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12日(星期四),雾转晴,19/6℃,西南风二级。勐糯镇到松山小镇,参观“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p><p class="ql-block">因前边修路不便于骑行,今天乘坐勐糯镇至龙陵县的班车(人车各30元),中途下车,骑行13公里到达松山。</p><p class="ql-block">这是按照流星明月大哥上个月走过的路线而行,这几天大哥不断的指导我后几天的骑行路况及住宿情况,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将自行车的前轮卸掉,放到了后备箱里。</p> <p class="ql-block">8:30发车。勐糯镇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将要出镇,进入雾区。</p> <p class="ql-block">途中的弹石路较多,还有几处在施工。</p> <p class="ql-block">86公里的山路,汽车行驶了三个半小时,中午12点到了岔路口“淘金河”,我在此下车,班车继续向龙陵县驶去。</p> <p class="ql-block">骑行了两公里,路过了“八0八村”。</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八0八村"呢?,只因抗战时修建的滇缅公路从旁经过,从起点昆明到这里刚好有八百零八公里,所以才命名为八0八村。</p> <p class="ql-block">通往松山的道路,是一条红色骑行步道。</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龙陵段(龙山卡﹣松山)全长21公里。整条路线途经镇安、脂动两个乡镇,大坝、八0八、大垭口、松山、脂动五个行政村。整条路线包含十个抗战遗址(旧址):分别是大坝机场旧址、日军长领岗阵地、日本街、滚龙坡阵地(本道阵地)、松山抗战诗址、马鹿塘阵地(横股阵地),窝卷阵地、老车站(白壁阵地)、老虎赐。两个景点:分别是八0八水库、松山旅游小镇(大垭口)、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总长20公里。</p><p class="ql-block">线路特点:该路线路况一流,具备较好的骑行环境。全线以自然风光、众多抗战遗址及景点见长。全线路程漫长,公路海拨落差较大、公路皆为盘山而筑,道路崎岖,体验优美风光的同时,还可领略滇缅公路的险峻、松山的雄伟、怒江的天险,深度体验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该路线路面分为两段,为二级柏油路面和弹石路面</p><p class="ql-block">1.从龙山卡﹣大垭口旅游小镇路面为:二级柏油路。</p><p class="ql-block">2.从大垭口旅游小镇﹣惠通桥路面为:弹石路面。</p><p class="ql-block">最佳骑行时间:8-12月,该季节气温适宜,景色绝佳,10-11月景色最美。4-8月为龙陵雨季,降雨较多,不适宜骑行。</p> <p class="ql-block">远眺松山小镇及松山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骑行13公里,来到了“松山小镇”,这里也是“松山红色骑行步道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安排好住宿,马上骑车前往“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路过“追思亭”。</p><p class="ql-block">松山抗战遗址是目前二战保存最为完好的遗址之一。1944年6月远征军发起大反攻,中国远征军历时96天,收复松山。为追忆历史、缅怀先烈,特修建追思亭。</p> <p class="ql-block">骑行了两公里,来到了“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百日,日军占领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西方援华补给线,乃分路进攻缅甸。妄图截断中国国际救援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实现其彻底征服中国之野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上旬,日军进犯缅甸,缅甸危急。应英军统帅之请,3月上旬,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戌、密支那等地与日军激战,但因同盟国各方协调指挥失当,一再贻误战机,而致作战失利。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数万官兵喋血异域,长眠野人山。远征军饮恨,且战且退,分路撤离缅甸。日军狼奔豕突,于5月3日陷国门畹町。数日之内,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皆沦于日军敌手。日军与我军隔江对峙至1944年5月。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奋起反攻。其间渡江作战、夺取松山,围攻腾冲、三战龙陵、涤荡芒畹,历时八个月,于次年1月20日驱敌于国门之外,后与从缅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反攻滇西(腾冲,松山,龙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终于9月7日,历时三月又三日,付出伤亡7773人,歼灭日军1288人的惨烈代价,成功收复松山,为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松山锁钥一启,滇西反攻大门洞开。9月14日,腾冲被攻克。此后远征军大军云集龙陵。经过激战夺取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交通。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兵力,向城区发起总攻。经过激战,终于11月3日,将日守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p><p class="ql-block">松山、龙陵两役,共歼日军11900人,占滇西反攻总歼敌数的56%;远征军官兵伤亡35984人,占伤亡总数的53%。松山乃中国抗战成功收复之第一块国土,为胜利与自豪的象征,充盈着大国之魂的正气龙陵乃中国抗日战争滇西抗战主战场,载中国远征军和民众之记忆,彰显了民族团结之精神。松山战役遗址经70余年风雨如昔,英雄气概历久而益彰。建远征军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壮共御外辱声威以腾飞恰逢其时。</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核心区</p><p class="ql-block">现状概况:战争遗迹众多、保存良好。</p><p class="ql-block">规划定位:松山战役核心展示区。</p><p class="ql-block">规划设计:对松山战役核心区(包括老干塘、栈道入口、景观平台、远征军进攻坑道、子高地、日军交错战壕、日军兵舍、肉搏山、日军补给车道、栈道出口、远征军雕塑群、纪念碑)进行保护性恢复,建设军事活动体验区和军事素质拓展基地。</p> <p class="ql-block">日军松山防御阵地群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弹痕累累的见证树</p><p class="ql-block">这棵百年古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它见证了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当时,由于战火猛烈,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棵古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代表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来到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夏装士兵、秋冬装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战车、女兵、盟军、老兵、战马、将军、驻印军计12个方阵402座雕像,按1:1.2的比例塑成。群像兵种齐全、结构完整、情态逼真、气势弘恢,极具感染力与震憾力!</p><p class="ql-block">雕像由广东佛山雕塑艺术家李春华先生制作捐赠,雕塑群占地总面积约17400平方米的基础部分由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历时一年有余,于2013年9月3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先推荐一篇制作比较感人的视频。看后,泪目几度。</p> <p class="ql-block">向先烈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碑前,放满了鲜花。</p> <p class="ql-block">这样肃穆、庄严、宏大的场面,震撼着每个国人。</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娃娃兵方阵”。</p><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由21座小兵雕像组成,这些远征军娃娃兵的形象是根据一张真实的历史老照片为蓝本设计的,雕像身上的装备也依据照片,照片是1942年远征军入缅抗击日寇时在滇缅公路边美军记者拍摄的,照片里的远征军小兵名叫李占红(音),贵州人,当时只有13岁。</p><p class="ql-block">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很多像李占红一样的小小少年也加入了抗日队伍,奔赴前线,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最使人泪目的就是这群小老前辈的娃娃兵。他们每人的面前和军用茶缸里,都被放着糖块,他们从小没有吃过,现在让他们弥补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是“少年强则国强”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p><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组成,士兵手里的武器是毛瑟手枪,又叫盒子炮、驳壳枪,由德国研制,中国仿制并在抗日战场上广泛使用,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可单发,也可连发。连发射击,须将木制枪匣安装到枪身上,托枪以控制枪口上跳。</p> <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p><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中国抗战物资大部分靠外援,这些士兵操作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适合在较复杂的地形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女兵方阵</p><p class="ql-block">女兵方阵由18座女兵雕像组成。女性柔弱善良,而血腥残酷的战争却无法让她们回避。远征军部队里的女兵主要承担通信、医护任务,给前线提供后勤帮助,她们为抗击日寇做出了牺牲。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4万多人的部队退入野人山,在走出野人山的几千人中,女兵活下来的只有1名。</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方阵</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全副美式装备,总指挥为史迪威,副总指挥为罗卓英,后由郑洞国接替。与此同时国内大批知识青年应征入伍,乘飞机空运到印度,在蓝姆伽训练营受训整编,驻印军战斗力大为提高,称" X 部队",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国内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驻印军方阵由两座将军雕像,58座士兵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盟军方阵</p><p class="ql-block">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得到了美国盟友的大力支持。这场战争盟军积极配合作战:在空中,陈纳德将军率领他的飞虎队与日空军斗智斗勇,狠狠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地面,美军顾问团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盟军方阵由18座盟军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战车</p> <p class="ql-block">战马方阵</p><p class="ql-block">马是人类的朋友,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战马方阵由10匹膘肥体壮的战马组成。1944年滇西大反攻前夕,滇缅公路还未打通,车辆无法通行,怒江西岸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我远征军战备物资只能靠民工抬,骡马驮运。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一切对人类有过帮助的生灵,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p><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3日,13名抗战老兵在自己的雕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由28座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雕像以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中国远征军老兵为原型塑造,代表了所有当时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这些在世老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见证了侵略者被赶出国门,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他们是不屈的战士,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p><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根据当时能征集到的20位远征军将领照片雕塑组成,将军是掌握战场动向、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左边方阵前排从右往左依次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杜聿明、200师师长戴安澜、新22师师长廖耀湘、第6军军长甘丽初;后排从右往左依次为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76师第228团长段国杰、驻印军第50师副师长杨温、第66军军长张轸。右边方阵前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11集团军续任司令黄杰、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第2军军长王凌云、第71军军长钟彬、第2军副军长钟松;后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第8军军长何绍周、副军长李弥、第53军军长周福成、第54军军长阙汉骞。</p> <p class="ql-block">卫立煌、杜聿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安澜。</span></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向游客介绍将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前的最后一尊雕塑,是一位司号员,在吹响着战斗的冲锋号!</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松山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徽标和碑记。</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讲述着纪念碑中的壁画。男人们上前线了,滇缅公路靠滇西的20万老人、妇女、儿童,用血肉筑成的一条抗战生命线! 所以,<b>滇缅公路又被称作“妇孺公路”。</b></p> <p class="ql-block">群雕的一旁,还立有孙立人将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p><p class="ql-block">孙立人(1900.12.8-1990.11.19),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奉命入缅作战,隶属于张轸将军的第66军。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带领一个团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7000多名英军官兵,受到时任英军第14军司令威廉·斯令姆将军的赞赏。但几场战役的胜利依旧不能阻挡日军沿滇缅公路向北肆虐,孙立人带领新第38师暂时退入印度。</p><p class="ql-block">孙立人部队的赫赫战功得到驻印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信任,1943年初,孙立人的部队经过整编后组成新一军,属于史迪威将军领导下的" X 部队"的一部分,成为缅甸战场上的先锋部队。1943年,驻印军夺回缅北地区并重新打通了中印公路,孙立人将军被史迪威称为在整个战场上最有才华的将领。1945年,孙立人受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之邀参观欧洲战场,回国后带领新一军在广州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在盟军方阵旁,还立有史迪威将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p><p class="ql-block">约瑟夫·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 ,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珍珠港事件后,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1944年8月被晋升为四星上将。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印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1946年10月12日病逝。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p> <p class="ql-block">其他的游客都走完了,整个景区内只剩我一个人在慢慢的瞻仰着,尽量一处不漏。</p> <p class="ql-block">临要离开时,再次向先烈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然后到对面的山上去看“松山战役遗址”。</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龙陵县腊动镇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遗迹有:松山主阵地、远征军坑道作业遗迹及爆破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游客可沿栈道参观以子高地为中心分布的战场遗迹。</p> <p class="ql-block">按照路牌的指引观察。</p> <p class="ql-block">先路过“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日军在松山观测怒江对岸情况</p><p class="ql-block">松山观景台2012年由地方政府投资修建。这里西靠松山主峰,东临怒江大峡谷。站在台上向东望,当年敌我双方隔江对峙的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山下左右两侧的尖山包和董别山是日军松山据点的前沿监视哨,远处江湾上是滇缅公路的交通咽喉﹣﹣惠通桥;江东施甸县境内被公路缠绕的上下两座山,前为1942年中国远征军阻击日军东侵的孩婆山江防阵地,后为反攻松山时的大山头重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的交通咽喉﹣﹣惠通桥。</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松山战役遗址的山坡上,修建了观光的步道,可以看到两边的当年遗留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根据指示牌寻找。</p> <p class="ql-block">“核桃洼梁子头”和“马槽洼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栈道旁的说明,栈道外就是所示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说明牌”是上方就是“日军主堡”。</p><p class="ql-block">日军主堡深入地下,大致相当于把三层楼埋于山体中,上层用于瞭望和步兵射击,中层用于重机枪射击,下层用于储物和休息。被覆层多达7层,堡垒上掩盖圆径70厘米木头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数米,被覆厚度达到12.6米,主堡出地面四周,用装满沙石的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堡垒内层与层之间,放直径50厘米圆木二三层,上层倒塌不影响下层。主堡表面有功妙的伪装,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飞机炸弹及轻重炮弹都破坏不了。</p> <p class="ql-block">日军暗堡和单兵掩体。</p> <p class="ql-block">日军补给车道</p><p class="ql-block">这是日军修筑的简易公路,公路总长约10公里,宽4-5米。一条从大垭口至双人坟坡头,日军称"战斗司令部",远征军称"未阵地";另一条是从大垭口﹣大寨﹣西山阵地(远征军称"3号阵地")分叉,一线进入"下山口观察哨",另一线进"联络阵地"、"阿图阵地"(远征军称4、5号两阵地)。</p> <p class="ql-block">日军兵舍和散兵坑。</p> <p class="ql-block">战壕 </p><p class="ql-block">战壕是交战一方处于对峙时,沿阵地挖掘供作战用的堑壕,可以躲避从正面射击过来的子弹和空中落下的炮弹,是作战人员隐蔽与连接各个工事的壕沟。松山阵地像这样的战壕约有12600米,其中:日军战壕约11000米,远征军战壕约1600米。</p> <p class="ql-block">战壕</p> <p class="ql-block">日军猫耳洞</p><p class="ql-block">猫耳洞因形似猫耳朵而得名,一般是在战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是一种供单兵或少量士兵防炮、防空用的工事。有" V "型和直圆型等,一般洞口宽1.1~1.5米,高1.4~1.7米,深1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日军散兵坑</p><p class="ql-block">散兵坑是对单兵起防护作用的环型工事。可在坑壁上掏个小洞,放置弹药和食品。松山日军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交通壕侧壁连缀大量散兵坑,规格为:1x1x1米。松山日军现存散兵坑遗迹45个。</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者绘制的"拉孟守备队攻防要图"</p> <p class="ql-block">四通八达的日军工事网</p><p class="ql-block">松山日军工事呈蛛网分布,纵横交错,层层设防,母堡、子堡、明堡、暗堡用交通壕与作战壕相连接,凭借山势精心设计构筑,四通八达,其坚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工事。作战壕内分布大小掩蔽部、各种崖口、射击位以及掷弹筒掩体等,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整个松山日军工事由近二千名劳工昼夜施工,历时两年才完成。日军曾发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迫击炮发射坑</p><p class="ql-block">远征军迫击炮位共有两组,全部位于山梁东侧的偏坡中,一组在上,一组在下,间隔距离约50米。上组为六 O 迫击炮位,共有三个坑,一个坑呈圆形,另两个坑呈长方形,三个坑呈品字形布局,圆形坑为炮位,两个方形坑是存放炮弹的地方。下组为八二迫击炮位,为横向(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坑,北端有转折出口,坑长为3.3米,坑宽1.8米,入口长1.9米,</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远征军信件</p><p class="ql-block">1944年松山战役结束后,八0八村民杨仲和在滚龙坡一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件抬头部位的标志和当时公文信件中的"梅花"标志相似,信件内容语言别扭,格式怪异,似乎是用某种暗语写成:</p><p class="ql-block">"杨柳修枝自明!!!四海以出山!!!牡丹以下山!!!梅花为首!!!!!玉碑为记!!!!!!龙以联材!!!!!!星锁打开心血泊!!!!!!星锁打开肝肠断!!!!!!八月中秋老地名!!!!!!山华化为一江!!!!!!一笔写三篇!!!!!!一字认三年,惠土太平定坤乾!!!!!!!!!"</p><p class="ql-block">落款处写"烦至 XX 假的真不得真的假不了"及"无名无姓无代号代"、三个" A "叠写及"AK14646令"等字样。</p><p class="ql-block">是家信?是密函?还是情报?七十多年来没有人能解读。</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美制巴祖卡火箭弹发射位</p><p class="ql-block">美国巴祖卡火箭筒是当时美国研制的最新武器,其筒径59毫米,筒长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带尾翼的破甲火箭弹,有效射程100米,能穿透约130毫米厚的钢板。它可以单兵携带,肩扛发射。发射有卧式、跪式、立式三种。</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反攻松山主峰爆破坑道</p><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因敌在主峰子高地的两座主堡过于坚固,在飞机、大炮集注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道人坪子开挖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爆破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直达敌堡之下(离主峰敌堡30米处,改为打暗道),填塞 TNT 炸药120箱(左侧堡垒70箱1.8吨,右侧堡垒50箱1.2吨,共3吨)将其最终摧毁。</p> <p class="ql-block">肉博山战场遗址</p><p class="ql-block">前面的小山原名马槽洼头,1944年8月20日,我远征军攻占松山主峰后,将战线推进至该山山顶一带,日军不甘失败,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我远征军将士拼死抵抗,与敌展开近战肉搏,并最终守住阵地。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打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战壕里就有62对,阵地上肢离体解,肠肺狼藉,人手脚、耳朵、眼珠和肠子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因此,后人将此山称为"肉搏山"。现存遗迹主要有:4x4米掩蔽部1个;2x2米掩体3个;1x1x1米散兵坑6个;4x3米兵舍2个;战壕76米。</p> <p class="ql-block"> 陆军第八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何绍周(1902-1980)第八军军长 </p><p class="ql-block">攻克松山后第八军士兵欢呼胜利</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原址位于大垭口街子,距公路约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1947年12月,部分将士骸骨迁至保山易罗池畔。解放后,墓两次搬迁,第一次迁往大垭口小学旁,2004年再迁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峰碑</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争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碑,镌刻"松山主峰"标志,松山战役遗址1986年被列为龙陵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内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后,还想去看看“滇缅公路博物馆”和“松山战役纪念馆”,结果是地图上标有,实际上是博物馆正在建,纪念馆没有。</p> <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了22.77公里(总2452.16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