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家公祭鼎</p> <p class="ql-block">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铸客大鼎重达400公斤。</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鼎在这一天永久设立。</p> <p class="ql-block"> 这件铸客大鼎便是,国家公祭鼎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铸客大鼎,高113cm,重达400公斤,相当于6个成年男子的体重。</p> <p class="ql-block"> 国家公祭鼎是,将铸客大鼎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国家公祭鼎,高1.65米,重达2014公斤。(寓意2014年设立)</p> <p class="ql-block"> 祈求安邦定国的重器,“安邦”却是楚人“最后的倔强”。铸客大鼎,不仅体量巨大,而且细节拉满,圆口,鼓腹,双耳,三蹄足,鼓腹上一周突起的圆箍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细节处彰显了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鼎上的多处铭文,让它更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①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可见这件大鼎是宗庙祭祀时,祈求安邦定国的重器。</p> <p class="ql-block"> ②鼎口的平沿处刻有12字铭文,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yè)腏为之。</p> <p class="ql-block"> 大意为:</p><p class="ql-block"> 铸客为王室主管祭祀各部门铸造的鼎</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推测“铸客”指的是从其它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而非本国工匠,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是大国必争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最具影响力的便是楚文化。</p><p class="ql-block"> (注释:楚文化对后世汉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代承接了楚文化的许多元素和气质。)</p><p class="ql-block"> 安徽寿县是楚国最后的都城,铸客大鼎铸造时,楚国已从称霸一时的超级大国变成强弩之末,但大鼎上的“安邦”二字,仍可见楚国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和愿景,这或许就是楚人“最后的倔强”吧!</p> <p class="ql-block"> 在颠沛流离中见证历史,“安邦”的内涵,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铸客大鼎出土于安徽李三孤堆楚幽王墓,铸客大鼎和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在一段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中,见证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迁徙历程:安徽寿县→安徽安庆→重庆→四川乐山→江苏南京→安徽芜湖→安徽合肥</p> <p class="ql-block"> 李三孤堆墓群位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朱集村。</p><p class="ql-block"> 李三孤堆又名离散孤堆,为楚幽王熊悍之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物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陈调元</p> <p class="ql-block"> 1932年,朱集发生了严重饥荒。朱集士绅朱鸿初想筹钱救灾,却找不到好办法弄到钱。一个学过地质学的学生,勘察过李三古冢的地势后,认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土堆,应该是一座古墓。如果挖开古墓,就可以将里面的古物拿出来。把它卖掉,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救灾的钱。</p><p class="ql-block"> 随后,朱鸿初召集500多名乡民有条不紊地开始挖掘。果然,经过挖掘,得到了3000多件古物,其中有不少价值连城。以青铜礼器居多,有鼎、甗、簋、簠、壶、罍、敦、卣、豆、盘、鉴、勺、量、箕、炉及兵器、生产工具等。由于当地人对宝物知之甚少,因此托人运往上海、南京等地销售,引起轰动。</p><p class="ql-block"> 卖掉古物,换来一大笔钱,朱鸿初他们根本就没有用来救灾,而是层层瓜分掉了。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陈调元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禁止挖掘,并派宪兵看守,不准任何人靠近古墓。</p> <p class="ql-block"> 李品仙</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军沿津浦路北上,国军守军备战之时,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奉命驻守寿县。</p><p class="ql-block"> 当时寿县专员马及第为了讨好李司令,得知李品仙非常喜欢古董,就把自己得到的一些宝物送给李品仙,并把挖掘楚王墓的过程告诉李品仙。</p><p class="ql-block"> 李品仙贪财,是个古玩狂。他想,李三古堆底下,肯定还藏着不少宝物。他要是不趁机发财,他走了之后,肯定会被别人挖走。</p><p class="ql-block"> 于是,李品仙找来他的参谋长何宣商议此事。何宣遂指派交际科科长邓峙一带队实地考察。得到古墓并没有完全被毁坏的消息后,李品仙立即命令邓峙一率领三个运输连前往古墓进行挖掘。同时,为了保险起见,何宣也派了他的副官傅笃生监视邓峙一的一举一动。</p> <p class="ql-block"> 邓峙一和傅笃生率领部队到了李三古墓后,先是用征集来的水车抽水,抽水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程,整整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水抽干后全是泥浆不能开挖,所以就在坡顶动工。挖到一尺多深时,下面的泥土全是白泥,明显是人工处理过的(俗称三合土)。见有风,顿时硬了,部队不敢停下干活,遂日夜轮流开挖。</p><p class="ql-block"> 挖了十多丈宽,十多丈深,依稀可见里面有一口棺材,长九尺,见方三尺,颜色为板栗色。棺材通体雕刻龙、神等图案,棺盖发现没有封印,用力推开盖子,里面的尸体已经化作白骨,头发却还在,袍子上绣着龙纹和各种花纹。 .有人伸手快速一拉,袍子和骨头顿时化为齑粉。</p><p class="ql-block"> 旁边木条堆成高约两米、大小不一的十字方块,木条原本是柔软的,用手一按,立刻会出现很深的印记,可是经风一吹,会变得非常坚硬,必须用非常锋利的大锯才能锯动。</p><p class="ql-block"> 正中有一柄宝剑,长三尺,剑柄上刻有龙纹。擦去剑上的污垢后,光彩夺目,是普通剑无法比拟的。剑旁,有一枚颜色极为鲜艳的翡翠圆球,上面刻有龙纹,直径约一尺,但是从中间裂开了。棺材旁边有30多个铜铎(其实是二重奏,春秋至汉代的乐器),棺材两侧,有两个巨大的灯台,同样是铜制的,每台重达一百一十斤,一个人抬不起。</p><p class="ql-block"> 棺木旁边,放着三只巨大的铜鼎。</p> <p class="ql-block"> 在楚幽王墓中出土的宝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国重器。</p><p class="ql-block">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在张治中、谭震林、罗瑞卿、张云逸、曾希圣、黄岩等陪同下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的这一“镇馆之宝”、绕着有400公斤重的楚大鼎转了大半圈,又从鼎沿朝腹部看,还风趣地对省长黄岩说:“好个大鼎噢,里面能煮一头牛咧!</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李三孤堆楚出王墓文物被大规模盗掘,收缴后暂存于寿县。</p><p class="ql-block"> 1934年被运至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批楚器曾随故宫博物院文物一起南迁,先后暂存重庆、四川乐山等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着手准备将其运往台湾,因其笨重,被丢弃在长江码头。时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李则纲先生,前往南京筹划将其抢运回皖。</p><p class="ql-block"> 此后,这批楚器先后安全运至安徽芜湖、合肥。</p><p class="ql-block"> 1955年,历经沧桑的铸客大鼎伤痕累累,安徽省博物馆聘请专家予以修复。</p><p class="ql-block"> (注释:安徽省博物馆于2010年改为安徽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如今,铸客大鼎能安然于展厅里,背后是无数爱国人士的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 国家公祭鼎,之所以选择铸客大鼎作为原型,也正是因为,铸客大鼎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见证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最适合公祭鼎所要表达的内涵“铭记历史、警示未来”!</p><p class="ql-block"> 此时静静地陈列在展厅的铸客大鼎,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传承赓续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跨越千年,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安徽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陈列馆入口处的"楚大鼎"(1:1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门前的"楚大鼎"雕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的"国家公祭鼎"雕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国家公祭日缅怀死难同胞》【七绝.新韵】</p><p class="ql-block"> 残垣断壁恨难平,</p><p class="ql-block"> 国破家亡举世惊。</p><p class="ql-block"> 倭寇暴行当缅记,</p><p class="ql-block"> 枕戈待旦惕东瀛。</p> <p class="ql-block">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怀》【七律.新韵】</p><p class="ql-block"> 凝视寒碑气恨强,金陵城下意悲凉。</p><p class="ql-block"> 帧帧图片戳心痛,累累遗骸绝泪伤。</p><p class="ql-block"> 卅万生灵成野鬼,千行名字刻冰墙。</p><p class="ql-block"> 家仇国耻应牢记,誓斩倭贼带血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