奴战争的前沿) 、扬州刺史、御史中丞。从山东瑕丘迁河南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6 世祖 寔公】陈寔(104—187 年) ,“颍川中兴”的始兴之祖,“太丘长”。年轻时为县官吏,县令推荐他到太学学习,后续任“西门亭长”、“郡功曹”、闻喜县令、太丘县令长,任内修德清静,百姓安居乐业,后世称其为“陈太丘”。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德行感化“梁上君子”和教育后代的“难兄难弟”典故传为佳话,对后世影响巨大。中平四年(187 年) ,陈寔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大将军何进遣使吊祭, 赴吊唁者三万余人, 刻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系颍川郡第一家。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摹碑和庙碑。 他为政修德清静,不扰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平心待人接物, 公正断判争讼, 以理服人。《二十五史·后汉书》为其立传,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载入史册。新中国成立后, 曾将陈寔的事迹编入中学课本。 陈寔的思想品德,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瑰宝,他也是民族传统道德的光辉典范。【颍川陈氏世家】 历史上, 颍川在历史上是黄河流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颍川郡是秦始皇三十六个“郡县”之一。东汉时期的颍川,相当繁华,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地区。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 东汉末年以来, 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士族名士构成了士大夫集团的核心。 许县的陈氏、 颍阴的荀氏、 长社县的钟氏、 舞阳县的韩氏是颍川四大家族,东汉末年是颍川陈氏为郡望的名门望族,世代显贵。以史为证,陈氏中兴起源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禹州) 。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 、 《三国志》 、《晋书》 、 《宋书》及《世说新语》 、 《陈书》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 、《三国志》 中列有专传。 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高门望族, 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撰有《陈氏谱》一部,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保存了有价值的世系资料。颍川陈氏,陈寔开创局面,从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至“衣冠南渡”的东晋,子孙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兴盛,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久绵长的世家大族之一。 陈氏迄今, 中国陈性人口达 7000万,全球陈姓人口总规模超过 9000 万,其中颍川陈氏子孙 6000 万以上。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一直位列颍川首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 47 世 祖 纪 公 】 陈 纪(128-199) ,字元方,陈寔长子,东汉末年大臣,官拜“太仆尚书”、“鸿胪寺卿” (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 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并称 “三君”, 曹魏名臣陈群之父。自幼知书达礼, 聪慧过人。 其平时足不出户,潜心钻研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号曰“陈子”。其著述“言不务华,事不虚饰”,非常符合圣哲的道德标准,受到世人称赞。公元 189 年董卓把持朝政,派使者到家中拜他为“五官中郎将” (相当于副丞相) ,只好服从。到京师又转任为“侍中” (相当于丞相,皇帝顾问,承担重要政治和决策职能) ,却与董卓政见不合,不久出任“平原国相” (相当于郡守) 。陈纪在平原任上“勤恤民隐。驯之以礼教,示之以知耻”,深得百姓拥戴。袁绍掌控天下后,朝廷追拜其为“太仆” (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徵召为“尚书令” (承担丞相职责) 。建安初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袁绍为太尉(最高军事长官) ,让位于陈纪;陈纪不受,后官拜“大鸿胪”,掌九仪。享年七十一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三国时期(公元 200~28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8 世祖 群公】陈群(?—237 年) , 字长文,陈寔之孙,陈纪之子。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国“司空”,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出身名门,早年被刘备辟为 “豫州别驾” (地方刺史的佐史,官职尊贵且职务高于所核地方行政要员) 。 曹操入主徐州时,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 “西曹”是“司空”的属吏之一,负责百官的奏事) ,后转任参丞相军事。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检察长的官职) 。后拜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长和人力资源部长) ,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 镇军大将军、 中护军、 录尚书事。 曹丕驾崩后, 陈群受诏辅政。曹叡即位,任司空(文官,为资历深厚的大臣担任,正一品) 、录尚书事(相当于丞相) ,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237 年 2 月)病逝, 谥号 “靖”。正始四年 (243 年) , 配享曹操庙庭。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撰有文集五卷, 今已佚失。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9 世祖 泰公】陈泰(200—260 年) ,字元伯,陈群之子,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魏国 “尚书左仆射”。 承袭父亲功勋, 起家任员外散骑侍郎 (皇帝侍从官)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 尚书等职, 颇著政绩。高平陵之变时,力劝大将军曹爽投降,得到司马氏信任。此后为回避宫廷斗争,主动请求外调雍州(含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部分,郡治在甘肃武威)任刺史,督军破蜀国,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多次进攻。甘露元年(256 年) ,拜“右仆射” (相当于相),跟随大将军司马昭两次抵御孙吴进攻,改授“左仆射” (相当于“首相” ) ,官至“尚书”,封颍阴侯。甘露五年(260年) ,得知皇帝曹髦遇弑,陈泰悲愤而死,追赠司空,谥号为“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0 世祖 凖公】陈凖(?—300 年) ,陈泰之子,西晋 “太尉”。 西晋时期, 年轻有声望初任中书令,后因协助赵王“司马伦”废黜贾皇后党羽有功晋封海陵公,赵王“司马伦”在篡皇位成功后晋封陈凖为 “太尉” (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 ,录尚书事(相当于丞相) ,改封广陵郡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西晋时期(公元 265~317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1 世祖 匡公】 (225~292 年) ,西晋,官拜“龙图阁大学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2 世祖 逵公】 (244~317 年) ,字大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混战,“衣冠南渡”,中原士族相随南南迁,中原文明和中原政权南迁, 晋元帝渡江, 定都健康 (今南京) , 建立东晋。“逵公”南渡长江任官,官至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 、湖州长城令(今浙江湖州) ,随官而迁至浙江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县)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东晋(公元 317~42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3 世祖 康公】 (264~330 年) ,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官拜“尚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4 世祖 英公】 (286~345 年) , 东晋, 任直隶盱眙 “太守”(今江苏淮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5 世祖 弼公】 (309~378 年) ,东晋,官拜“尚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6 世祖 鼎公】 (331~377 年) ,东晋,官至“步兵校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7 世祖 安公】 (353~384 年) ,字一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8 世祖 高公】 (371~458 年) ,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宋”朝,在“宋”朝官至“散骑侍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一、南北朝(公元 420~589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420~479)→齐(479~50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502~557)→陈(557~58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9 世祖 永公】 (430~486 年) ,南北朝时期,经“宋”朝到“齐”朝,任德安令(今湖北孝感市) 、淮安令(今江苏淮安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0 世祖 猛公】 (450~513 年) ,南北朝时期,经历“齐”朝、“梁”朝,官至长安“太守”、吏部“尚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1 世祖 道巨公】 (467~519 年) , 南北朝时期, 出生 “齐”朝,经历“梁”朝,官拜“大常寺卿”,奏事过百,皇帝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2 世祖 文赞公】 (484~541 年) ,南北朝“梁”朝,537年迁居健康(今南京) 。生三子:谭先、霸先(武帝) 、休先。南朝梁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陈霸先建立“陈”朝,父因子贵,追尊其为景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北朝· 陈朝】 (557 年—589 年) , 史称 “南陈”、“南朝陈”, 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所建立, 定都建康 (今南京市) 。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陈霸先因协助平叛 “侯景之乱”, 得任扬州刺史。梁元帝败亡后,王僧辩迎立北齐送来的萧渊明为帝。陈霸先利用江南民心不满。杀王僧辩,大败北齐军,拥立萧方智为帝, 永定元年 (557 年) 称帝, 改国号为 “陈”, 即陈武帝。“陈”朝建立不久。 先是梁宗室萧勃在广州起兵。 梁湘州刺史王琳又联合北齐抗陈,占据郢州、江州。武帝的继任者文帝“陈蒨”虽击败东下进攻建康的王琳与北齐的联军, 但湘州又被北周袭取。 直至文帝收复江郢二州, 北周军才被迫撒退。 文帝在削平各地豪强诸姓后, 任用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豪强为各地刺史, 借以稳定五岭以北。 文帝在平乱的同时,大力革除奢侈之风,使陈朝政治稍为安定,促成“天嘉之治”。光大元年(567 年) ,陈宣帝“陈顼”即位,继续实行文帝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太建五年(573 年) ,宣帝发起“太建北伐”,一度占领淮南之地。 后为北周所败, 尽丧江北州郡。 后主 “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国势江河日下。祯明二年(588 年) ,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至次年(589 年)攻陷建康,“陈”朝灭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3 世祖 谭先公】 (501~558 年) , 又名道谭。 南北朝 “梁”朝时,官至“东宫旦阁”。系陈霸先(武帝)的长兄,生二子:陈倩(文帝) 、陈顼(孝宣皇帝) 。558 年卒,武帝(陈霸先)封其为始兴昭烈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4 世祖 顼公】 宣帝陈顼(530 年 8 月 14 日—582 年 2 月 17 日) ,本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是南朝“陈”朝第四位皇帝。皇后柳氏。共有儿子 42 个, 封王者三十一人:长子:陈后主陈叔宝,母亲是柳皇后柳敬言。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母亲是何淑仪。永定元年(557 年) ,袭封始兴郡王,陈蒨继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 年) ,其兄陈倩陈文帝去世,侄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 年) ,陈顼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元太建。宽宏大度,敏达轩豁,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太建五年(573 年) ,派大将吴明彻北伐,攻占吕梁(今江苏省徐州市附近)和寿阳(今安徽省寿县) ,一度占有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 年) ,失去淮南之地。568—582 年在位 15 年,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日(582 年 2 月17 日) , 宣帝薨, 享年五十二岁, 谥号 “孝宣” 皇帝, 庙号为 “高宗”皇帝,安葬于显宁陵。隋朝统一全国,善待“陈”朝皇族,孝宣皇帝陈顼的 42 个儿子大多数获得善终。孝宣皇帝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相对清明,是“陈”朝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在历史上给予很高的评价。 同时, 他还有一个颇为后世称道的伟大功绩, 那就是他是历史上儿子最多的皇帝!【陈叔宝】陈后主“陈叔宝” (553 年 11 月—604 年 11 月) ,陈宣帝陈顼与皇后柳敬言之子, 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太建元年(569 年) ,陈顼即皇帝位。陈叔宝被立为皇太子。优厚的宫廷生活, 培养了陈叔宝深厚的文学才能。 当时的很多知名文士如陆瑜、 岑之敬、江总、姚察等人,皆入东宫僚属,后主待之深厚,常进行文学交流。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 年) ,陈宣帝陈顼去世,始兴王陈叔陵企图刺杀陈叔宝,事败,伏诛。皇太子陈叔宝即皇帝位,成为南陈也是南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陈后主执政共八年, 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复扇淫侈之风”,“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躭荒为长夜之饮, 嬖宠同艳妻之孽。”在诗歌艺术上有一定贡献,其所作《玉树后庭花》最为轻艳,然亦新警。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 年) ,隋军南下,广陵失陷,不久攻破京口并都城建康, 陈朝灭亡。 陈叔宝被隋军掳至长安, 自此结束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 年) ,后主及从属官僚并入隋朝以后, 隋文帝在长安修治宅邸, 礼遇甚厚。 入隋以后,陈叔宝也是经常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仁寿四年(604 年)十一月壬子在洛阳病死, 终年 52 岁, 追赠大将军、 长城县公, 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一、隋唐(公元 581~907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5 世祖 叔明公】封宜都王,生子七人,“天下义门陈”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6 世祖 志高公】 (582-613年) ,字舜举,号青云,隋朝为官,任会稽郡(今浙江绍兴) “司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7 世祖 才公】605-668 年,唐朝为官, 历任会稽郡 “司马”、 襄阳 (今湖北襄阳) “太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8 世祖 蕴圭公】 字达礼, 号雪严。 唐朝为官, 晋陵郡 (今江苏省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一带) “司空参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9 世祖 兼公】字时达,唐朝开元(728 年)举进士,官拜“右补阙”、秘书少监。“右补阙”的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好荐人才。 右补阙属于中书省, 与左补阙一起掌管供奉讽谏, 即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0 世祖 京公】字庆复,无嗣,嗣胞弟“齐”之子“褒”为子。 唐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 766 年) 举进士, 官至“集贤殿学士”。“集贤殿学士”授予宰相及皇帝侍从官,主要职责是掌修书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1 世祖 褒公】 “齐公”之子,承继“京公”,官为“盐海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2 世祖 瓘公】字泽民,号寿川,官拜枢密院节度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 ,辅佐宰相,掌管军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 73 世祖 钰公】著作郎,唐朝著作郎是负责编纂国史的官职,属于秘书省,主要负责创作碑志、祝文、祭文等,是唐朝文化官员中的重要职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4 世祖 瓖公】号耀珍,官为“盐海令”,因避 “安史之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55-763 年) ” 移居福建莆田市仙游县, 赠 “大保”。 娶谢氏, 封 “勋国夫人”,生六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5 世祖 伯宣公】 字主敬, 号孟夷。 隐居江西庐山, 注 《史记》 ,御封“著作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6 世祖 以檀公】字用村,任福建福州“刺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7 世祖 陈旺】公元 753 年~836 年,字野生,号天相,好随祖父隐居庐山。唐文宗太和五年(832 年)由江西省庐山迁居德安县大平乡长乐里,任德安“知县”,封晋国公,创建“天下义门陈”,享年 84 岁,是“天下一门陈”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8 世祖 机公】字师孟,封“燕国公”,妣王氏赠“燕国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9 世祖 感公】字伯通,进士登科,任枢密副使(协助枢密使处理军事和机要事务, 确保皇帝的意旨得到贯彻执行, 是皇帝信任的重臣) 。封“许国公”,妣郑氏赠“许国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0 世祖 籣公】字元发,封“吴国公”,妣李氏赠“吴国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1 世祖 青公】字仁卿,守义门家法,封“齐国公”,妣邹氏赠“吴国公夫人”。生六子。十二、五代十国(公元 907~960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2 世祖 俯公】字世服。正, 成为古代和睦共处家族的伟大典范, 创下巨族 3900多口人的大同世界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皇族后裔,来龙去脉。江西江州义门陈,是陈氏家族中的一大脉派。血脉源流自陈胡公始,陈胡公(始祖)→陈寔公(第 46 世祖)→陈顼公(第 64 世祖,南朝“陈朝”第四位皇帝“孝宣皇帝”,据史书记载共有 42 个儿子,长子叔宝“陈后主”,第六子叔明)→陈叔明公(宜都王)→陈旺公(陈胡公的第 77 世孙,陈叔明的第 12 世孙) 。早在唐开元年间,南朝“宜都王”陈叔明的 10 世孙——陈伯宣公于唐朝开元九年(公元 721 年)由福建仙游迁江西庐山圣治峰下隐居,因注司马迁《史记》闻名朝野,赐授著作佐郎。伯宣公之孙陈旺公, 于公元 832 年, 因官置产, 遂率全家四代人迁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艾草坪(现车桥镇义门陈村), 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义门巨族,大同世界。“义门陈氏”,始祖陈旺(753—836年) ,字野生,号天相。创立江州义门,成为江州义门陈氏肇基之祖。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集体劳作,平均分配,诸事平等,任人唯贤,历任族长都是民主推选。房子统一建造,衣服按季分配,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真正创造了现实版的“桃花源”。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盛况,一起吃大锅饭,人数再多都秩序井然。据传,养的 100 条狗,也在同一槽进食,“一犬不治,百犬不食”。先后创办了书屋、书堂两级学校,“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宋/吕端)之况,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家法三十三条”教育族人“忠、恕、孝、 悌”, 还在那个封建时代全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被宋朝奉为 “齐家”的典范。培养出 3 位宰相、18 位朝官、29 位京官、9 位才子、8位文龙、58 位进士、403 名举人。唐中和四年(884 年) ,皇帝唐僖宗赐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御笔亲题 “义门陈氏”;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 ,宋真宗赐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宋天圣三年(1025 年) ,宋仁宗赐联“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 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无双”……唐朝至宋朝七代帝王的 27 次旌表,御赐“世上无双,天下第一”而得名“天下义门陈”。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晏殊、 王守仁、 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天下义门陈”遂名传天下,流传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皇恩浩荡,奉旨分家。江州义门陈氏 232 年不分家,十五世同炊聚居,人口最高峰达 3978 人。血缘家族不断扩张和庞大,团结和睦,却引来了统治者的警惕。公元 1062 年丞相文彦博、包拯(包公)进言宋仁宗,以“弘扬孝义、派作典范”降圣旨分家。全家族难分难舍, 互相谦让, 按 291 支脉分 291 庄, 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迁徙到全国 18 个省 144 个县。 其中一支, 陈魁公, 分得福建汀州庄,赴福建汀州任太守 (相当于军区司令) , 带家眷 97 人迁至福建汀州居住,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里葛凹庄开基始祖。陈魁公,字庭璋,号参琉, 举北宋进士, 魁公配偶李氏、 刘氏生五子: 昆、 仑、 嵩、 岳、峰,号称“五山”。南宋末年,“五山”裔孙因避元兵之乱迁居宁化县石壁陈德村,繁衍生息 100 余年后陆续南迁。陈魁公脉下“五山”兄弟称为汀州庄五大房支脉, 繁衍总人口现有 300 多万人, 是 291 庄中人口最多的一庄。博白陈叔明世系裔孙,属于此支脉后裔。今天,全国陈氏人口 7000 多万,“天下义门陈”后人就有 1000万之众,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天下陈氏出义门”。“义门陈”的家风依然影响着后人, 据史料记载, 中共著名人物陈独秀、 陈潭秋、 陈昌浩、陈丕显、陈毅、陈赓、陈云、陈锡联,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布雷,以及陈寅恪家族“陈门五杰”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后代。“义门陈氏”是赣鄱文化的璀璨瑰宝,对现代文明有很好的借鉴,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6 世祖 魁公】 是 “天下一门陈” 始祖陈旺公的第十世孙,宋朝进士,福建汀州任太守(相当于军区司令) ,生五子:崑、崙、嵩、岳、峰。北宋嘉佑七年(1063 年) ,分家 291 支,魁公带领子孙97 人从江西江州府迁居福建汀州府,成为入闽的始迁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7 世祖 嵩公】避乱居宁化县石壁寨葛藤凹陈德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8 世祖 钦公】字庆德,享年 99 岁,妣张九娘寿 106 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9 世祖 剑寿公】居宁化县石壁寨葛藤凹陈德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四、元朝(公元 1279~1368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0 世祖 孟二公】职名十一郎,生五子:三郎、五郎、七郎(陈邱) 、九郎、十七郎(陈邺) ,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1 世祖 邱公】七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五、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2 世祖 八郎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3 世祖 忠成公】元四郎,生三子:立德、立成、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4 世祖 立成公】封大将军,勤劳主事,葬汀州府南东公岭窝肚对面垌大岭。生三子:念国、念文、念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5 世祖 念邦公】又名陈念八郎,约生于 1420 年,妣张氏。 明朝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 年) , 携子孙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珠玑街瓦子巷, 经广州迁居廉州府合浦县兴中里六湖垌东山境九塘。 葬六湖垌东山境后岭。 生五子:智仁、 智义、 智礼、 智德、 智信。明朝成化三年丁亥(1467 年)六月,广西流寇侵扰广东廉州石康县,被洗劫一空,四民逃散,田地荒芜。至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 ,石康县并归合浦县。至弘治十年丁巳(1497 年) ,廉州府出榜,广招远方黎庶前来开垦。明朝明弘治十八年乙丑岁与丙寅岁之交(1505 年初) ,“念邦公”携妻挈子,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迁来广东省城,祖妣外家“张”姓亦合家结伴前来。时值四海不宁, 广州城难以安居。 继续向西而南下, 至广东吴川县,“张”家一部分人员即落脚, 另一部随 “念邦公” 迁来广东省廉州府合浦县兴中里六湖垌(今合浦曲樟乡旺盛江水库)落脚。“张”姓于“排上”定居,“念邦公”则于“九塘下村”开基创业。当时福建大批移民来廉州府的均为客家人,又称“新民”。念邦公定居后刚四年,至正德四年己已岁 (1509 年) , 祖妣张氏往吴川探亲而病故于外家, 葬于吴川县四面岭。念邦公卒年不详,葬于六湖上垌东山境后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6 世祖 智礼公】生三子:文州、文渊、文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7 世祖 文英公】又名恒三郎,约生于 1480 年,葬边坝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8 世祖 庆公】 后续族谱漏记, 据考证族谱,就有可能开始离开“六湖垌”,向博白方向迁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9 世祖 进公】后续族谱漏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0 世祖 世公】后续族谱漏记。“庆” 字辈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六、清朝(公元 1644 年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1 世祖 上清公】约生于 1590 年,字得一,号鑑堂。卒葬于双旺镇那青村禾镰堂岭,祠堂建于周旺村坡尾。根深叶茂棠棣竞秀写春秋。1641-1643 年)举家外迁,挑箩担孙,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历经无数艰辛与挑战,凭着敢于开拓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寻找安居发展的新家园。2005—2015 年修编《博白陈氏族谱》时,调查考证,据东平镇西湖村“白毛岭”陈氏(约 100 多人)及其周围村庄别姓老者提供情况,从白毛岭、螺丝江进“大车村”的一带山岭上,不仅有松旺陈氏的祖坟, 而且还听说有我们周旺村陈氏的祖坟。 可以想象, 近 3 年时间, 举家带口, 辗转博白, 春夏复秋冬, 边生活边寻找, 兜兜转转,不知遇到多少困难, 走过多少地方……就像 “西天取经” 经过九九八十一难,1643 年来到射广嶂南麓的周旺村,担挑的箩绳耳断,停下歇脚,环顾周围山色,正是苦苦寻找的风水宝地,便选择在“山头水源” 绿浪山 “屋场肚” 定居。 上承胡公祖志挑担择居业拓周旺千秋盛,清扬义门家风更多传世名达邦国万代兴。历经明朝末年、清朝 268年、民国 38 年和新中国,至今 380 多年,瓜瓞延绵,螽斯衍庆,裔孙 8000 多人。周而复始年年风调雨顺, 旺且赓续代代国泰民安; 双修福慧文韬武略谋发展,旺发丁财家兴业盛铸辉煌;山高水长颍川世泽昭日月,根深叶茂棠棣竞秀写春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