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供销社(一)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作者,东方云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改革开放后,由于供销社职能的弱化,九十年代前“红极一时”的供销社逐步被人们遗忘,概念也有些模糊,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供销社这个机构,特别是年轻人,准确一点说,198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对供销社了解甚少。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提及供销社人很多,供销社要回来的呼声也很高,那么什么是供销社,供销社到底是干什么的呢?</span> </p><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有幸到供销社工作,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这近四十年当中,我当过供销社装卸工、糕点厂工人、售货员、会计、统计、后来又担任基层供销社主任、公司经理、区供销社党政办主任等职,截止现在还在供销社工作,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每一个环节比较了解,而且亲生经历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与供销社所有职工一样,有过快乐、有过叹息、有过彷徨、有过担心,也有过希望。针对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了解不深,我想把我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分享给大家,一方面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供销社、了解供销社,另一方面也能唤起老一代人对供销社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供销社</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全称是“供销合作社”。通俗一点讲,“供”就是“供给”;“销”就是“销售”;“合作”就“合伙、共创、共同完成一个事业”,“社”就是一个组织。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商户门店大多都聚集在一个大的集镇或者县城,居住在下乡的农民,想要买点东西都要进城,当然偶尔也有拉着小车或者挑着担子到农村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小商小贩,但是由于货物不全或者不能随时购买,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农村人日常的需求,有时候即使是打一瓶酱油和醋,也得跑几里或者几十里路进城购买,极不方便,既耽误生产又耽误时间,后来小一点、价值低廉、方便携带、数量较少的简单一点的日常用品,因不值当的一个人耽误一天的时间进城购买,便常常委托本村进城办事的人捎带,这种办法,既节省了劳力又节省了时间。过去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交通工具,大宗的货物还需要合伙雇车拉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委托带货或者合伙拉运的情况越来越多,后来委托给一个有经验、靠得住、会砍价、有能力的人集中捎带采购,并且付给其一定的劳务费,货物采购好后,回到村里按照事先委托采购的东西再去领取,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种委托采购货物的方式既节省劳力又不浪费时间,且在采购货物上因采购数量较多,又能够享受低价的优惠(批发价),人们便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一个家族或者邻里朋友间,关系好一点的人家能否垫资成立一个组织,定期委派一个信得过的人专门进城集中采购货物或者集中销售农产品,采购回来的货物,集中存放在一个地方,派一个人专门保管,当然这些货物都是日常用品,当某个合伙人需要什么货物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直接到集中存放的地点购买,特别方便,当时的这个民间组织就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中国供销合作社是社员入股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比建国时间还要长,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南泥湾的消费合作社。建国初期,供销合作社主要是为满足农村、农业、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商业组织,同时还担负着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组织物资、支援前线的职能,它连接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网点遍布全国乡镇村。</p><p class="ql-block">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市场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允许摆摊设点搞商业买卖,当时供销合作社经营范围包罗万象,不仅经营日用百货、食品、副食品、烟酒、土产和五金交电、生产资料供应、废旧物资收购、肉禽蛋收购供应与加工,而且还包括饮食服务业,如:饭店、照相、理发、修表、刻章、电器修理、澡堂、宾馆招待所等,还有燃料(包括煤炭、油库)、信贷、医药等,同时,还兼有市场管理的职能,可谓家大业大,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后来成立的农业银行、前几年的工商局、燃料公司、石油公司(中石化)、医药公司、烟草专卖等部门都是在供销合作社原来的科室或者经营库组的基础上逐步单独分离出来成立组建的,它独一无二的市场角色,在计划经济年代造就了供销社一个黄金般的荣耀时期。(待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