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伤痛如深植于大地的刺,虽经时光流转,却依旧刺痛着民族的灵魂。国家公祭日,便是那沉痛的铭记与庄严的祭奠,于每年的 12 月 13 日,以国之名,唤醒沉睡于历史深处的民族之殇。</p><p class="ql-block"> 南京,这座古老而厚重的城市,承载了千年的华夏文明与繁荣。然而,在 1937 年的寒冬,侵华日军铁蹄无情地踏破了它的宁静与祥和。12 月 13 日,南京城沦陷,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六周的时间里,南京沦为人间炼狱,日军如恶魔般肆意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十万同胞,他们本是有着各自的身份、梦想与家庭,但在侵略者的暴行下,生命戛然而止。12 月 13 日,这是一个以国家之名,祭奠民族之殇的庄严时刻。它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历史的某个黑暗角落,曾发生过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时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庄严肃穆的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以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烈们。</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 月13 日,南京城沦陷,侵华日军如恶魔般张开血盆大口,对这座无辜的城市进行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放下武器的士兵,在日军的刺刀与枪炮下,生命如蝼蚁般脆弱。三十万同胞,三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日军的暴行之下。他们有的被集体枪杀,有的被活埋,有的遭受着各种残忍的折磨与凌辱,那一幕幕惨景,如同人间炼狱,成为了南京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真实记录的影像,一件件饱含历史记忆的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悲痛。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会在这些历史的见证面前,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这些纪实影像与文物,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警示,一种力量,它们穿越时空,将历史的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黑暗岁月,铭记民族的伤痛。铁证如山,无论图像资料还是影像文字都是早有的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包括下半旗、默哀、献花圈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也是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与罪行,让我们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p><p class="ql-block"> 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抵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例,这些也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唯一一次伟大胜利。然而,中华民族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也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记住这段历史,颂扬抗战英雄,并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乃至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都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陆尚没有一套系统、全面介绍抗日战争,特别是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全景丛书。于是,在海峡两岸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今天,由长城出版社组织、策划、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可以说,这套丛书编委会与作者也是当今军史、战史、军事文学及军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文学大家,参与创作和编辑的。</p> <p class="ql-block"> 故,此套丛书也是通过不同渠道征集了反映中国抗战的万余幅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场铭刻于历史的战争,直观、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并且得到了台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国民党党史馆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这套丛书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并向读者们图文并茂的讲述那段红色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正面战场——其中抗战影像全纪录包括涵盖了长城抗战战役、平津抗战战役、一二八淞沪抗战战役、太原大会战役、南京保卫战战役、中原抗战战役、滇缅大会战战役、缅北反攻战战役、湘西会战战役、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役,以及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审判日本战犯影像全纪录等,共计31册。</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敌后战场——其中涵盖了平型关抗战影像全纪录、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东北抗联抗日影像纪录、八路军抗战影像全纪录、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计5册。全书共36册,单册15-20万字左右,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此套丛书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化、全面性地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式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图书。所以,这不仅是一项具有传承和警示意义的浩大工程。而且它也将昭示后人:中华民族是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抵御任何外来侵略的,而且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比什么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所以,借《中原抗战-抗敌豫中南·影像全纪录》这本书,个人也希望让更多读者透过本书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通过记述抗日战争期间,了解更多发生在豫中南大地上的中原抗战全过程;以及书中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与此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直白的说,本书也在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的同时,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巩固了稳定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使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就讲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p> <p class="ql-block"> 由此,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后,便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于是,这一决定就促使了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意义,因为这不仅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而且还将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旧邦新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脉相承,让当下的我们更好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p><p class="ql-block">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已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p> <p class="ql-block"> 所以,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传承为铺垫,个人借鉴纪录片《国殇》以此表述“以国之名,祭民族之殇”的根本意义——纪录片《国殇》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那一幕幕令人发指的暴行。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狰狞的面容,看到了同胞们惊恐绝望的眼神,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尸体和被鲜血染红的江河。片段中,有被集体屠杀的平民,他们手无寸铁,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亡逼近;有惨遭奸淫后又被杀害的妇女,她们的尊严被无情践踏;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刺刀挑起,生命瞬间消逝。这些影像如同一把利刃,直刺心灵深处,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悲痛。</p><p class="ql-block"> 因此,文字的叙述也在纪录片《国殇》中犹如泣血的悲歌,为遇难同胞倾诉着无尽的哀怨与思念。它不仅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个惨案发生的地点、过程,而且还刻画着幸存者们那刻骨铭心的记忆与创伤。</p><p class="ql-block"> 秋霜迎风万墓悲,冬雪漫天思故人——国家公祭日的意义,远不止于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它是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坚守,是对民族尊严的坚决捍卫。不仅如此,《国殇》这部纪实影像作品,更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警示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与冲突仍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下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以国之名,祭民族之殇——在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让我们透过《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和《国殇》这两部集于纪实影像文学的作品,铭记历史,缅怀同胞,向着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昂首迈进。因为唯有铭记,方能前行;唯有自强,方能御侮;唯有和平,方能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