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车的变迁

青山绿水 合好

<p class="ql-block">  说到结婚,接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亲就必须得有婚车。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婚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更早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当然结婚仪式也就办得简单。那时的婚车,其实谈不上什么车,就是自家的毛驴,毛驴背上搭上一床花褥子,新郎官牵着毛驴到岳父岳母家迎接新娘子。新娘子穿上红嫁衣,头戴红围巾,胳膊上挎一个红包袱。新郎官牵着毛驴驮着新娘,后面跟着五六个接亲的,他们手里提着或背着盛着嫁妆的包袱,欢天喜地地把新娘子接到婆家。</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大都使用生产队里的马车或牛车作为婚车。接亲的时候,人们在车上用高粱秫秸或竹竿搭个半圆柱形状的篷,篷前篷后及篷身都搭上红花被面,篷里铺上新被子、新褥子。高头大马驾辕,两边套上两匹骡子,或者用一头老牛驾辕。骡、马、牛头上系上红布条,高级婚车就做成了。生产队里派出专门的牲口把式,坐在牛、马车的前左边,鞭杆、鞭鞘上同样绑上红布条。车把式长鞭一扬,人欢马叫,铜铃叮当响。用牛马车接亲,新娘子及接送新娘子的男女客人都坐在婚车内,吹鼓手铆足了劲用唢呐吹着欢快的歌曲,他们边走边吹,一派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里,农村里有了拖拉机。拖拉机当婚车,和牛马车当婚车一样,也要用高粱秫秸或竹竿搭篷,篷四周搭上红布帘,里面同样铺上新做的被子、褥子。有的人家为了更排场一些,另外再跟去一辆牛马车,组成一个两辆车的迎亲车队。有了这辆牛马车,吹鼓手就可以坐在上面吹吹打打,省去一路费力行走。那个年代,刚开始使用拖拉机接亲,又时髦又气派。迎亲婚车出发或迎亲回来时,村里大人小孩围在主家门口,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一些年迈的老妇人摸着轰隆隆响的拖拉机,稀罕得不得了。她们遗憾地自言自语,当初自己出嫁时没赶上,没坐上这么高级的婚车。而看热闹的小姑娘们也摸着那拖拉机,想象着以后自己出嫁时,也能坐上这样的婚车或更高级别的轿车。</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婚车开始使用“松花江”、“长安”面包等来接亲。在面包车前后各贴上一张“囍”字来装饰,然后再配几辆农用三轮车,组成一支更庞大些的婚车车队。这时,接亲男女客人、吹鼓手和一路上放喜炮者都能坐上这些农用三轮车,免除步行的劳累。车队一路欢歌,热热闹闹就出发了。到了新娘家,等候多时的新娘和送亲的男女客人一起坐上面包车,然后,鸣炮,返程。</p><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十一世纪,婚车又有了新的变化,婚车开始使用家用轿车,一些婚车出租公司应运而生,宝马、奥迪、奔驰、凯迪拉克……要什么牌有什么牌,要几辆有几辆,只要喜事东家能张口,什么档次全都有……</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少另类的婚车逐渐兴起。什么三蹦子、板儿车,什么公交、地铁、挖掘机……简单环保又浪漫。</p><p class="ql-block"> 不断变化的婚车反映着人们的观念,记录着时代的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