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陈门五杰

曙光映像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五杰。</p> <p class="ql-block">江西九江修水,陈宝箴陈三立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故居。</p> <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故居。</p><p class="ql-block">又称陈家大屋,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宁州镇桃里竹塅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p><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为两栋并列的大屋,保存完好,坐北朝南,前有围墙护卫,后有青山依靠。</p><p class="ql-block">西侧建筑系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命名为凤竹堂,一进两重,面阔三间。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p><p class="ql-block">东侧建筑为陈宝箴出仕后所建,与凤竹堂连成一体,是典型的徽派建筑。</p><p class="ql-block">陈家大屋,大堂上方陈列着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的画像,被称为“陈门五杰”。</p><p class="ql-block">凤竹堂门前有一对陈宝箴中举时旗杆石和一座陈三立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时进士墩。</p><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子孙三代均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故居作为其家族载体,历史价值较高。</p><p class="ql-block">故居本身展现了赣北民居的建筑风格且为民间居室向官府家居转变的代表性建筑,为研究江南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陈宝箴、陈三立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凤竹堂。</p> <p class="ql-block">衡门。</p><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故居。</p> <p class="ql-block">义宁陈氏五杰。</p> <p class="ql-block">一代陈宝箴。</p><p class="ql-block">1831年—1900年,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p><p class="ql-block">1831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p><p class="ql-block">1850入义宁州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851试中举人。</p><p class="ql-block">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 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p><p class="ql-block">1860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p><p class="ql-block">1862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p><p class="ql-block">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p><p class="ql-block">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p><p class="ql-block">1880改官河北道,</p><p class="ql-block">1890任湖北按察使,</p><p class="ql-block">1894调直隶布政使,</p><p class="ql-block">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p><p class="ql-block">1898政变,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p><p class="ql-block">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p><p class="ql-block">190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p> <p class="ql-block">二代陈三立。</p><p class="ql-block">1853年—1937年,时年84岁。</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诗人。</p><p class="ql-block">字伯严,号散原。</p><p class="ql-block">江西义宁(今修水)人。</p><p class="ql-block">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p><p class="ql-block">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p><p class="ql-block">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p><p class="ql-block">将家国之感寄情诗文。</p><p class="ql-block">晚年目睹山河破碎,不胜悲愤,拒药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p><p class="ql-block">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p><p class="ql-block">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p><p class="ql-block">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对其诗词评价甚高。</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说:“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p><p class="ql-block">南社诗人林庚白赞扬他“虽囿于古人之藩篱,犹能屹然自成其一家之诗”。</p><p class="ql-block">陈三立的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又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p><p class="ql-block">今有李开军网罗遗著,编成《散原精舍诗文集》,收入《中国近代文学丛书》。</p><p class="ql-block">《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收有陈三立早年所著《诗录》4卷、《文录》4卷,留世作品颇丰。</p> <p class="ql-block">三代陈衡恪(陈师曾)。</p><p class="ql-block">1876年—1923年,享年47岁。</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湖南凤凰,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民系</p><p class="ql-block">,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者、朽道人,斋名安阳石室、染仓室,</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诗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文章,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等书籍。</p><p class="ql-block">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p><p class="ql-block">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p><p class="ql-block">1909年,返回中国,在江西教育司任职,</p><p class="ql-block">后在南通师范学校和中学担任博物学教员。</p><p class="ql-block">1913年,任长沙第一师范教员。</p><p class="ql-block">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编篡处编审。</p><p class="ql-block">1915年,获聘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p><p class="ql-block">1916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p><p class="ql-block">1918年,任国立北京美专中国画教授。</p><p class="ql-block">1922年,受邀携吴昌硕、齐白石、王梦白等绘画作品,前往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p><p class="ql-block">1923年,在南京去世,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是中国意笔人物画现代转型的先觉者,</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先驱,</p><p class="ql-block">被吴昌硕题为“朽者不朽”,</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评其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他强调美术的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对“全盘西化”与一切贬低、否定中国美术的论调予以驳斥。</p><p class="ql-block">从民族美学高度看待传统艺术,结合中国实际,为解决当时画坛问题,提出见解,在当代研究中国画如何创新等问题上,仍有借鉴和学习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三代陈寅恪。</p><p class="ql-block">1890年—1969年,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字鹤寿,一说字彦恭(均未用),</p><p class="ql-block">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三子。</p><p class="ql-block">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p><p class="ql-block">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p><p class="ql-block">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p><p class="ql-block">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p><p class="ql-block">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p><p class="ql-block">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p><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p><p class="ql-block">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p> <p class="ql-block">四代陈封怀。</p><p class="ql-block">三代陈衡恪次子,陈寅恪侄子。</p><p class="ql-block">1900年—1993年,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号时雅,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江西省修水县桃里乡竹塅村,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p><p class="ql-block">植物分类学家,是中国现代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p><p class="ql-block">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p><p class="ql-block">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p><p class="ql-block">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p><p class="ql-block">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陈寅恪时相过从,十分欢洽,给了寂寞中的陈寅恪很大的宽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