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七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七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有做到是可耻的。”</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一生讲究“讷( nè)言”,夫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君子说话谨慎,但做事敏捷。这句话有两个关键字,一是“讷”,一是“敏”。《说文解字》曰:“讷,言难也。”是说,“讷”表达一个人话在口中但难以言说的景象,看起来有些“迟钝”或“口吃”的感觉。“敏”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像是一个老年妇女可以十分迅速地将头发梳理好,借以表达快捷的意思。《说文解字》曰:“敏,疾也。”也是说,“敏”是表达“快”的意思。所以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果理解为“少说多做”不是十分准确,严格意义上讲,孔子的本意应该是说,作为君子说话是十分谨慎的,谨慎的让人感到似乎有些“口吃”,但一旦做起事来却非常迅速。为什么鄙人要加上“一旦”?这是因为君子做事是要经过认真思考过的,不是“听见风就是雨”,君子从不盲目去做事。</p><p class="ql-block">西汉刘向编纂的《说宛( wǎn).说丛( cónɡ)》是这样说“君子之言”的。他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意思是,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是真实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君子很少考虑顺利的方面,对于一切的困难却考虑的周全,君子有所求的时候会有选择地去求人,而无论什么人有求于君子,君子都会帮助。 君子富有的时候并不表露,依然和没有什么一样。窃以为,由此说来,凡话多且说话快的人皆不是君子所为,君子皆寡言少语者。孔子就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不喜欢夸夸其谈。</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问:人到底如何说话才算是君子之言呢?或者说,人如何说话才算是会说话呢?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 lǐ)的话,是孔子弟子陈亢( kànɡ)询问孔鲤:是否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特别的教诲?孔鲤说给陈亢听的。有一次,孔子在院子里散步,孔鲤从外边回来,孔子叫住他,问:“今天学诗没有?”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出去学《诗》。还有一次,孔子问孔鲤:“学礼没有。”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出学《礼》。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不学习《诗经》,就无法使语言典雅有力;反之,学习《诗经》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里的"诗",当指《诗经》;这里的"言",当指出使应对,纵横捭阖( bǎi hé),指外交场合的"赋诗明志"。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陈亢听孔鲤讲后,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有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的意思是说,问了一件事却收获有三,知道了“不学诗无以言”,又知道了“不学礼无以立”,还知道了圣人是如何教导儿子的。孔子教导儿子孔鲤,史称“夫子庭训”。</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孔子不是讲“君子讷于言”吗?为什么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似乎二者不是一回事,甚至二者自相矛盾?鄙以为,“君子讷于言”说的是君子说话的本质,即“寡言迟钝”;“不学诗无以言”说的是君子说话的文饰,即“语言文采”。也就是说,君子说话既要“寡言迟钝”也要“语言文采”。抑或说,作为君子,说话要少,而且要慢,但说出的话是经过打磨过的,如同《诗》一般最好。</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余区。</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文采(外在修养)和质朴(内在本质)能够均衡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这里的“文”指的是经过修饰的、外在的礼仪、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质”则是指未经雕琢的、内在的质朴、真诚和本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内外兼修,既要有外在的温文尔雅,又要有内在的真诚质朴。孔子强调了文采与质朴之间的平衡。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叫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教养;如果文采超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失去了真诚的本性。因此,真正的君子应当追求文采与质朴之间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君子说话既要“质”,“讷于言”以求“质”;又要强调“文”,学《诗》以求“文”。为什么要“讷于言”?这是因为,如果说话不“寡言迟钝”,难免会失去“真”;如果说话不“寡言迟钝”,难免会失去“文”。只有少说话且慢慢地说,才有可能达到“文质彬彬”君子说话之境界。其实,这又是“中庸之道”在说话方面上的应用,只有坚持修行方可达到真正的“讷言”。有道是:天无言,可生万物,故“讷于言”乃学天言也。</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既然“不会说话”干脆就不说话,可以吗?窃以为,“不会说话”而“不说话”,相比“不会说话”而“夸夸其谈”要强得多,至少可以避免“言多必失”的尴尬局面。但是,这不是“君子之言”;也就是说,君子不是“哑巴”,而是君子一开口乃天籁之音,德音悠扬,五音和美,滋人之心扉也。反观今之人言,一是“言不及”,或者说,语言很少甚至“不言”,这类人不少,应该是不错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修养不够,恐怕在大众场合“失礼”,惹出“麻烦”;一是“言过”,什么叫“言过”呢?“言过”,顾名思义,“言过其实”“自以为是”“大言不惭”,这类人比“言不及”的人或许更多,尤其是在当下“IP”时代,美名曰“网红”时代,是最容易惹人讨厌的一群人。因而,说话乃口中语言,与文字语言一样,犹如“一把刀”,可以“杀”人也。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说话做事总是“信誓旦旦”喜欢拍胸脯的人,实乃小人所为!</p><p class="ql-block">我们再说一说“敏于行”。</p><p class="ql-block">“敏于行”这一理念,它强调了行动上的敏捷与迅速。在现代社会,这一价值观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指做事要有效率,更强调的是一种实干精神,一种将想法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职场上,敏于行的人往往能更快地抓住机遇,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他们不拖延、不犹豫,而是以雷厉风行的态度面对挑战。这种行动力不仅提升了个人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因此,敏于行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组织发展的推动力。</p> <p class="ql-block">水运湖</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在“讷于言,敏于行”的后面应该加上“慧于心”。尽管“慧于心”没有直接在《论语》中出现,但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理念,是“讷于言,敏于行”的基础。也就是说,“慧于心”是智者,只有智者才可以“讷于言敏于行”。儒家文化认为,智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见解,能够洞察世事、明辨是非。因此,“慧于心”可以被视为儒家文化对智者品质的一种诠释和延伸。“慧于心”是对内心智慧和洞察力的要求,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具备行动力和言语谨慎,还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见解。慧于心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慧于心的人往往能够预见到行业趋势,把握住发展的关键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内心的智慧不仅是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敏于行,讷于言,慧于心”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修养体系。敏于行是行动力的体现,它让人们能够迅速将想法转化为现实;讷于言则是言语智慧的展现,它让人们的话语更加有力量和分量;而慧于心则是内心智慧的象征,它让人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见解。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三种品质:在行动上迅速果断、在言语上谨慎得体、在内心上智慧深刻。</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敏于行,讷于言,慧于心”的理念并非易事,但也并非遥不可及。首先,在行动上要保持敏捷和迅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学会迅速做出决策并付诸实践。其次,在言语上要谨慎得体,在与人交流时,要思考自己的话语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在内心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边界。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敏于行,讷于言,慧于心”。</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在职场上面对一个紧急的项目任务,敏于行的人会立即行动起来,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讷于言的人则会在与团队成员沟通时保持谨慎和谦逊,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而慧于心的人则会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找到项目的关键点和潜在风险,为项目的成功提供有力保障。</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今天学习的“敏于行,讷于言”,再加上“慧于心”,这一理念体系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既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现代社会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通过践行这一理念体系,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