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丁坑(070)

王彦

<p class="ql-block">丁坑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枫坪乡,隐匿于关山源原始林景区之中,距县城52公里。作为箸寮原始林景区的核心区域,丁坑村以其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凉爽宜人的气候及丰富的负氧离子而著称。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仅23.6℃,成为避暑的理想之地。村落地处小港流域上游,由清盛坛、丁坑、金山头、大盆头等自然村落组成,环境幽美,山水相依,层峦叠嶂,古木参天,保存着万亩猴头杜鹃林和最完整的古树群,宛如一幅江南秘境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步入丁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廊桥——济德桥,静静地横跨在潺潺溪流之上,犹如一位温婉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这座建于清代的廊桥,以青石为基,木构为架,檐角飞翘,雕梁画栋间尽显匠人精湛的技艺与对美的追求。桥上覆盖着青瓦,虽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固如初。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斑驳的木板上,更添几分温暖与怀旧的气息,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紧邻廊桥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树群,它们或挺拔如松,或盘根错节,树干上刻满了时间的痕迹,枝叶间藏着无数生命的秘密与故事。这些古树,有的已历经数百年风雨,见证了村庄的兴衰更迭。它们的根系深深扎进土地,如同村民们的信仰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牢牢守护着这片故土。春日里,古树群绽放出嫩绿的新芽,花香四溢;夏日,浓密的树荫成为村民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风起时,金黄的叶子铺满小径,踏上去沙沙作响,别有一番风味;而到了冬季,虽枝头萧瑟,却更显其傲骨凌霜之姿,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丁坑村的廊桥与古树群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田园画卷,不仅承载着村民们的日常通行与休憩功能,更是他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与情感的寄托。每当夜幕降临,月光如水,廊桥下的流水轻声细语,与古树间的微风低吟交织在一起,讲述着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永恒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丁坑村吴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先祖吴祎与兄吴提携子因避唐末董昌之乱,辗转多地,最终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吴长训迁居至处州松邑内十三都丁坑庄,成为丁坑吴氏的开基始祖。吴长训育有四子:吴应江、吴应河、吴应澄、吴应清。传至孙辈,以应河、应清两支为主,承接香火,传承基业,延续至今,成为丁坑村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丁坑村吴氏宗祠的建造时间虽未见明确记载,但据《丁坑吴氏宗谱》中清道光辛丑年(1841)重修谱序及玉岩梓士杨士桂所作的“吴氏宗祠影胜”推测,其建造时间应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宗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90平方米,门墙外皮檐下绘有墨画太极图和卷草花卉图案,显得古朴典雅。宗祠平面呈四合院式,前厅、后厅面阔三间,厢房面阔一间。梁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前厅五架梁,未置前后廊;后厅五架梁前后单步梁。木雕艺术构件精细,牛腿、雀替分别浮雕麒麟、狮子、喜鹊、游鱼等瑞兽珍禽,曲带回纹、案几插花、卷草花卉等纹饰精美绝伦。祠内有抱柱楹联“光前裕后芳流桂子兰孙,祖德宗功绪衍金枝玉叶”。明间后廊设神龛,立祖宗牌位奉祀祖先。宗祠天井阶沿和台明用块石砌筑,地面用泥土漫地,立面为版筑泥墙,小青瓦屋顶,硬山顶马头墙。该宗祠平面布局规整,梁架结构保存完整,木雕艺术构件和檐下墨画图案保存完好,立面外观保持原貌,为典型的乡土建筑,见证了吴氏家族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丁坑村不仅风景秀丽,还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进步青年卢子敬、陈凤生、陈丹山等人以“青帮”名义建立农军,并在丁坑村关山源建立硝磺厂,炼制土火药和制造武器。1935年6月,为了保障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挺进师的对敌斗争,解决武器尤其是弹药不足的问题,挺进师师部决定土法上马,创办硝磺厂。厂长人选由地方工作团团长杨干凡向刘英、粟裕首长推荐了卢子敬。理由有三:一是有文化,留学日本回国的知识分子;二是懂管理,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三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后来,粟裕首长到厂里视察,对卢子敬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特别是对其选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丁坑关山源赞不绝口:“这个地方不错。子敬同志,你有好眼力。”当时挺进师师部对硝磺厂生产硝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特授予硝磺厂厂长卢子敬生产管理标兵称号,给硝磺厂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并通告全师予以嘉奖。这段红色历史,为丁坑村增添了浓厚的革命色彩,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