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祖籍南湖镇曹湾村张牛社。1923年农历9月7日出生在一个耕、读、商并举的富裕大户人家,从儿童时期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其他大家闺秀一样每天识字、绘画、弹琴、读书、刺绣、烹调,“三从四德”是思想的必修课,这些在刚刚离开封建社会不久的民国初期,望族阶级仍然视其为女子活人处世的根本。母亲虽然出生在生活富裕、文化氛围较浓的家庭里,但也逃脱不了封建残余势力对女子的迫害,5岁时就开始缠脚,变成“三寸金莲”的小脚。</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我家有很多土地,祖父是小学毕业生,也算是个耕读之家,生活可过。到了民国时期,祖父因求职未成,精神颓废,吸食大烟,坐吃山空,家道衰败,只好当兵,后在中条山战役中死于日军炮火之下。就在这时,17岁的母亲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父亲。一个知书达理、精通针线、五官端正、如花似玉的大家闺秀,来到无地无畜、男靠拉长工、女靠打短工的雇农家庭生活,无疑是第二次迫害。然而,母亲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面对现实,她毅然承担起家庭主妇的重担,承受牛马之苦。当时我家有10口人,父亲主外,带领3个叔父长年累月给富人家拉长工,很少回家。母亲主内,除了家庭的做饭、清洁、缝补等杂事外,还要照顾老人和6位叔姑起居吃穿,又要到别人家干农活,换点粮食维持全家生活。母亲在娘家从未干过农活 ,到了我家后边干边学,这对一个细皮嫩肉、未成年的弱女子来说除了皮肉之苦,还有极大的精神折磨。几年后,母亲虽然学会了做各种农活,但全家人的生活困窘依然未曾改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的春节,夜幕降临,别人家贴春联放鞭炮,充满过年气氛,我家没粮没面,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母亲只好伫立门框等待父亲挣回的小米下锅,泪水滴湿了胸膛,灌满了心口,莫大地痛苦和倔辱成了母亲一辈子的伤心事。在这种艰难困苦生活条件下,母亲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坚持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精心料理家务,和父亲一道年复一年的苦苦挣扎,供养老人,扶养弟妹,给几位叔姑先后成家立业。在叔姑们心里她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母亲的这种威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件两件事做地好他们如此的尊重,而是长期的辛勤付出和贤惠过人才得到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含辛茹苦一辈子。几位叔姑成家立业,按理说应该轻松了,但我们七兄妹的出生,给她带来更大地辛劳。就十月怀胎与分娩来说,受尽了多种艰辛和痛不欲生之罪。我8岁那年,母亲生二弟,没有请医生或接生婆,又无她人照顾,母亲让我到山崖上铲下黄土,倒在土炕上,她坐在黄土上生下了孩子。第3天,为了让我们全家能吃上饭,母亲拖着颤抖的身子推石磨磨面,当时她的脸色蜡黄,汗流浃背,心口咚咚急跳,上气不接下气。我看到此情心如刀割,泪水淹上了心口,恨不得挥锤砸碎这盘石磨,但它毕竟是当时磨面的唯一工具,只好帮她推磨,这是我第一次推磨,晕的我天旋地转,良心不允许我退却。为了不让母亲多受苦,推完磨我又去洗母亲的坐月裤子,她怎么也不让我洗,其理由:“我是男孩,洗了女人的坐月血裤对我不吉利”,在死神随时夺取她的生命时刻,母亲首先考虑的是儿子的安危。我不信这个邪,将母亲的裤子背到小河里去洗,看到血淋淋的裤子和一个个的血块,我嚎头大哭。这就是母亲生儿子的事实,而且我们兄妹7人都是这样生的。儿女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这件事对我刻骨铭心,也懂得了母亲的伟大,每当我过生日,就想起母亲生孩子的痛苦情景,回家看看母亲,心中多少有点安慰。</p><p class="ql-block"> 母亲抚养我们兄妹的件件心酸事太多了,有些事是常人难以置信的。在农业合作社年代里,粮食产量每亩只有几十斤,年终按工分分配粮食,我家工分少,自然分粮更少,每顿只能喝清汤维持生命,不如现在吃过面条倒掉的面汤。母亲为了让我们活下去,每天干完农业社的活不顾自己的饥饿疲劳,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按计划取出半碗面,加上野菜做成菜汤,分给我们吃,分配到最后,往往她连半碗菜汤也吃不上,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吃?她说我不饿。就这样渡过了十几年,我们兄妹没有被饿死,一个个长大成人。我们兄妹是吸母亲瘦弱身体的血所生,吃母亲的饥饿粮长大,母亲全付出了,从来没说一个“怨”字。</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穿衣吃饭都一样艰难。我们兄妹7人除了吃饭还要穿衣,母亲为了省钱,让父亲买回白布,用国槐花经过染色,再做成各种衣服,冬天没有棉花,上山採摘草本野棉花给我们缝棉衣,到了来年春天,过冬的衣服抽掉野棉花又经过洗补变成单衣,翻来覆去,补了又补,轮换使用,直止无法再补,拆成布块,再制成布褙给我们做布鞋。在那个年代里,母亲就连野棉花的棉衣也未穿过,一年四季只能穿破单衣,她一旦发现我们兄妹衣服破了,为了不让我们受冻,常常撕掉自己衣服上的补丁缝补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一件衣服数十个补丁,多数来源于母亲身上。这种伟大的母爱人世间少有,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每当回忆起这些事,心如刀绞,伤痕累累。我们欠下了母亲的血泪债,也欠下了母亲的情意债,终生难以还清!</p> <p class="ql-block">我们弟兄4人都上过学,母亲也付出了超常艰辛。那时学费虽说不高,但要攒一分钱比大海捞针还难。当时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政策又不允许经营副业。母亲为了给我们交学费、书本等费,把喂养的一只老母鸡视为宝贝,她经常忍受饥饿,用自己的一份菜汤饭喂养,天天在鸡窝跑几回去收鸡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落空,如收到鸡蛋,喜乐万分,赶快藏起来,留下卖钱给我们交学费。十几年如一日,她从来没有吃过一个鸡蛋。我上高小、中学时要到30多华里的地方住校,我的吃饭问题是母亲最头痛的事,不愁给我准备,最愁没有面菜供给我的生活。为了能让我吃饱,在全家的每顿饭上少放一把面,留下集到一块给我做成馍,擀成面条晒干供我上学吃。我每星期六回家,母亲早把我一周的生活准备就绪。星期日中午饭,母亲知道我要去学校了,中午让我吃上两份饭才罢休,自己饿肚子也乐呵呵的。临走学校,小脚的她背上干粮或柴禾,一直陪送我至大路。8年中,这样的关爱我一直享受着,母亲一直辛劳着。</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我做好工作的忠实支持者。我工作时有一次回家,假期到了天下起大雨,偏僻的家乡距离县城有92华里路程,又不通客车,只能骑车而行,当时我准备破例超一次假,待雨停后再行。母亲当时做我的思想工作:“你干上国家的事不容易,怎么随便耽误工作呢?一个生产队长叫社员上工,我们不敢怠慢半步,你是国家干部怎么不听话呢?”一个地道农民的肺腑之言,坚定了我克服困难的决心,我骑车便走,一路上漂泊大雨下个不停,雨水满面流,看不清道路,泥水飞溅湿透衣服,全身冰凉,脑海中随时回响着母亲的教导声,反而不觉得痛苦,高高兴兴按时返回了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的夏天,县政府给全县干部放假7天帮助家中收麦子。回家的第二天,我正在麦田里和母亲收麦子,单位来车接我回去,帮助省人大调研组写我县财政工作调研,我心中很不痛快,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冰雹经常袭击麦田,甚至迟几小时的收割,农民辛苦一年的庄稼颗粒无收,到了这个季节如虎口夺食。母亲看出了我的心事,停下手中活,用一只弯曲变形的粗手擦掉我脸上的汗水说:“你拿国家的钱,不干国家的事能说得过去吗?”一句话问地我哑口无言,只好回单位工作。</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非常体贴儿女的人。我工作近40年,她老人家从来没有向我要过一分钱。都是我每次回家主动给点钱,她总是实心实意地不要或少要,口中不住的念叨:“增迫了你,困难了你!”</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通情达理、贤惠温顺的人。在内孝敬公婆,扶养叔姑,谦让妯娌,爱护儿媳,忍辱负重,勤于理家。在外和睦处事,尊敬长者,爱护弱者,帮扶穷人,不为权势富豪所倾倒,视奉献为幸福,视做人为根本。在我家70多年来,和邻居、亲戚、家人从来没红过脸,吵过嘴。是一个“三从四德”的儒家思想忠实执行者。</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吃苦的人。我的小弟半岁时得了脑膜炎,由于不会说话,看病不便,一直当感冒治疗,耽误了治疗时间,导致大脑受损,终身智障。</p><p class="ql-block"> 母亲丝毫没有放弃对他的疼爱和抚养照顾。烧炕送饭,铺床扫地,洗衣供茶,昼夜相守,任劳任怨,忍气吞声,耐心教育生活能力,始终不离不弃40多年。同时扶养9个孙子女擦屎倒尿,喂饭穿衣,看守扶抱,含辛茹苦。伟大母亲的所作所为,把慈善仁爱的高尚品德书写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歌词应是文学的精品,语言的精华。《常回家看看》的歌词合拍人道情感,尽善尽美,因而百唱不厌,道出了天下父母亲的心声,说出了儿女们本来的良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