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用现代人的观念拍古代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情令》虽说年代模糊,但绝不是现代,怎么也应该向前推好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可剧中很多观念非常现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先看看“世家”。“世家”不是现代的“土豪”。再差的世家也是某一地区有头有脸的大户,门第高贵。一个“贵”字就与“土豪”划清了界限,包含着诸多文化和礼数。一般家中都有人做官,就是不做官,也让地方官员敬他三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情令》中能称得上世家的只有两户。首推姑苏蓝氏;其次清河聂氏。看看岐山温氏,一点“贵”气都没有,活脱脱一窝土匪。能被称为世家,最最起码也要驴粪蛋子表面光吧,看看温晁,像鬼子进村走那扫荡到那。再看看兰陵金氏,一句“金小公子”就要拔剑,典型的黑社会。虽说拔剑的是家仆,可家仆也是“家里人”啊,护主也要有分寸,“金小公子”四字有侮辱的意思吗?不过金光善的夫人还是很有豪门主妇的样子;金子轩也像世家公子。别说,金光瑶倒是很像妾出之子。云梦江氏,怎么说呢,太现代了,魏无羡就是一个大院子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设定在先,自然出现不合理的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看岐山温氏。温氏凭什么可以扫荡蓝氏?他们不属于一个地区,还可能是不同国家,跨国战争那么容易发动?温氏不光打了蓝氏,他把谁不打?还有,温氏凭什么抓世家子弟听训?就是联合国也抓不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看“仙督”。“仙督”一职没有“政”权,也没有“教”权。它是一个社会团体组织的“领袖”,说不好听就是“开会召集人”,像联合国一样,只有组织的份,决策由投票决定,还有一票否决制。《陈情令》中的两个仙督,自己给自己封个大爷,想怎么就怎么。虽然结局都是被灭,但故事不能这样讲,难道你要告诉“未成年”人:你想胡作非为,结果很惨,但在结果到来之前没人能拿你怎么样,而且你会很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提到蓝氏就犹豫了。蓝氏虽有三千条家规,但执行中有失误。希望不是蓝湛的疏漏。过去大户人家都有门童,来客先由门童进去禀报,说明“来客何人,为何事求见。”然后按主人的吩咐办理。蓝湛可好“没有拜贴不得入内”,有这样接待来宾的吗?“拜贴”,好似“请柬”的连体兄弟。蓝氏听学,求学者送上“拜贴”,表明自己的来意,首先是请求先生能接纳自己为弟子,其次才是请求安排食宿等。当然“拜贴”上还要标注礼单,拜师不是白拜的。但“拜贴”绝对不能当门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面是蓝湛堵了求学者。另一面是蓝老先生和泽芜君放任火伤蓝氏门童的温晁,还给温氏安排了比江氏豪华的精舍。一个规则两种做法,孰对孰错?好像没有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蓝湛,那有这样的“高冷”,这是“冰冷”。作为世家子弟,常出门处理地界内闹鬼的事,接人待物还是要讲究礼数的。比如蓝湛初次登场,见家中山门前站着好些人,不能目中无人地走过去,要略带微笑地点个头,随后询问门童:“来客何人?”或两个字“何事?”言语可简练,语调要温和,表情要和善。我理解的“高冷”应该是让人看不出他的态度,似笑非笑含情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无羡,一号主角,搞成大院子弟时空穿越。名为世家公子,出场走路吊儿郎当,破结界闯大门。随后提溜着酒瓶爬墙头。哎呀,还让蓝湛和他屋顶打了一架,漂亮管用吗?古人很在乎屋顶的,上梁还要举行仪式。你们和平年代屋顶打架,唉!还有,什么人爬墙头?梁上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嗜酒。蓝氏听学时魏无羡也就十五六岁,刚到束发,就这么嗜酒。酿酒、卖酒家的小孩这时也不会这样好酒,何况是世家子弟。要让魏无羡嗜酒,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江澄比他还嗜酒。酒是助兴的,也是败兴的,碧灵湖除祟,泽芜君带领大家去查看地情,大家都严肃认真,就魏无羡提溜着酒瓶,还是在泽芜君面前。别说当年失礼,就是放在当下,除了大院别处都不可以的。我看对魏无羡如此设定,都是《梦中的那片海》惹的祸。</p> <p class="ql-block"><b>再看见听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听学,是富家子弟的专享。拜师求学是仕途的门槛,我们都听过“拜师于某某人名下”,拜名师是走捷径,就怕老师不收。那有上课打呵欠、玩小鸟,还给老师背上贴王八。这都是现代课堂现象,是逼着上学的反弹。古代没人逼,拜名师更是求都求不来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无羡思路开阔,这也是蓝湛关注他的开端。但上课答辩,方式总觉得不太对,语气不够尊师吧。假如换一种方式,魏无羡把课堂上的不同看法,私下寻求与蓝湛探讨,既不冒犯先生,也不用隐忍观点,关键是会进一步加深蓝湛对魏无羡的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深不知处山门前,忘羡二人初次相遇,魏无羡对蓝湛带回的那个“活死人”,说了句:“死,我看倒不像吧,倒像是中了什么邪术。”一句话,让“高冷”的蓝二公子注意到另一个俊美的江氏大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湛为什么会被这句话打动?“学术”这东西,向来分“正史”和“野史”,可只有“正史”允许传授,“野史”属于无从考证。蓝湛动不动要去除妖驱邪,总会遇到书本中无记载的事情,但民间有传说。蓝湛会听见,入脑,存心。时不时还会有独特的见解。只是守规矩的蓝湛从不敢说出口。山门前,魏婴一句话与蓝湛的所思所想碰撞,这才使得高高在上的蓝二公子停下脚步,略微回头。好似五百年前的回眸,与“久仰蓝二公子”的江氏大弟子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哎呀,跑题了,继续说听学</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拜师礼现在又复活了。看看现代版的拜师礼,不用说都知道了,《陈情令》拜师礼中的三拜到位,拜礼出问题了。古代拜师礼很有讲究,叫“束脩六礼”,百度都能查到。《陈情令》中的拜礼,好似现代老师过生日……此处省去一万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