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址海龙屯

天王星

<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天王星</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所在山峰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东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西后关、西关、万安三关依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遗址囤顶平阔,囤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重要建筑基址,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银库、四角亭、采石场、校场坝、环囤马道和敌楼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海龙囤遗址是贵州境内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2015年7月4日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关注。</p> <p class="ql-block">冬季的遵义是一个雨季,绵绵细雨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它那苍凉的历史,灰色的天空笼罩着古屯,湿滑的台阶掣肘着游人的脚步,仿佛在向来着告诫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前的残垣断壁依然矗立在山的顶部,雄浑壮阔,充分融入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西南地区,包括遵义(古称播州)在内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实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给向朝廷称臣纳贡的土官来统治。遵义的杨氏土司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三修海龙屯。</p> <p class="ql-block">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土司反唐,攻占播州。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杨氏始祖山西太原杨端率兵收复并掌管播州,为保存实力便选中龙崖山屯兵。</p> <p class="ql-block">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灭西夏。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联宋灭金。灭金之后,蒙古与南宋开始了正面的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使川渝一隅成首冲之地,战事频仍。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并张榜招贤献计。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因此,一般认为海龙屯始筑于1257年。(《杨文神道碑》载)。</p> <p class="ql-block">南宋宝祐六年(1258)正月,南宋朝廷先派吕逢年诣蜀,督办播州等地的关隘、屯栅事宜。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汗战死钓鱼城,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明万历元年(1573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职。</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杨应龙采取两手策略,远交近攻,对上与朝廷修好,与明王朝没有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对下行使土司特权,激化了播州内部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至黔南州北部),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同年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廷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地方军政官吏由中央任命,异地交流使用,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姓世袭土司制度结束,从此也拉开了全国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出品人:天王星,自驾游爱好者,自驾穿越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东至黄河入海口,西至新疆罗布泊穿越大海道,多次行驶在独库公路和伊昭公路,跨越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飞驰天山南北;西南跨越青藏高原,跨越唐古拉山、横断山、冈底斯山脉;途径317,318国道;南至云贵高原;北至黄土高原,多次穿越河西走廊,总里程达87万多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