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饮食文化

刘书林(晴阳轩人)

<h3>                 冬至的饮食文化<br>                      文/刘书林<br>        冬至也称冬节,今年为冬月廿一。它属于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天不但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而且还承载着中华饮食和孝道文化内涵。我们北方地区,在此节令中自古至今,人们因怕耳朵被冻伤,盛行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农谚为证。缘由是因冬至节气寒冷,裸露且薄弱的耳朵不仅散热快,还难以保暖,容易冻伤,所以吃饺子及馄饨,是为了给身体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起到保护耳朵不被冻伤的作用。又因水饺很像耳朵形状,所以我地在冬至这天,人们见了面,总好习惯地问候:“安耳朵了吗?”意思就是吃饺子了吗?而在南方一些地区,这天则有吃汤圆、馄饨和糯米饭的习俗,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br>        据文献记载,饺子原名乃“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他见较多穷苦百姓饥寒交迫,有的耳朵都冻伤了。心里很是难受,便叫徒弟在极冷的冬至这天架起大锅,让穷人喝他们熬制的“祛寒娇耳汤”。就是用少量羊肉、辣椒等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食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来此的穷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碗热汤。大家饮食过后浑身(当然也包括两只耳朵)发暖,都频频称赞。不久,仍然寒冷的除夕春节来临,人们就模仿张医生的汤食做法,且食用之,有的把娇耳改成扁食、馄饨、汤饺的多种称谓。1800多年前的民间饮食做派,一直流传延续至今。当然这也增加了冬至的饮食文化。现在我们北国的冬至,人们吃饺子成了“必修课”。此时的大野,是萧疏凋零的,遇上雪天朔风,人们都裹上厚厚的棉衣,由于天气寒冷,身体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来抵御严寒,饺子既有面食,又有丰富的荤素馅料,所以将煮熟后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一家人在欢笑声中,各自吃上一盘或一碗,大有幸福满满之感,且那份家国的温暖传遍全身。盛世的人民何乐而不为呢。<br>        今早,我从暖洋洋的书房,隔窗向外眺望,平流雾中的高楼大厦时隐时现,总给人以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这雾气昭昭的现象,一下把我反推到六十多年前过冬至的现实生活中去。笔者小时候时,感到冬至节气比现在寒冷的多,因为不但穿得薄,而且还难以吃饱饭(更谈不上吃荤素搭配的配餐了),致使身体羸弱。有一年,母亲摸了摸我的小耳朵说,今天是冬至,上午的饭,娘叫你吃饺子。我高兴地一蹦老高,就一直在寒冷的院子里和屋内跟着母亲看。我见母亲为了能让我吃上一顿“安耳朵”的饺子,煞费苦心、尽其所有。先是从院里埋着少量萝卜的小土坑内,扒出一个笨萝卜,洗净切片煮熟,再攥出多余的水分后剁碎,将两棵一拃长、比筷子稍微粗点的大葱也剁成碎末,掺和到萝卜碎末里,再撒少许小盐,淋上半撇子断流的老棉油,调拌均匀作为饺子馅,再揉和一小块白面团球,然后搓条、切块、擀皮,母亲就开始包饺子,每包成一个,便放到高粱杆盖垫上,时间不长,就放了一小片,看到那些饺子我喜出望外,见个个很像我的耳朵,就高兴地反复摸摸饺子,再摸摸自己的双耳。功夫不大,终于包了半盖垫饺子。做成这些成品,母亲辛苦的用了一小晌功夫。等到把饺子从锅里煮熟,慈母用小碗给我盛了几个,又用大碗盛了多半碗,放到我面前守着,让我先吃小碗里不太热的,吃着还给我添加,母亲只是看着我吃,我让母亲吃,她说热,愣愣再吃,实际是舍不得吃。待了一会儿,我兴高采烈地吃的肚子滚圆,母亲再次摸了摸我的小耳朵说,终于给你“安上耳朵”啦。而慈母却用饺子汤泡了半块黑饼子,就着几个饺子吃。晚饭,母亲又让我吃了半碗熥饺子。一直到高中毕业,家里在冬至能吃上一顿象样的饺子,总是不太容易的。我每每想起那艰苦年代,母亲为我包的饺子,心里即感激又酸楚。<br>        冬至的文化内涵不但展现在饮食和习俗上,还表露于阴阳学、文学和艺术中。阴阳学家认为,冬至乃阴阳转化之节点,乾坤阴阳气交替之关键。因此,古代帝王有在这天携带百官,举行祭天大典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海晏河清。又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褒扬冬至的千古名篇,抒发了他们对冬至的殷殷感情。譬如,杜甫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意思是冬至酝酿着阳气的开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暖春的期盼和对四季轮回的感悟。鉴于冬至寓意着元气的开始复苏,我们的祖先又推算出“交九”时段,即从冬至这天算起,便进入“数九”时期,即为第一个九天,往后仍是每九天为一个截断,数着过了九个“九”天,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彼时春暖花开。因此就有了朗朗上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还有“九尽桃花开,天气温暖来。”等谚语。古代《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说,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光照时间长,此时的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光照回转,一直到夏至,应该庆贺。在我们鲁西北一带的家乡,冬至时节,大田的麦苗犹然绿意一片,它们等待着冬至后的阳气回升,好茁壮成长。<br>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承袭中也不断创新,如千家万户吃的饺子馅,有韭菜鸡蛋的、木耳蒜薹的、野菜的、猪肉大葱的、羊肉白菜的、牛肉蘑菇的、海鲜的、甚至稀缺菜系的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冬至这天中午,在农村,整座村落炊烟萦绕,处处飘来熟饺子的香气,形成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的节日,形成独特的节令美食文化;在市里社区和大街小巷的饭店酒肆旁,也都能闻到节日特有的饺子香味。家里有留守老人的,会给儿女子孙备好备足饺子,等待下班放学晚辈的品尝老人不在身边的上班族,要么一人,要么相邀几人,要么小家庭,也会到饺子馆、饭馆、餐厅去吃饺子。同胞们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交流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冬至光阴。总而言之,冬至是充满饮食文化和人情文化的节日。<br>        我想,人生一世,犹如自然界的一年四季,有炎热高潮期和寒冷低谷期,冬至虽像人的低谷期,但人生高潮期到来的拐点,是从低谷期开始缓慢攀升的,只要度过低谷期,中潮期和高潮期就会很快到来。<br>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好像癸卯年的冬至,一家人吃饺子的场景刚刚过去,弹指间甲辰年的冬至又要到来。我期盼着这一天,因为我喜欢冬至,也喜欢冬至的饮食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