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赋能再提升,观摩研讨促成长

荷塘莲子

第一天 <p class="ql-block"> 上午8点半准时举行开班仪式。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朱虎斌老师主持,学院赵争平介绍了西北大学的百年历史变迁,优势学科建设及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真品。对本次参训学员提出殷切希望,能珍惜学习机会,严守纪律,积极互动,如期完成学习任务,不辜负省教育厅主办培训的初衷。接着朱老师介绍了本次培训的内容及专家团队,可谓名师荟萃,各领风骚。对本次培训的纪律做了强调,要求学员要遵守纪律,不得无故缺勤,认真完成作业。</p><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后是破冰之旅,要求每位学员做自我介绍及家乡文化推介,谈谈教学中的困惑。各位学员口吐莲花,锦心绣口,侃侃而谈,极具舌战之能。室外彤云密布,寒风冷雨,室内谈笑风生,笑语盈盈。</p><p class="ql-block"> 下午聆听了西北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战伟老师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专业选科及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的志愿填报策略》讲座。郑老师从新高考分期分批逐步实施的历程谈起,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高考志愿填报也发生了变革,对新旧高考志愿填报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和平行志愿填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老师的数据分析来看,物理方向,选择物化政的专业面最广,可选专业达到了99%以上,其次是物化地,再次才是纯理科。这个科学依据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原来总是认为物理方向纯理科是最佳组合。作为一个老师,对于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我是门外汉,也不愿学习,总是认为那是家长和学生的事。今天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改变了我对填报志愿的看法。我们拼命地教书育人就是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就是为了他们能上好一点的大学,而填报好志愿正是改命的关键一步,也是能上好大学的临门一脚。填报好了,不亏学生的分数,也能为学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奠基。作为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不仅仅体现在教授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还应该体现在对学生人生的规划和指导上,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既授业,做知识的传播者;也传道,做学生的引路人;既做经师,也做人师。</p><p class="ql-block"> </p> 第二天 <p class="ql-block"> 走进八十九中聆听了马玉珺老师执教的《伶官传序》与《过秦论》联读示范课 。 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大单元教学要教什么,怎么教,学得怎么样?联读课该怎样上?一直是我们语文人孜孜以来的命题。马玉珺老师执教的《传官传序》与《过秦论》联读示范课,无论从教与学两方面都给了我许多启示: 从教的角度来说,本课的特点是:精、准、巧、大气。 </p><p class="ql-block"> 1.联读切入点选择精准。紧扣课标学习任务群目标和单元主题“回到史现场”。从两篇史论文最后一段两朝灭亡之后,天下人相同的表情"天下笑”作为联读议题,设计学习任务:回到历史现场,初探“笑”因;还原历史现场,质疑“笑”;回到写作现场,再论“笑”因。三个学习任务,既紧紧扣住了单元主题,又抓住了两文的关联点。</p><p class="ql-block"> 2.情境设计精心。以活动细化任务,以表格梳理文章中贾谊的论证思路,既引领学生在文本中穿行,又训练了思辩能力。联读课常设计的学习任务易大而无当,凌空蹈虚,驾空文本,而马老师的设计是梳理秦之简史,李存勖大事年谱,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两文的论证思路,贴着文本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 3.教学策略精巧。从导入——情境设计——任务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小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堂又形成闭环式。作业设计既有自主选择性,又针对情境任务,起到了巩固所学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4.示范作用精到。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马老师的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模仿、习得。当同学们思维有偏差或思维凝滞处,善于抓住契机,通过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可以说马老师紧紧引领着课堂,把控着课堂的节奏,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的主导作用。 </p><p class="ql-block"> 从学的角度来观课,本节课精致的呈现教的效果。学生习得显著。只有学生出彩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在三新背景下,以学生中心,以学习为主体,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共识。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无论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同桌间互学,学生独学,都效果明显,都展示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尤其是给学生表达,输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读、悟、说、写来理解文本,训练思维,培养素养,关注学生的收获,激发学生的潜能。本节课以质疑精神学习古代史论文,培养并展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失为高端大气精彩且有启发意义的语文课,我们教学史论文提供了优秀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启示和塑造,我们面对的是有个性的生命,如果我们一切制度和规定都以人尊重生命为前提,都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了一半。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头脑的风暴。高水平的教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管理,高品质的教学质量,打造了一所所的名校,培养一个个名师。每个人都渴望成长出名,那请让我们切近学情,务实求真,从每一节课的转变做起,为学生量身定做"三新"背景下的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我们也会有名师,也会有高分的学生,也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学校。每一次的出外研修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都是为了更好的滋养课堂,回馈学生,每次培训,都有收获;带着收获,我将奔赴下一个山海,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教育奉献绵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