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伯俞村</p><p class="ql-block">据涡阳旧志记载,在县城西北四十二里义门集西有孝子韩伯俞故里。据考,伯俞村在义门西北半里许南窑村后边,为梁汉时孝子韩伯俞故里,其村不知废自何年。</p><p class="ql-block">2、泣杖祠</p><p class="ql-block">泣杖祠在义门西北半里许,内祀东汉孝子韩伯俞。国民党统治时期,此祠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中塑伯俞像。殿前左右设祠台,是每年祭祝孝子时放置猪羊的地方。院中有柏树八棵,中间铺着通路一条,道路两旁各树一碑,碑下压着石龟。南临涡水,北靠平原,西接南窑,东接龙兴大寺。祠貌巍峨,风景秀丽。清末以来没人修整,久受风雨剥蚀,逐渐颓败。清咸丰年间,后殿和两廓前后倒塌,仅有的前殿和山门,也都瓦落脊脱,上漏下湿,全无当年盛况。1916年,义门商人曾省三、祝寿康等见此衰败景况,慨然有感,邀集读书界诸人,自动出钱,将尚存的前殿和山门加以修整,并在殿内勒碑刻石,作为纪念。竣工后剩石一方,曾省三题诗一首,刻于石上,嵌在东壁。诗曰:“真源西头孝堪思,庙宇巍峨泣杖祠;血食常昭流不尽,人生至此是男儿”。1938年日本盘踞义门时,因建碉堡将祠拆毁,碑碣也全被拆除。</p><p class="ql-block">3、月老观书处</p><p class="ql-block">清末义门西北龙兴大寺后虽成废墟,但实系昔日月下老人观书之处。明万历二年重修龙兴大寺,碑言极详。据《义门乡志》记载,考唐有韦国者旅行至此,见老人在月下观书。问“何书”?答曰“婚书”。入市遇眇媪抱女。老人指曰:“此即君妻”。故一刀刺之而遁。后此地遭兵燹,居民逃避他乡,辗转十四年。相州刺史以女妻固,眉贴花钿,问之乃知昔日眇媪所抱之女。因此宋城宰题其店曰:“定婚店”。惟此地既名月老观书处。</p><p class="ql-block">4、大石桥</p><p class="ql-block">义门镇东半里许,地势近涡水之滨,属东西商贩往来要道。地形既洼,又值脱缰沟注入涡河之口,逐渐受雨水冲刷,造成广大坎陷,而且脱缰沟北通武家河,东北又与许多沟渠相连,西北素称湖地,一遇雷雨湖洼地和沟水都由脱缰沟流入涡河。因此积年累月坎陷,越冲越大,阻碍了往来便通。帝制时代,轻视挖沟、修桥、补路,认为此处造桥工程浩大不易建筑。从此,过往行人必须绕路而走,十分不便。唐朝中叶,由敬德监工在此建石桥一座。全桥一空,东西长九丈,南北宽六丈,高五丈有余。此桥全由石桥砌扣,糯米汁和石灰汁混合浇灌而成。桥顶石缝又用铁扒镶嵌,石拦高三尺,两端成簸箕掌式向前伸出,东西桥头各竖石碑一座,记有建桥之事,整个桥面平坦如镜。桥壁石缝也用糯米汁和石灰汁混合浇灌。桥底是用石条铺面,石条下安有五六把粗木桩数十根,每步一根,每根木桩之间的空隙,又用石条补铺起来。再下有十二级石条台阶,至涡河水面。整个桥身上下结成一体,象一整块巨大的石雕,雄伟坚固。依栏俯瞻,深感头晕目眩,声誉附近各州府县。自古以来,往来行人,驴驮车拉,非常方便,是涡亳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大桥。很多游人至此,南瞩过往舟船,桅樯如林。北望浮光耀金,桃李行行,使人感到风清神爽,赞叹不已,恋恋不肯离去。据传,此桥建成后,因拨款较多,敬德又想为己夸功,随禀奏皇上义门石桥雄伟,桥长二百(碑)零一空,铁壁铜底万丈高。又说,义门蚊虫又多又大,象蝉一样,吓得皇上未敢派人验收。后有人为夸石桥高大,说麻雀从桥顶下蛋,落到半腰,小麻雀已出卵会飞了。又说,头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到集上赶会,从桥上扔一硬币小钱,到第二年的四月初八日才能落到桥底。</p><p class="ql-block">5、龙兴大寺</p><p class="ql-block">古时,义门集西北角临近涡河建有龙兴大寺。寺内建大殿二十五间,正殿塑有三个金身大佛,两边塑有十八罗汉,表情有喜怒哀乐之分,形体有胖瘦高矮之别。相传,此寺是唐敬德监修,重修不详。农历四月初八,该寺逢香火大会一天。临近会期时各地商人云集,四乡男女老幼手拿香、纸,口唱佛歌,一步一磕头,进寺拜佛,热闹非凡。一九四一年, 龙兴大寺被伪师长李学舜拆毁。解放后,在该寺旧址建一个砖瓦窑厂。 </p><p class="ql-block">6、龙坟</p><p class="ql-block">据传,唐朝时本区一连三年大旱, 当地人民烧香祈雨,香火冲上云霄,感动玉皇大帝,一查雨部,实属小青龙行错了雨,小青龙被贬入人间,落到河南开封附近黄河故道。龙无水则不行,当地老百姓用水泼其身,小青龙得水而入涡河。龙脉来到义门,义门建龙兴大寺一座锁住龙脉,并在庙后建龙坟一座。龙坟蜿蜒起伏,犹如卧龙,长有数丈。</p><p class="ql-block">7、龙王庙</p><p class="ql-block">古时,义门集西门外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内建大殿三间,殿内塑有龙王偶像。相传,此庙创建很久(隋朝),还有“先有此庙后有义门集”的说法。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该庙逢香火大会一天。天旱的时候,人们虔诚地到庙里求龙王赐雨,每有灵验。</p><p class="ql-block">8、回龙寺、唐店寺</p><p class="ql-block">据《义门乡志》记载,古时义门集东十里今杨圩附近,建有回龙寺一座。该寺东、西、北面有回龙沟绕过,寺前是一片草地,清水绿树,秀木鲜花景色宜人。根据寺内一块石碑记载,此寺建于元朝。碑文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还依稀可辨:“回龙寺始于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九月九日,道人李深海重修”。又据寺内一块小碑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年)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再次重修。1916年,秦寨圩长秦步朝和寺内道人李永祯又修一次。此寺建殿十二间,除两间大殿是瓦房外,其余都是草房。大殿内塑有“护沙”(疑为护法)、“伽蓝”各一座。东廊塑有火神,西廊塑有关帝,两间过道内支有磨、锅之类的东西。寺前是菜园,园内有水井一眼。据传,元朝嘉靖年间,堪契(疑为堪舆)从西北而来,扬言赶着一个龙脉。当龙脉从赵屯集穿过涡河时,龙脉已被捉住,地方官吏奏明皇上,在涡河南岸建“唐店寺”一座,作压龙脉之用。寺成之后,又说龙脉盛旺尚未压住,又返回涡河北岸。于是,在涡河以北又建一寺,名为“回龙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此寺逢会一天。烧香拜佛,唱戏舞蹈,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地方豪绅也乘机聚赌劝募,从中骗取钱财。解放后,曾在寺内设过小学。“文化大革命”中,破“四归”时被拆毁。</p><p class="ql-block">9、天齐庙</p><p class="ql-block">据《义门乡志》记载,古时义门集东北角建有一座天齐庙。该庙大殿三间,正面塑有天齐神像,东山下塑有道极神座。东西房各有三间,塑有十殿阎君,下有鬼、判和阴间刑具等,庙门一间。此庙建筑年月,因年代久远,现已无考。自清末以来,受风雨剥蚀倒塌不堪。1935年,有钦怀东、朱长安、梅秀等发起募捐,筹备木料,并邀请河南省闻师傅和泥工、木工、石匠、画匠数人,精工重修。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天齐庙逢香火会一天。会期一到,方圆百余里,客商纷纷赶来,各种民间舞蹈全部出演,还愿的、烧香的蜂拥而至。此庙现已拆除,具体年月无考。</p><p class="ql-block">10、干柴庙</p><p class="ql-block">干柴庙原名东岳庙,庙址在今义门集东七里许,南距涡河约半里,北靠沈王庄。此庙建有前殿三间,正面上方塑有天齐神像,庙下塑有“关帝神”、“孙悟空”、“土地神”等十余座神像,东山墙有木雕神像三座。后楼三间,楼上塑有“观音大士”,楼下塑有女神三座。因创建年限已久,现已无考。清朝中叶,该庙香火渐衰。东廊三间是僧人磨房,西廊三间是学馆。清光绪年间,主持僧名叫长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长山死去,神象被国民党政府扒毁。1941年,义门沦陷期间,庙房被日寇拆盖营房。据传,清咸丰年间,庙中住一凶僧恶徒十余人,不事生产,专门打劫来往客商。庙周围良田数亩,岁岁荒芜,野草丛生。一到春天,群众经常到此砍柴,故又叫“干柴庙”。由于上述原因,此庙长期都不逢会。1918年3月,当地圩长刘治德把庙会恢复起来。正逢庙会期间,县令由此经过,剧团没有减锣,刘治德被县令大骂一顿,从此,庙会再也不逢了。 </p><p class="ql-block">11、鳖滩</p><p class="ql-block">吴窝村南涡河中有一沙滩,形状似鳖,故称“鳖滩”。据说,涡河涨水,此滩上升,涡河落水,此滩下降,从未被水淹没。吴窝村养的水鸭,多在此滩栖身。吴窝鸭蛋也别具风味。</p><p class="ql-block">12、玄帝庙</p><p class="ql-block">据黄佩兰编写的《涡阳县志》记载,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在义门集北建有玄帝庙一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亳州同知李先芳先生曾为重修玄帝庙作记。1924年,黄佩兰编写《涡阳县志》时,此庙已废。</p><p class="ql-block">13、千佛阁</p><p class="ql-block">据黄佩兰编写的《涡阳县志》记载,义门集玄帝庙北建有千佛阁一座。</p><p class="ql-block">14、清真寺、皂荚树、古井</p><p class="ql-block">义门清真寺建于元朝末年,民国十六年第四次重修。寺址在义门镇北头路西,坐西朝东。寺内建有讲堂三间、无像宝殿三间、水房三间,房屋多系中国式古老建筑。讲堂门前有皂夹树一棵,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前院南侧有古井一眼,已用数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5、哑巴坑</p><p class="ql-block">义门集清真寺后面有个大坑,周围约四五十丈长,最深处约三、四丈,坑水从不干涸。听老人说,把蛤蟆放进此坑就不会叫唤,因而此坑得名“哑巴坑”。本地有句歇后语“哑巴坑里的蛤蟆干鼓肚”就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16、无影碑</p><p class="ql-block">据《涡阳风土记》记载,义门南关外的抬头寺有一个古碑,无论太阳光正照、斜照都看不见碑的影子,所以叫做“无影碑”。无影碑远近闻名,经久不衰。后来,抬头寺坍塌,无影碑被土掩埋,仅露一顶。现已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17、栾树(菩提树)</p><p class="ql-block">在涡河北岸原义门区公所南院院内有一棵栾树,俗称菩提树,已有110年树龄。原以为此树是“星月菩提”,实际是“黑籽菩提”,其籽可做捻珠。此树至今仍然枝叶茂盛,可谓本地仅有的一棵稀有树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