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30万遇难同胞垒起的屠城血证

阿鹏

<h3>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对冰冷外墙上那镌刻300000这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谁的心情能平静? 作为中国人,南京大屠杀那段国破家亡才遭至灭绝人寰的人间惨案,何时提起,无不心灵泣血,呼唤历史铭记。 屠城血证,30万生灵喷射的鲜血,涌入长江,江水也会染红。这是国耻,这是一个民族的深仇大恨。尽管我们中华民族是宽厚仁慈的,是不记前嫌的,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那段鲜血浸透的历史。<br></h3> <h3>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反对战争,不要战争,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只有消灭战争的萌芽,种下和平的种子,并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之下抚育它开花结果,免受欺害,世界才能永久和平。这和平的种子只有播进年轻人一代接一代人的心底,才有望不会枯萎而不停生长。<br></h3> <h3>  然而,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向我讲述如下一个情节时,让我不禁产生一种隐忧。她说,有个日本青年来馆参观后,深受触动却又不解地问:“当年,我们的父辈祖辈杀了你们那么多父辈祖辈,而今,你们会和我们真正友好吗?” 是啊,在“世仇”面前,这个日本青年不相信中国人会真的会不计前仇,甘于忍让。事实上,真的不能排除当今日本一些青年谈到日军侵华真相时也会产生诸如他那样的想法,这并不是日本青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类所具有的亲缘属性的反映,不能小觑,理当正视。<br></h3> <h3>  应当说,中国人的宽厚博爱是大度的。二战之后,那些杀害无数中国人的日本战犯,被押进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料定自己被杀无疑,但最终还是经过教由“鬼”变成人,回国后成为和平的宣传使者。倘若,日本青年了解这段史实,其疑虑是会逐渐诮除的。而日本有关方面对侵化历史遮遮掩掩,又对日本战犯在中国接受改造由“鬼”变成人的成果“少言寡语”,才使日本青年心存隐忧而惴惴不安的。<br></h3> <h3> 好在当年在中国接受改造的还有不少日本战犯良心未泯,回国后成立“中归联”等反战协会,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为中日和平事业奔走宣传,使日本青年在国内尚存了解历史真实一面的机会。但这些人都已垂垂老矣,他们不久辞世,以后谁来见证这段历史? 迄今为止,人类制止战争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一以和平制止战争和以战争制止战争。我们呼呼和平,人类需要和平。肩负历史重任的年轻人应该牢记这个日子,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代又一代人如实地讲下去,且不断拂去蒙尘,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一一南京大屠杀惨案,尤其需要如此。 <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附读者黎民评论——</b>铭记历史,共筑和平——品读阿鹏《切记30万同胞垒起的屠城血证》</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了阿鹏先生的《切记30万同胞垒起的屠城血证》一文后,我深感震撼与共鸣。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和平价值的强烈呼唤。阿鹏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历史的沉重与未来的希望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篇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即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墙上的数字300000作为引子,直击人心,唤起了每一个中国人对那段悲惨历史的集体记忆。阿鹏先生的笔触沉重而有力,他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更是在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不可磨灭的。</p><p class="ql-block">和平与和解</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阿鹏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面对历史创伤时,我们如何与曾经的侵略者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他通过一个日本青年的疑问,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和疑虑。这种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平与和解的全新视角。</p><p class="ql-block">战犯改造与和平使者</p><p class="ql-block"> 阿鹏先生在文章中对日本战犯在中国接受改造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强调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些战犯的转变和他们对和平的贡献,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财富。这一观点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历史视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仇恨、追求和平的可能路径。</p><p class="ql-block">历史见证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结尾,阿鹏先生呼吁年轻一代承担起历史的责任,真实地讲述历史,不断拂去历史的尘埃,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尊重,是文章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阿鹏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和平的深情呼唤。它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中日两国未来友好关系的殷切期望。这篇文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