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西宁市虎台中学始终积极探索前行。今日上午,虎台中学一行 20 名教师满怀热忱,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一场来自教育前沿的思想盛宴。</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树德中学的校长、特级教师陈旭老师,带着他对教育深刻的洞察与实践经验,为虎台中学的教师们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拥抱‘考’的变化,促进‘教’的革新——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考与实践”的精彩教学讲座。</p> <p class="ql-block">讲座伊始,陈旭老师抛出了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变革真的有必要吗?”“我们的教学,去向何处?”这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巨石,瞬间激起教师们内心的层层涟漪。紧接着,陈老师通过成都中高考试题的对比,犀利地指出未来中高考趋势正朝着“往广了考,往深里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的剖析,让教师们深刻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面临严峻挑战,教学革新迫在眉睫。随后的教师研讨发言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教师们纷纷表示,精心设计学生任务才是实现教学“过手过心”的关键所在。当教学能够将情绪价值拉满,让知识不再枯燥,而是成为学生毕生难忘的财富,同时使鉴赏技能得以升级,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p> <p class="ql-block">在心得总结环节,老师们深刻体会到,面对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们才会被激发出主动探究的强大驱动力。抽象概念与精当案例相结合,恰似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的大门。而在情境中体验与输出实践,则是让知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高效之法。</p> <p class="ql-block">讲座第二部分,陈旭老师进一步阐述了“聚焦情境问题,落实任务驱动——关于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教学主张”。他强调,教学应聚焦现实应用情境,让知识变得“有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聚焦跨学科展示情境,让学习过程“有趣”,打破学科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聚焦中高考实战情境,确保学生“有分可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p> <p class="ql-block">讲座第三部分,陈老师以经典课文《与妻书》为例,进行了生动的课例展示。他通过巧妙设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践行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让教师们眼前一亮,深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下午,讲座进入分组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课的落实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老师们迅速分成三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开启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之旅。</p><p class="ql-block">在一组中,李老师率先发言:“我觉得真实情境的创设要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设定校园文化节的情境,让学生为文化节创作宣传文案或节目脚本,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又能锻炼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文字的能力。” 张老师紧接着补充道:“没错,而且任务驱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层级,从简单的信息收集到深入的分析创作,逐步引导学生。就像在数学教学里,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数据,再去探究这些图形背后的数学原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另一组的王老师则提出:“跨学科情境的融合也很关键。比如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事件,讲述科学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现与突破,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先打破学科壁垒,提升综合素养。” 赵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体系也要相应革新。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任务执行中的思维过程、合作能力等。可以通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课中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还有的小组深入探讨了技术手段在情境创设中的应用。朱老师说:“如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日益成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课上,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各大山脉、河流等地理环境中,直观感受地理特征,然后布置相关的探索任务,如分析地形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陈老师进一步阐述:“但也要注意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关键还是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合理运用技术来优化情境任务驱动教学。”</p><p class="ql-block">整个研讨过程中,老师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大家纷纷将自己多年的教学见解与经验倾囊而出,在交流与探讨中,共同探寻着教学革新的最佳路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蓝图。</p> <p class="ql-block">此次研讨学习活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西宁市虎台中学教师们在教学革新道路上前行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积极拥抱“考”的变化,大胆创新,让“教”的革新之花在校园中绚烂绽放,为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铺就坚实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