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余年雷打石瓷厂记</p><p class="ql-block">株洲素有“南北通衢”之誉。自上世纪30年代有粤汉铁路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株洲机车厂(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国民政府第十一兵工厂(今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诞生了。而伴随流淌千年的湘江,孕育着400余年的雷打石镇,在这个名镇上的雷打石瓷厂,走过了110余年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雷打石几十公里范围内:界牌、东湖、洣江、洪塘、鸿仙、漂沙井等有瓷矿,而瓷土极为丰富,加之有楫舟之便,多家制瓷作坊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1917),谢光明、张万建、王一南三人筹措银元500元,开办合顺瓷厂。尔后,经营不善,由黎文彬接手,改为裕新瓷厂。1926年冬,青年工人陈厚安在共产党地下党领导下,在这里成立了工会组织,并组织工人纠察队与附近农民协会配合,开展对土豪劣神的斗争。同年,雷打石成立瓷业产业工会,调处工人之间的矛盾纠纷。</p><p class="ql-block">1932年,裕新瓷厂增加做细瓷。1940年农历九月,日寇犯湘,瓷厂被轰炸,到1944年株洲沦陷,厂停产了。</p><p class="ql-block">大顺和瓷厂是1919年开办的,1933年改名振兴瓷厂,1940年改名为裕厚瓷厂,解放后改为群力瓷厂,1952年加入长沙专区瓷器生产合作社。</p><p class="ql-block">义利生瓷厂1920年开办,解放后由湘潭县公安局接受改为建设瓷厂。</p><p class="ql-block">解放前,雷打石镇先后开设有渌口瓷器公司、湘醴工场、志场工场、华兴、中南、厚记、裕民、自立、福康和中华电瓷厂等十几家瓷厂,瓷业发展较快,成为有名的陶瓷产区。</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在雷打石镇内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中华窑业厂”。黄玉祥(同学之父)为中共地下党员,发动群众,开展秘密工作,为迎接新中国到来,防止国民党破坏,联合老工人作护厂、护镇斗争。1956年瓷厂公私合营后任第一党支部书记,后任瓷厂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株洲和平解放。1950年春开始,各厂由工人组织生产自救,申请加入瓷器生产合作社,变为一个整体。在湖南大型瓷业企业中,除江西铜官陶器生产合作社外,雷打石居第二位,有“一雷打二九江”的盛名。新中国成立后收为国有,一直厂名沿用为雷打石瓷厂,“文革”期“破四旧”,厂名改为湘江瓷厂。</p><p class="ql-block">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私窑那种传统的粗瓷转为细瓷生产。60年代初为满足农村对日用瓷器需求,陆续发展粗瓷和细瓷生产。</p><p class="ql-block">1959年,雷打石瓷厂生产出仿古花瓶和香油灯等工艺美术瓷。1980年港商订制的香油灯即达到10 万件,生活用瓷远销俄罗斯。</p><p class="ql-block">1965年,株洲市轻工业局所属轻化工校,定点雷打石瓷厂实习,厂所有工种的工序除烧窑外,我都操作过,最后是产品检验员(旧称看色工)岗位上,至今我还保着《湖南省轻工化工厅· 企业标准日用普通瓷器》规范标准本,简称“省标”。</p><p class="ql-block">在实习期,厂医务室医生王青年,他是一位传奇人物。1927年出生,1943年抗战期间16岁,被国民党军队掳走,当起了伤员看护兵。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122师366团收容,当了护士。1952年随部队赴抗美援朝到1953年战争结束。1954年王青年光荣入党,1956年转业,到雷打石瓷厂医务室当了医生,本人身体有恙,时在他手上看过处方。王医生到1987退休时无人接替他的岗位,又返聘回厂干了两年。此后为镇上居民义诊30年,今年近百岁仍很健康。</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期间,市政府下达指令,用陶瓷塑伟人毛泽东巨像,厂立即成立红色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以唐术怀(厂长)、潘海斌(厂长)、刘福林(车间主任)、马递(一音建)高(设计),以及袁桂武、袁松林、冯佑河等十余人组成,并且都需苗红根正的人参与进来。株洲瓷厂(白马垅)、渌口电瓷厂和醴陵群力瓷厂派出相关技术骨干攻关。数米高的巨型瓷像分三段烧制,再粘合,因没有巨大窑炉。毁了又做,做了又毁,化了半年时间试制成功。</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瓷像安放在株洲公园,参加安放仪式由各单位派别主要负责人出席,邹天保同学以株洲瓷厂的代表身份参加此次典礼。当年伟人瓷像落成,株洲日报用整版圈红篇幅刊登头版上。不久,瓷像认为不逼真,有损伟人形象被拆走。</p><p class="ql-block">1968年二月份,株洲日报社(纸箱印刷厂,轻化工校办学点)由22位同学到株潭瓷厂(1958年株洲与湘潭两市合办瓷电厂,现株洲市瓷厂)、株洲陶瓷厂实习。雷打石瓷厂工艺技术雄厚,人材辈出。1969年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前往株洲瓷厂技术攻关,转型生产日用瓷。后推荐技术人员去株洲火花塞厂、邮电部526厂、高铝瓷厂的建设,为株洲轻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成立株洲市工业公司革命委员会,王大举(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师政委)、高季堂(南下干部)为主要负责人,为改变陷于瘫痪状态的株洲工业,积极协调各项工作,倡导以重工业为主,轻化工业为辅的导向,而陶瓷属轻化工业范畴。</p><p class="ql-block">1985年,雷打石瓷厂除生产日用瓷外,还生产远红外元件和涂料,生产工艺又向前迈进一步。出口瓷产量达300万件,内销日用瓷700万件,工人最多时达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98年,雷打石瓷厂改为股份制,公司名称为株洲市雷打石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为肖继纯,是生产集约型中国传统陶瓷的企业。公司有生产操作工人11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生产经营用地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拥有包括三条隧道窑在内的1000余全套陶瓷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3000万件。主要产品有系列英碗、斗碗、高菊碗、罗汤、杯碟、92头釉下餐具,工艺瓷等,产品白度高,釉面柔和,造型新颖美观,深受顾客喜爱。</p><p class="ql-block">2002年,雷打石瓷业有限公司经营不善,洗牌后更名奔鹿瓷厂(私企)。2022年受疫情和煤炭价格上涨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关闭,110余年历史瓷厂划上休止符。</p><p class="ql-block">为留住株洲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雷打石镇老街社区花16000余元巨资,请湖南工学院设计统筹,把雷打石瓷厂“工业学大庆”牌楼恢复原状。中共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会同中共天元区委党史研究室,于2022年9月,在牌楼左侧出入口立了一块大理石铭碑,以此纪念雷打石瓷厂这段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冯小刚导演来雷打石瓷厂拍电影《向阳花开》,为期三天,主演是赵丽颖,引起镇上不小的轰动。</p><p class="ql-block">雷打石瓷厂有自建码头,产品和所需原材料都通过水路运输,同时湘江航运公司增设一个趸船在瓷厂岸边,我在该厂实习期从株洲到雷打石靠乘船唯一交通出行,上午上行一趟,下午回程一趟,当年没有客运班车,要么乘渡船过河到渌口坐火车回株,至今我还保留六十年代中期的株洲至雷打石航运公司客票。</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在雷打石镇有一位四代陶瓷世家刘云娥,1987年3月分配在雷打石瓷厂工作。她的爷爷刘益美,叔爷刘益韵,父亲刘世孝,母亲刘和平(旧时在娘家名何根英嫁到刘家跟夫家姓),伯父刘世群,二叔刘世本,三叔刘世恒,大舅何绍二,堂叔刘世安,大妹刘秋娥,小妹刘朝飞,还有太爷刘泽华都跟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太爷做传统的大缸、钵子、坛子、水壶,他们家在株洲地区实属不多见。</p><p class="ql-block">雷打石镇乃历史名镇,有千年古寺空灵岸,又有百年瓷厂工业文化名片,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前途。</p><p class="ql-block">(此文刊登在《史志株洲》2024.12.1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