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铁道兵篇)第八集青山依旧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郁钧剑</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战友联谊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王双才、李占国、张宝庭、杨学录曾任5752部队民兵连的军代表,当时,王双才带领的是民兵20连,他说民兵们都很听话,吃了不少的苦,小事故很多。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人一块儿来三线,干活、吃饭、睡觉形影不离,那天,她们在洞里推车倒渣子,走到洞口车子突然推不动了,眼看后边的车子过来了,两人急得喊道:“解放军同志,能不能过来帮我们推一下?” 正在旁边施工的一名小战士,二话不说就走过去帮她们推,往下倒渣时,却发生了意外,小战士从倒渣口摔下去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两姐妹回过神来后,吓得又哭又喊:“快来救人啊!解放军战士掉下去了!”从那么高的山腰掉下去,不是摔死也会被激流冲走。王双才和战友们急忙跑下去施救,幸运的是,一片厚厚的荒草灌木丛,救生网一样托住了这名战士。看见大家下来,他嘴里说道:“我没事,就是腿受了一点小伤。”大伙小心地扶起他,发现伤势并不严重,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在几位军代表中,李占国所带领的民兵连出现过一次大塌方,他便是现场的目击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占国比王双才小两岁,一身庄稼人的装束,单是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就能看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李占国是原铁2师10团3营的一名战士,参与了湖北的铁路建设,为此受过伤。到陕南紫阳后,拖着残疾的脚,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入伍的李占国,先是在湖北光化(铁13师代管)修铁路,主要的工作就是铺枕木、铁轨,修铁路。刚去的新兵负责撬铁钉,铺枕木和钉铁轨一类的技术活一般都由归国的老兵们负责。李占国口中所说的老兵,是1969 年2月根据中越两国协议和中央军委命令,分批回国的铁2师2、10、58、61、63团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我在光化修了1年零6个月的铁路,受过伤。”</p><p class="ql-block"> 李占国抬起他的右脚,说当时一块枕木砸在脚踝上,脚筋砸断了一 根。 李占国受伤后在131野战部队的医院接受治疗了一个月,部队要求归 队,因为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和恢复,所以就落下了残疾。三年义务兵, 他却在部队上待了5年。手中的残疾证是退伍回家后,部队给他补发的。 </p><p class="ql-block"> 当我问他当时怎么没有复原回家?因为我理解受伤是可以光荣回家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李占国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嘛,再说这点伤算不了什么。1970</p><p class="ql-block">年3月,襄渝铁路中段开通后,部队接到开赴陕西段施工的命令,我们背着干粮,扛着红旗,以野营拉练的行军方式一路向陕西出发。那时,脚伤还没完全恢复,到了紫阳地段,群山连绵,天下着大雪,又是上山路,脚跟无法用力,每走一步,刺痛难耐,几乎是蜗行。当时有句口头禅: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每次力不能支的时候,就用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革命前辈的事例激励自己前行,硬是咬着牙关,跟着部队一天行程80多公里,几天后走到了紫阳。”</p><p class="ql-block"> 铁2师师部在紫阳小学,团部则驻扎在瓦房店。</p><p class="ql-block"> 一到紫阳很快便投人施工中,每个施工的隧道口,工地大都会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书写着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三线建设要抓紧。钱不够,把我的稿费拿去,你们好好干,有机会我要骑着毛驴去看看。”而工地上也到处都是红旗迎风展,歌声震天响。大喇叭里的“东风吹,战鼓擂,现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口号声震耳欲聋。李占国所在的10团承建的是瓦房店的马坊梁、康家沟等隧道的施工,这些隧道沿线全是千枚岩、云母片岩等岩石构成,不仅松软还很容易破碎,滑坡也颇多。隧道的开挖、掘进、打风枪、打边墙、拱顶圈、架支撑木、排水、爆破等每道工序,基本采用的都是“人海”战术。洞中常出现缺氧、毒烟、瓦斯、粉尘、漏水等情况,也常常遭遇瓦斯爆炸、松石跌落、塌方、污秽土渗漏等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对于那次大塌方,李占国说,现在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配属10团施工作业的学兵20连,是第一个进入隧道施工的女学兵 </p><p class="ql-block">连。李占国说,别看这些女娃娃来自城市,身上没有一点娇气,个个表现出色,无论是在掘进、排险,还是打边墙、装卸物资等工作中屡创佳绩。同时作业的还有民兵12连,提起这支民兵队伍,李占国也竖起了大拇指,说他们能吃苦、敢担当,1971年年底,隧道施工到了攻坚阶段,为了节省时间、抢工期,各连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准备着好好打一场攻坚战,工地上施工实行的三班倒、连轴转,人歇工不歇,好多人吃住在工地。这天,吃饭的时间到了,吃饭都是由炊事班做好送过来,这个施工地有一个排的民兵30多人,两个负责送饭的民兵挑着大桶放在洞外的便道上,随着吃饭的哨声响起,“吃饭喽!”一身疲惫的民兵们慢慢围了上去。当时,部队的伙食和民兵的伙食是不一样的,连长见状,走到别处检查巡视去了,李占国和副班长两人则走到山的另一侧稍事休息。那天,李占国刚好和连长、副排在一个班,副班长是贵州人,虽然也是一位农村兵,但是文化程度高,爱学习,也非常能吃苦。抢险施工,他总是带头干重活险活;训练演习,他样样领先。除此之外,在紧张的劳动外,他还经常带领着大家看书学习。坐在山头的两人,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蔬菜味道,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李占国说:“班副,你猜,今天民兵们吃的是啥?”贵州班副笑呵呵地说:“那还用问?肯定是馒头加南瓜汤啊。”其实,部队的伙食比起民兵连要好很多,虽然部队刚来的时候,因为不通公路,粮食和蔬菜也运不来,每天上下两顿都是高粱米。战士们曾戏称每顿饭用筷子数高粱米粒儿吃饭,数够数就饱了,就因为这句话这名战士挨了批评。部队也开展 “忆苦会”,并且还安排让食堂时不时地做上一顿“忆苦饭”。老实说,旧社会怎么个苦,吃的什么,很多战士都没尝过,但是给他们吃的那忆苦饭 无非玉米面,再整点糠呀菜叶呀,炊事员还很人道地给放了点盐,除有点辣嗓子,倒是没太大的不好感受!李占国说,当时他们很多来自农村的兵大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度荒的时候什么没吃过呀!榆叶、榆树皮、豆腐渣、干葱叶……当然,“忆苦饭”比挨饿可强多了。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秋冬交接的时节,远处的红枫树卷过整个山坡,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其实,陕南的风景是很美的,可平时忙 于工作的他们却无暇欣赏美景,当然,像这样坐着欣赏美景的时间也不多。这会儿,副班长一边望着远方一边说:“听说指导员已经同意把那头白白胖胖的乌克兰大肥猪杀了。”那头猪都喂了一年多了,指导员一直不让杀,说要等到最艰苦和大会战的时候再杀。现在快过年了,又到了大会战的时刻,指导员终于同意把它杀了慰劳大家。两人满脸期待,憧憬着过年杀猪吃肉的日子,李占国还听见自己咂巴着嘴咽下的口水声,突然,身后传来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震得他们脚下的山体也跟着晃动了起来。"完了,塌方了。”反应过来的两人,飞速跑向施工地。 </p><p class="ql-block"> 因隧道口就在半山腰之上,只见半个陡立的山峰都坍塌下来,那些正在吃饭、休息,根本来不及躲避的民兵,一路被滚落的岩石、树木,一股脑地扫荡……来势凶猛的塌方,仿佛是在向人类证实,冥冥之中主宰万物的造物主和日月山河永远是凛然不可战胜的! </p><p class="ql-block"> 紫阳境内所有的便道、隧道几乎都是在山体的腹肌位置通过打炮眼、 放炮炸开的,一边紧靠山体,另一边则是悬崖;即便是已建成的道路,也仅能供一辆车通过,没有足够的后退距离和防护措施,加上这里多雨,大雨倾盆,山体很容易滑坡,一旦有了险情,救援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p><p class="ql-block">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仅仅几秒钟,刚才还热情高涨、斗志昂扬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眨眼工夫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说着说着,李占国就闭上了眼睛,我不知道他此刻内心的波澜,车窗外有光影投射在玻璃上,忽明忽暗。微光中,我看见印在李占国宽大的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就像时间的印记,不可磨灭。</p><p class="ql-block"> 出事的是5752 部队民兵1营。那次事故死伤20 多人。</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一天,正在值班的10团卫生员桑家武,突然接到一个电话:</p><p class="ql-block">“塌、塌方了,请卫生队速来抢救,现场伤亡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一旦遭遇塌方,便是灭顶之灾。 </p><p class="ql-block"> 10 团卫生队组成的救援小分队,除留下一名卫生人员值班外,几乎全部出动。 在事发现场,一些经历过数次死亡现场抢救的老医生,也禁不住 被眼前的惨景惊呆了,只见大半个山坡从山顶端坍塌下来,滚石出现的地方,还有好多残肢、鲜血淋漓……</p><p class="ql-block"> “现场惨不忍睹!血都染红了半边江水啊!”</p><p class="ql-block"> 原10团卫生队卫生员桑家武,时隔40多年給我讲述那起塌方事故现场抢救时依然带着颤音。他说,塌方真的好可怕!一旦发生,逃生的机会非常渺小,施救的难度也非常大。且不说要清理成千上万的树木和大小山石,消耗着人的体力、时间,就说悬崖上的山石、疏松的断层或随时落下,摇撼的山体也极有可能让第二次塌方突然降临。当时,师部和团部的几位首长亲临现场组织营救,虽然现场不断有碎石滚落,但救援队还是立刻投入抢救中,很快在不到20米宽的便道两旁,搭起了大大小小的几个临时帐篷,医护人员随时做好了抢救的准备。与此同时,参与救援的几个小分队,分别用手和铁锹展开了最原始的救援,他们一点一点地戳,一点一点地用手刨着上面的硬物,徒手刨土,是害怕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正在大家紧张救援的时候,一位负责观察山体变化的战友发现,山体上又有碎石滑落,立即发出了紧急撤离的哨声。</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体坡度大于45°,成孤立山嘴,本身土质结构松散,坍塌的发生受构造及岩性、多沿区域断裂构造带和片岩、板岩、千枚岩、积层分布发育的影响。 几天前又遭遇过暴雨的侵袭,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 加之这是通往隧道口的重要通道,很多物资急于运送,5752部队民 兵1营一个连的兵力部署在这儿,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所有的一切全靠人工来完成,尤其是在悬崖峭壁十分危险的地方。一边是陡峭的山石,一边是悬崖和奔腾的汉江水,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经常把绳子系在腰上,人吊在悬崖上作业,下面是深山峡谷和滚滚的江水,稍有不慎就 。有摔下去的危险,把工具吊上去打炮眼,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月。吃的也非常简陋,虽然一日三餐每顿保证半斤粮食,但绝大部分以玉米面、高粱米、红薯为主,即便是一人一个白面馒头,也是定人定量的。蔬菜还是老三样;土豆、胡萝卜和南瓜,几乎没有油星子。劳动强度大,甚至比部队还要苦。民兵们大多数人不但有力气,更不惜力气,这也是让部队难以割舍的一份兄弟情。 </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全力抢救。” </p><p class="ql-block"> 等少量的碎石落下后,危险一排除,部队首长下了死命令。</p><p class="ql-block"> 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激战再次打响。此时,队员们的手破了,可大家全然不知,继续克服饥饿和连续奋战的疲惫,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援救被埋的战士。 努力没有白费,半个小时后,两名救援人员在一大片碎石土块之间,发现了一名幸存者,小心地挪开他身上的碎石和阻碍物,第一位民兵战友被营救了出来,他的嘴、耳朵,甚至鼻孔里吸入了太多的泥沙,最为显眼的是他的腿骨被乱石砸断,一根断裂的骨头刺穿他的肌肉和皮肤凸了出来,大腿近乎与身体脱离“吊挂”在外面,此刻,他已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双眼紧闭,脸上满是血迹……如果救助方法不当,也可能会给民兵战友带来二次伤害,甚至终身残疾!作为医护人员深知这个时候的处理非常重要,也承载着一份生与死的较量,他们在氧气罩不够用的情 况下,不顾伤者满脸的污垢,坚持对窒息者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针对每 位流血的、骨折的民兵进行快速止血和包扎。对每一个能被救出来的伤者,他们决不放弃! </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体呈倒三角形状坍塌,有的人被埋得浅一些,有的人被埋得深一些,有的被层层叠叠的大石、大树压着,有的则被砸断了胳膊、腿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救援采用的两边开挖的方式,虽然碎石、杂木不停地击打他们的身体,但大家忍着疼痛闯开了这道鬼门关,每个救援队员都成了泥人。 不久,刨出了第二个,第三个……紧张,无比的紧张!空气让人窒息,医生、护士挥汗如雨。 </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大型的抢救设备进入,救援难度很大,救每一个人都很困 </p><p class="ql-block">难,被塌死的人,面目、肢体自然是扭曲得可怕!有位战士被挖出来时大家拼尽全力进行抢救,卫生员在给他清理完口腔、鼻腔内的污物时,他 “噗”地喷出一口鲜血,心脏也在那一刻彻底停止了跳动,脸上、身上还挂着血迹。还有一些被救出来的民兵因当时处于干活的姿式,他们的身体大都呈弯曲状,头部、脊椎、腿部胸部都有着不同伤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祝老同志、老战友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老战友书法:永远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  咱在主席雕像前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战友新春团拜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战友入党五十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地为陈家老庄,承担罗家岭隧道掘进,连队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