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晏三苏的传奇与时代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无边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网络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在重文轻武国策的润泽下,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盛景。临川“二晏”与眉山“三苏”,仿若文苑星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在文学与政治的浩渺苍穹里,镌刻下了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晏殊,公元 991 年生于临川。他自幼聪慧过人,以神童之名出道,旋即踏入仕途,可谓出道即达人生巅峰。在其政治生涯中,有着皇帝的赏识与岳父的助力,仿若有神明相助,一路顺遂,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等显要职位,在朝堂之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非凡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晏殊积极投身教育科举变革,犹如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北宋文学的幼苗,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众杰出才俊皆承蒙他的知遇与提携之恩。其文学成就亦颇高,尤其在小令创作方面独树一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句出自他的《浣溪沙》,词句对仗精巧,意境幽远深邃。</p><p class="ql-block"> 其间,花开花谢,宛如时光悄然流转,生命荣枯交替;燕归燕去,好似世事变幻无常,命运循环往复。晏殊于这寥寥数语中,既倾诉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怅惘,又隐含着对往昔岁月再度降临的一丝期许。在对闲适优雅的贵族生活的勾勒里,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尽显其词风的婉约柔美与细腻入微,故而他被尊为北宋婉约词派的开山之祖,其词作在后世词人的创作中,于字词雕琢、意境构建等诸多方面,皆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典范与引领作用。晏殊凭借其卓越的才华、高贵的地位和优雅的风范,在北宋士大夫阶层乃至整个社会都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他与晏几道父子二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家族传承,活活成了北宋的偶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晏几道,生于 1038 年,晏殊之子。他身为才情横溢的公子哥,情感细腻且丰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多情才子。然而,他的命运轨迹却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反差,仕途之路充满坎坷与波折,举步维艰,家境也逐渐走向衰落。但也正是这诸多的不顺遂,铸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词风。</p><p class="ql-block">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阕词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将孤独的身影置于残春的微雨之中,飘零的落花恰似自身命运的飘摇不定,而双飞的燕子则愈发映衬出人的形单影只。</p><p class="ql-block"> 晏几道以简洁凝练却又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内心深处的孤寂落寞、对往昔爱情与繁华盛景的眷恋与追思,表达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他专注于个人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与尽情抒发,用词精妙绝伦,情感真挚浓烈,在北宋词坛独领风骚,为婉约词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境界,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为后世词人在创作灵感的汲取与情感表达的探索方面,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晏几道虽仕途失意,却在词坛大放异彩,他的词作在北宋社会广泛流传,其多情公子的形象和卓越的词才,使他也成为众人追捧效仿的偶像,与父亲晏殊共同构筑起“二晏”的文学传奇与偶像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宛如三座巍峨耸立的文学高峰,屹立于北宋文坛之上。</p><p class="ql-block"> 苏洵,公元 1009 年呱呱坠地,早年他游历四方,遍览世间万象,历经风雨磨砺后闭门潜心苦读,终成一代文学大家。他的《六国论》堪称政论文章中的经典之作,“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此句如利刃出鞘,直刺要害,精准犀利地剖析出六国灭亡的根源所在,借古讽今,以笔为剑,深刻地揭示出北宋当时潜在的政治危机,彰显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其文章气势恢宏,逻辑严谨缜密,不仅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后世政论文的创作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同时,他对苏轼、苏辙二子的悉心教诲与精心培育,犹如点亮明灯,为“三苏”文学世家的辉煌灿烂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根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公元 1037 年降临人世。他的一生犹如在政治与文学的汹涌波涛中航行的船只,起伏跌宕,充满传奇色彩。苏轼心怀壮志,渴望在政治的广阔舞台上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与独立特行的政治见解,使他深陷新旧党争的巨大漩涡之中,饱受磨难与挫折,“乌台诗案”更是成为他仕途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此后他屡遭贬谪,辗转多地。</p><p class="ql-block"> 但即便身处逆境,他却能以豁达超脱的心境泰然处之。如《定风波》中所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的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交加,更是暗喻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坎坷与艰难困境,而他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气魄与无畏胸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命运无常的坦然接纳与对自我信念的执着坚守。</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诗词文等诸多文学领域的成就皆登峰造极且涉猎广泛。其诗,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与同情怜悯,如“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又有对自然山水的由衷热爱与精妙描绘,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词,更是冲破传统词风的重重枷锁,开创性地引领豪放一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此句,仿若洪钟大吕,震天动地,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历史长河的浩瀚无垠与英雄豪杰的壮烈辉煌,令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其文如《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精妙绝伦的形式,深入透彻地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思想深邃幽远,文采斐然出众,堪称文学史上的不朽传世经典。</p><p class="ql-block"> 苏轼凭借其卓越非凡的文学创新精神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在北宋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为关键且崇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远影响,犹如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持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辙,生于 1039 年。相较于苏轼那如日中天的文学光辉,他或许略显黯淡,但实则成绩斐然,不容小觑。其文风沉稳内敛,平实自然,如《上枢密韩太尉书》,行文如潺潺流水,顺畅自然,情感表达含蓄而真挚深沉。在文中,他于表达对韩琦的敬仰钦佩之情时,巧妙而不着痕迹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与远大的政治抱负,充分展现出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与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的漫漫长路上,苏辙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踊跃地参与朝政事务,虽历经诸多波折与坎坷,却从未动摇退缩,矢志不渝。他与苏轼兄弟之间情谊深厚,血浓于水,在文学创作上彼此呼应唱和,相互激励鼓舞,携手并肩共同为“三苏”文学世家的荣耀与辉煌添砖加瓦,极大地丰富了北宋文学的多元性、丰富度与层次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时代的脉络梳理来看,晏殊与苏洵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年龄仅相差十八岁,晏几道与苏轼、苏辙年龄相仿,苏轼仅比晏几道小一岁,苏辙比晏几道小三岁。</p><p class="ql-block"> 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地域,各自绽放独特的光芒,但因时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交集相对有限。晏殊、晏几道父子凭借词作彰显临川的才情与风范,“三苏”则以诗文传颂眉山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质。然而,他们皆在北宋文化繁荣昌盛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凭借自身卓越的文学造诣与独特的政治抱负,傲然挺立于时代的潮头,成为支撑起那个时代文化大厦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思想光辉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所创作的文学瑰宝,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后人的精神世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文学与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怀着敬畏之心执着探索,砥砺奋进,勇攀高峰。他们的传奇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夺目、永不磨灭的经典篇章,永远被后人铭记于心,传颂于世,敬仰有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