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胜地 羌韵悠远——阿坝州博物馆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这是藏在川西的小众博物馆,花5年建成,展示了阿坝州从古至今的文化。今年刚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要陈列是二楼到四楼的基本陈列《远古文明 源远流长》,以及一楼的临展《走进石达林》。</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挑空大厅一侧的浮雕,从民俗文化到抗震救灾都有反映。</p> 走进石达林——跨越时空,近距5000年前彩陶文化 <p class="ql-block">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古有沫水之称。其上游流域区主要包括阿坝州的金川县、马尔康市、小金县和甘孜州的</p><p class="ql-block">丹巴县、康定县、泸定县,居住民族有藏、汉、彝、回、羌等,除泸定县外,其余各县都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以嘉绒藏族为主。所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段,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北接甘青地区,东临岷江上游,南通凉山及云贵高原,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床宽阔,气候温和,植被茂盛,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大渡河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两大文化中心区之间的一条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在探讨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时空关系、民族交往和迁徙等课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p><p class="ql-block">2000年以来,省州市县各级文物部门相继对大渡河上游地区进行了系列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其中就包括石达秋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发掘,其丰富的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让社会公众跨越时空,认识5000年到2000多年前大渡河上游地区的文化面貌,特别是石达秋遗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特作此展。</p> <p class="ql-block">石达秋遗址,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直波村一组石达秋,地处梭磨河北岸二级阶地,北靠嘎扎普拉山,东临自然冲沟,南依梭磨河(大渡河东源脚木足河左岸一级支流)及国道317线,西与松岗村毗邻。遗址地表地势较为平坦,宜于农耕,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海拔高度2549米。2003年,阿坝州文物管理所为配合《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的编撰工作,在开展大渡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考古调查时,在石达秋地表采集到具有秦汉时期文化特征的陶片,并在断面发现石棺葬遗存。由此,石达秋遗址被初步发现。</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双口陶罐(东周)</p> <p class="ql-block">单耳陶罐(东周)</p> <p class="ql-block">双耳陶罐(东周)</p> <p class="ql-block">石达秋遗址墓葬区共布5米x5米探方40个,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战国至秦汉时期石棺墓葬39座,共出土随葬器物150余件。石达秋遗址墓葬区,是目前大渡河上游首次全面发掘的石棺葬墓地,对于建立大渡河上游石棺葬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石达秋石棺墓葬形制较为一致,均系在竖穴土坑内利用片石砌筑棺壁和盖板,无底板,部分墓葬有头龛、足龛及侧龛。主要有仰身直肢葬和二次捡骨葬两种葬式。墓葬方向均为西北方向,头朝山、脚抵河。石达秋遗址墓葬区发现的石棺墓葬与周边发现的石棺墓葬差异较大,可能是一种新的类型,对于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带柄铜镜、山字格铜剑(东周)</p> <p class="ql-block">鸟形铜牌饰</p> 远古文明 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阿坝地区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境,主要集中在岷江、大渡河、涪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及北部草原地带。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作为连接长江与黄河上游的古代人群迁徙交流的走廊,远古文明也在此交融、集散、创新,并辐射延伸至周边地区,成为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5000多年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交融互动。营盘山、协玛坚等史前遗址遗迹遗物为我们掀开了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揭开了被岁月掩埋的历史过往。出土的各种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风格古朴、造型独特,展现出对自然的膜拜,对生命的敬畏。寒来暑往、岁月荏苒,远古文明走出崇山峻岭,汇入煌煌华夏文明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营盘山、姜维城遗址】营盘山遗址位于茂县凤仪镇营盘山,面积近十五万平方米,是岷江上游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姜维城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城,面积近十万平方米,是岷江上游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自2000年始,文物考古部门对两处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发现了灰坑、房址、窑址、人祭坑等遗迹,出土陶、石、玉、骨等各类遗物近万件。考古结果表明,营盘山、姜维城遗址年代均为距今5300—4800年,生业方式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和采集。是一种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同时吸收了西北马家窑文化及周边早期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方文化类型,对研究早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流融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姜维城、营盘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陶环、骨锥(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刘家寨遗址】刘家寨遗址位于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刘家寨,面积近两万平方米。2011-2012年,文物考古部门进行发掘,发现房屋、灰坑、窑、灶、灰坑葬等大量遗迹,出土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细石器等各类遗物上万件。考古结果表明,刘家寨遗址年代距今约5300-4700年,是一处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采集为生业方式,以制作陶器、石器、骨器为主要生产活动,以马家窑文化特征为主要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为研究横断山区的文化交流、传播等课题提供了新材料,对构建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起到了标杆作用。2012年,刘家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彩陶片</p> <p class="ql-block">骨针</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刀:是一种磨制而成的石质刀具,上有穿孔,是早期先民的一种重要收割和采集工具。穿孔石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广泛出土,主要分为单孔、双孔,多孔石刀也偶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刀的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1.陶球:是一种不规则球状陶器,多为新石器时代用于狩猎小型动物的陶制工具,与飞石索组合使用,少数属于小孩的陶制玩具。</p><p class="ql-block">2.石球:是一种天然或磨制的不规则球状石器,与飞石索组合使用,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投掷工具。</p> <p class="ql-block">【哈休遗址】位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哈休村一组,面积近十万平方米,考古试掘发现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出土玉石器、陶器、骨角器、蚌器、兽骨等各类遗物数百件。年代距今约5500—5000年。哈休遗址是大渡河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地方文化类型,其文化面貌包含有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因素,其中土著文化因素所占比例较高。哈休先民以定居农耕为主,狩猎、采集为辅。一定数量涂抹朱砂石器的出土,表明尚红习俗是哈休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哈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陶塑人面像</p> <p class="ql-block">双孔石刀</p> <p class="ql-block">【协玛坚遗址】近年来,在开展若尔盖草原区域性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协玛坚、达尼东、曲茹等早期游牧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器、彩陶片、石器、细石器等遗物,测年显示为距今5000年左右。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表明,该地区是马家窑、齐家文化南传到长江上游的岷江、大渡河、涪江流域的路径之一。这是川西北草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石片</p> 古蜀族源 <p class="ql-block">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在先秦时期为古蜀人支系建立的冉腾古国所在地。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有别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为氐羌南迁与川西岷山一带土著部落,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族群,后人称为蜀山氏,西兴东渐逐步迁徙到成都平原。在秦灭蜀前,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创造了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岷江上游5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为古蜀文化的重要源头,与古史传说记载的古蜀人渊源的文化脉络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大禹故里】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率领民众因势利导治水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及其对建立国家和凝聚民族的伟大贡献,成为后世敬仰、历代颂扬的人文典范。《史记》载“禹兴于西羌”。《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广柔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剖儿坪”。大禹无论出生所在还是治水肇始,都与阿坝州息息相关。至今,汶川、理县、茂县等地仍保存着大量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存,如涂禹山、剖儿坪、洗儿池、禹穴、禹迹题刻、禹王宫、禹庙、禹碑岭等,故被世人称为大禹故里。</p> 蜀王先祖 <p class="ql-block">《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日柏灌,又次者日鱼凫。”蚕丛,是昌意与蜀山氏女所生儿子高阳(即颛顼)的后代,为古蜀国的第一个蜀王,因其善于养蚕,首将野蚕驯为家蚕,故称蚕丛氏。为发展蚕桑业,蜀人走出岷山石室迁入成都平原。其后,历经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五代蜀王的更替,古蜀人进入畜牧和农业定居时代。《华阳国志》载蚕丛“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在岷江上游地区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中,不断发现的石棺葬墓地,或许就是蚕丛氏后裔留下的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石棺葬,又称石棺墓、石板墓或板岩葬等,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p><p class="ql-block">西北到西南地区半月形文化带上的一种墓葬形式。</p><p class="ql-block">岷江上游地区是中国石棺葬文化的首发地。1938年秋,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在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调查时,首次发现并清理了1座石棺葬残墓,由此拉开了石棺葬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序幕。</p><p class="ql-block">阿坝地区的石棺葬墓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上游流域,尤以岷江上游的汶、理、茂三县最为集中。始于商周时期,盛于战国、西汉,没于东汉,前后历时达千余年之久。</p><p class="ql-block">研究表明,阿坝地区的石棺葬文化与中原文化、蜀文化、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石棺葬文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铜釜(汉)</p> <p class="ql-block">铜镯</p> <p class="ql-block">铜斤</p> <p class="ql-block">“与子共”铭文铜鼎</p> 丝路茶道 <p class="ql-block">阿坝地区地处四川西北部,北接甘青,西连卫藏,南抵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兵家重地。历史上各氏族、部落、族群不断迁徙至此,交流融合,藏、羌、回、汉等民族逐渐成为这里的世居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坝地区成为丝绸之路河南道、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川甘青结合部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中心,成为联结祖国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大走廊、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民族走廊】公元前316年,秦并蜀国置蜀郡。在岷江上游地区始设氏道,隶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陇之地置汶山郡属益州,阿坝地区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的政区版图。从此,在中央王朝的治理下,西南与西北地区沟通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阿坝地区从早期族群迁徙的通道,逐步演变为民族走廊。</p> <p class="ql-block">[英)伊莎贝拉·伯德1898摄,原照存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p><p class="ql-block">筹边楼,位于理县薛城镇南沟旁。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十月至大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时唐与吐蕃战事频乃,南诏政权也在南方虎视眈眈,严重影响到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为使决策者能心中有数,运筹帷幄,他召集乡贤名宦、军政要员,了解各地的民情风俗、山川河流、险隘关卡、特产资源等情况,并建木楼,在楼内用图画形式一一标明,故名曰筹边楼。</p> <p class="ql-block">马尔康市马尔康镇唐代“婆陵甲萨”城堡</p> <p class="ql-block">从东南方俯视松潘厅</p> <p class="ql-block">【菩提丝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乱不断,北方丝绸之路受阻。自凉州经吐谷浑河南国、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的道路成为唯一畅通的南北通道,即丝绸之路河南道。伴随着这条文化之路的畅通与兴旺,佛教传播日渐兴盛,佛陀的箴言传布四方。</p> <p class="ql-block">南齐永明元年无量寿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无量寿佛造像1921年出士于茂县凤仪镇静州中村,先后存放在江渎庙和汶山公园内。1935年10月,川军李家钰部入驻茂县,期间参谋黄希成遇见后盗心遂起,于一深夜雇人将其盗走,因体量过大运输不便,而将其击碎,挑选最大的4块运至成都,并拟偷运上海,销往海外。此事被成都《新新新闻》披露,激起川内文教人士无比愤慨,冯汉骥等社会贤达亲自出面向省政府严重交涉。1936年8月,迫于舆论压力,黄希成交出造像,暂存省图书馆。解放后,这件国之瑰宝被移送四川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陶抚琴俑、陶聆听俑(汉)</p> <p class="ql-block">石刻造像、鎏金一佛二菩萨造像、鎏金双观音造像(南北朝),彩绘鎏金释迦牟尼像(清)</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茶马古道 <p class="ql-block">“三墙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商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人背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自唐宋茶马互市以来,马帮商贾、贩夫走卒便在这条财富之路上络绎不绝。茶叶、井盐、瓷器、河曲骏马、丝绸布匹、药材皮毛、生活百用,互换不息。至明清时期,茶马古道日臻繁盛,成为民族地区与内地文化、商贸交流的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陶酱釉龙纹谷仓罐(明)</p> <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历代中央王朝高度重视对阿坝地区的行政治理。元至元八年(1271年),阿坝地区始建土司制度,成为后世中央王朝治理阿坝地区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逮至清朝,分封日久,土司众多,规制日颓,争雄征伐,虐害百姓,为患周边,“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土司制度积弊日久。清王朝为维护统治、加强治理,发动了大小金川之役,推行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阿坝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金川之役】古金川地区即大小金川流域,分处大渡河正源上游及支流地域,现属阿坝州金川县和小金县。自明代开始,中央政府始设小金川土司,清雍正元年(1678年),将其分设为大、小金川土司,令其各守疆界,相互牵制,借以捍卫边。随着土司分封日甚,造成阿坝地区土司众多,众土司常假借名号恃强凌弱,蚕食掠夺,不安住牧,尤以大、小金川土司为甚。加之大小金川地邻成都,远连卫藏,隐忧四起,为求藏地稳定、永靖边,清乾隆十二至十四年(1747- 1749年)、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年)两次兴师用兵,遂有平定大小金川之役。</p> <p class="ql-block">位于金川县马尔邦乡八角塘村,高49.1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四角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原大金川土司的小官寨碉。</p> <p class="ql-block">万里城梁子。位于金川县与小金县交界处,是清乾隆年间平定金川战役中清军修建的防御性工事。城墙以乱石垒砌,高约3米,宽2米左右,总长50余公里。雄踞于海拔4000多米的山梁上,蜿蜒曲折,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改土归流】明中后期,土司制度积弊日久、治理乏力,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废除世袭土司,改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在原土司辖地推行和汉地相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p><p class="ql-block">阿坝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开始,至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规模推行。到清朝末年,羌族聚居区悉数改土归流,或名存实亡。在藏族聚居区,大部分农区或半农半牧地区推行改土归屯。牧区则由于条件制约,仍沿袭土司制度。</p> <p class="ql-block">汶川县绵虎镇涂禹山瓦寺土司官寨</p><p class="ql-block">[英〕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1908年摄,原照存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小金县沃日土司官寨</p><p class="ql-block">(英)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1908年摄,原照存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铁抬枪(清)</p> <p class="ql-block">套头式高领铁锁甲(清)</p> <p class="ql-block">士兵</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在我国沿海烧杀抢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阿坝地区藏羌土屯兵多次奉调浙江宁波等沿海地区抗击英军。阿坝将士们奋不顾身、以命相搏,500多将士壮烈殉国。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们的功绩,自发募捐,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城西门外建“高节祠”,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幸存的土屯兵把牺牲战友的发辫奉回家乡埋葬,建“辫子坟”,供后人祭奠。</p> <p class="ql-block">阿木穰(?——1842),藏族,大金世袭千总,驻八步里,加副将衔、巴图鲁勇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受清政府调遣,带领绥靖屯藏族土兵近千名,开赴浙江宁波前线抗击英国侵略军,被编入四川营王国英部。1842年3月10日,清军统帅奕经下令发起夺回宁波、镇海、定海的全线大反攻。在提督段永福指挥下,阿木穰率部400名,首先攻入宁波城。不料因情报外泄,遭敌提前埋伏,全部以身殉国。后当地人感念其功,上奏朝廷,恩准与哈克里附祀于慈溪城外的高节祠内,永享馨香。</p><p class="ql-block">哈克里(?——1842),藏族,汶川县三江人,瓦寺土守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一月,受清政府调遣,带领瓦寺土司所属藏羌土兵千余名,奔赴浙江宁波前线抗击英国侵略军。1842年3月10日,在攻夺大宝山战斗中,哈克里身先士卒,率藏羌土兵300余名一鼓作气登上山顶,占领威远城。不料遭到停泊江中的敌舰炮击,伤亡惨重,被迫退至山麓,布阵再战。终因敌众我寡,装备悬殊,哈克里及全体藏羌土兵壮烈牺牲。后当地人感念其功,上奏朝廷,恩准与阿木穰附祀于慈溪城外的高节祠内,永享馨香。</p> 百年阿坝 <p class="ql-block">根据清代法国传教士的信件记载,最早来到川西北,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方人是十八世纪的葡萄牙传教士傅作霖(felix da Rocha)。1774年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傅作霖受命前往川西北高原进行天文大地测量。他先后到达三杂谷(今马尔康、理县等地)、党坝、绰斯甲布(绰斯甲)、金川勒乌围(勒鸟)、金川噶拉依(安宁)、瓦寺、革布什咱(革什扎)、布拉克底(巴底)、小金川美诺(小金县城)、巴旺、沃克什(沃日)、明正、木坪等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英国、美国、德国等国西方人士陆续来到川西北游历,分别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会员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Lucy Bishop,1896年)、德国地理学家艾伯特·达菲尔(Albert Tafel,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903年、1908年、1910年)、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7年)等。当时,照相术在西方国家兴起。西方人扛着照相机来到川西,记录下百余年前川西高原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道路交通、人物、动植物等各种景象。让我们一齐从这些百年影像中触摸历史、走进历史:梭磨大峡谷、岷江大峡谷、梭磨土司官寨和民居、党坝土司官寨、松潘古城、茂州城门、筹边楼、杂谷脑街头、宝殿寺僧人的法舞面具、岷江上的溜索、三元桥、双层廊桥、小金川悬臂桥、大金川牛皮船,从鲁密章谷(丹巴)至懋功厅(小金)的茶马古道、松潘官衙的王总爷与属下和向导在若尔盖大草原的一顿晚餐、苟守备夫人和女儿、米亚罗的两名头人、松潘街头的两名男子、吃苦山(鹧鸪山)脚下的官吏和护卫、背运茶包的苦力、背负柴薪的老人。</p> 红色足迹 雪山草地映丹心 <p class="ql-block">“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为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相继翻越了夹金山、亚克夏山等大雪山,数过松潘大草原,战胜人间罕见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铸就了伟大的“雪山草地”精神。皑皑大雪山,无法阻挡红军北上的坚定步伐;茫茫大草原,熔铸救国救民的坚强意志。滚滚铁流,向北挺进。</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走过的沼泽草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政浴部布告</p> 铁流激荡战阿坝 <p class="ql-block">“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在阿坝,与敌人殊死较量,先后展开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包座战斗等重大战役和战斗,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保存壮大了革命队伍,彻底打破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图谋。</p> <p class="ql-block">在包座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王友钧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红军铁刀</p> <p class="ql-block">红军铁匕首</p> <p class="ql-block">小金县三关桥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红军五星党徽铜手雷,红军铁手雷,红军冲锋枪枪管</p> <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党和红军在今阿坝州境域及其相邻地区建立了川西北苏区和大小金川等革命根据地,组建了格勒得沙共和国、茂县苏维埃工农联合政府、绥靖回民苏维埃等地方少数民族革命政权以及格勒得沙革命军团、金川独立师、回民独立连、番(羌)人游击大队等地方少数民族革命武装,成功探索并施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开展土地革命,革命火种播撒在阿坝这片红土地。各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走出了天宝、安登榜、何雨龙、苏新、杨东生、康立泽、孟特尔、沙纳等一大批革命先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接见天宝等少数民族红军战士。天宝(1917.02-2008.02)藏名:桑吉悦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党坝乡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藏族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藏族干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委员(1954年增补为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届代表,第十五、十六届特邀代表,第十七届列席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曾任格勒得沙中央政府青年部部长,金川独立师党代表。建国后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藏工委委员、西藏工作团团长,与其他党政领导一同率领18军进军西藏。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四川藏族自治区主席、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阿坝藏族自治州州长、军分区第一政委。国务院三省边界工作团团长。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军区第二政委。四川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主席取名天宝】1937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成立,天宝(桑吉悦希)任少数民族班班长、党支部书记、校党总支委员。一次毛主席讲课后,学员列队欢送,毛主席逐一握手询问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作为班长的桑吉悦希向主席一一介绍班里的同学,却忘了介绍自己,这时周恩来副主席说:“他是藏族战士、班长桑吉悦希。”毛主席说:“了不起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嘛!”并问:“桑吉悦希藏语是什么意思?”桑吉悦希回答:“‘桑吉’是‘佛祖’,‘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在寺庙里老师给我取的名字,带有些迷信色彩。”</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兴致很高,对桑吉悦希说:“藏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藏族人民对长征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革命队伍既有‘佛祖’又有‘宝贝’,汉族有句古语‘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以后你就叫天宝吧!”在场的学员们一起鼓掌,天宝这个名字在中央党校和延安迅速传开。从此桑吉悦希改名天宝,沿用一生。</p> <p class="ql-block">长征到达陕北时部分藏族红军合影照片(左起:孟特尔、天宝、杨东生、扎喜旺徐、沙纳)</p> <p class="ql-block">徐向前使用的铜壶</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木印</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织绣党旗</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等红星铜奖章</p> 星星之火播阿坝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在阿坝,党和红军第一次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雪域高原,第一次唤起了千百年来深受重重压迫的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第一次建立了各级民族革命政权,第一次打破了半封建半农奴的剥削关系,各族人民第一次尝试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第一次感受到民族平等、民族联合战线的巨大感召力。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格勒得莎中央政府军属保护证:″各机关部队:查卦坐系革命家属,家有八人吃饭,不准任何人侵犯家属财产并要保护。特给此条。格勒中央政府主席克基3/6"</p> <p class="ql-block">为支持红军长征胜利通过阿坝,阿坝州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协助红军建政、援红、扩红,保护收养红军伤病员,送自己优秀儿女当红军,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血浓于水、生死相依、军民一家的颂歌。</p> <p class="ql-block">红四西北区政治部印“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文告</p> 抗日烽火情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阿坝地区各族群众、各个阶层慷慨奋起、共赴国难。在前线,早有5000多名阿坝红军将士,奔赴抗日第一线,杀敌报国;在后方,不少热血青年加入川军、远征军,英勇激战。阿坝地区各族父老乡亲捐鞋袜、募寒衣、献银元和名贵中药材,仅1944年至1945年间,阿坝地区捐款捐物价值超过六百万元国币;在民生艰难的情况下,缴纳税赋,充盈抗战经费;投工投劳修建机场,组织驮队运送汽油、军需;节衣缩食,接纳难民,尽显赤子之情。</p> <p class="ql-block">理县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p> <p class="ql-block">红军标语</p> 走向辉煌 <p class="ql-block">1952年阿坝地区全域和平解放,雪山草地迎来新生。“一步跨千年”,阿坝地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突袭阿坝,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出人间奇迹。阿坝地区浴火重生、华丽蝶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阔步前进,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1月撤销茂县专区,改设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和平解放到建立、巩固政权,再到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终结了半封建半农奴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地带,自公元638年至公元2017年,有文字记载的4.75级以上的地震就达77次。其中,破坏性的地震(即烈度≥7度)有30次</p> <p class="ql-block">“5·12”汶川特大地震虽然重创阿坝州数十年艰苦创业的成果,却把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震后,6个对口援建重灾县的省倾力相助,数万名援建人员和阿坝各族群众一道克服天气恶劣、水土不适、次生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奋力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建设成果,灾区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和再生性跨越。曾经的地震灾区,如今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科学,经济发展加快,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超过震前水平。灾区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理县县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茂县县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汶川县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阿坝县麦尔玛乡牧民定居新村</p> 美丽家园  民族走廊 <p class="ql-block">锅庄豪迈,哈达飘飞。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藏族世居繁衍,成为州内主体民族之一。在与不同民族频繁交往交融中,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藏民族自身不断变革融合,形成了藏民族淳朴、豁达、坚韧的性格特征和宽容、豪放、乐观的心理品质。历史演进,社会变迁,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藏族地方支系——安多、嘉绒、白马。</p> 豪情安多 <p class="ql-block">安多草原,牧歌嘹亮。“安多”泛指以阿尼玛卿山为中心的广阔地区,水草丰茂、畜牧兴盛、牛羊成群。阿坝州安多支系主要分布于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及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等部分地区,习安多方言,历史上多逐水草而牧。如今,随着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安多地区的藏族同胞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实现了牧而不游、居有定所。</p> <p class="ql-block">珊瑚串发箍(清)</p> <p class="ql-block">马鞭,打狗棒</p> <p class="ql-block">嵌珊瑚奶勾,嵌珊瑚火镰</p> 勤劳嘉绒 <p class="ql-block">农耕嘉绒,谷深碉峻。嘉绒系“嘉尔木擦瓦绒”的简称,意为生活在墨尔多神山周边地区习嘉绒方言的藏族。阿坝州嘉绒支系主要分布于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及黑水县、理县、汶川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峡谷幽深,气候温润,适宜种植,农耕文化深厚。世代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p> <p class="ql-block">柄嵌珊瑚藏刀,骨柄错银带鞘藏刀,骨柄带鞘藏刀,缠丝柄带鞘藏刀</p> <p class="ql-block">铜钱纹针线包,掐丝嵌绿松石嘎乌</p> <p class="ql-block">西藏铜雪阿五钱,章嘎银币,启介铜币(民国)</p> <p class="ql-block">绣花头巾</p> <p class="ql-block">棉织花腰带</p> <p class="ql-block">手磨及木槽</p> <p class="ql-block">铭文“白坚”酒尊(清),酿酒桶</p> <p class="ql-block">桦树皮奶瓢</p> <p class="ql-block">熊皮袋,牛角火药筒(清)</p> <p class="ql-block">牛皮船渡(清)</p> 古朴白马 <p class="ql-block">白马风情,舞传奇。“白马”意为“藏兵”,主要分布在阿坝州九寨沟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及甘肃陇南白马河流域等地。昔日金戈铁马,纵横沙场,尽展雄风;今时躬耕田园,安居乐业,共创文明和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古风浓郁,特色鲜明,演绎出白马的悠久历史和对自然造化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清代㑇舞龙相面具,㑇舞虎相面具,㑇舞牛相面具,</p> <p class="ql-block">㑇舞小鬼面具(清代),㑇舞大鬼面具(清)</p> <p class="ql-block">㑇舞拂尘</p> <p class="ql-block">㑇舞法器</p> <p class="ql-block">男童帽,男式折沿毡帽,女童帽,女式折沿毡帽,</p> <p class="ql-block">琵琶,㑇舞铜莽筒号</p> 藏语系佛教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天地吉样。阿坝州是藏语系佛教文化的大观园。既有原始宗教发展融合的苯波教,又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格鲁派分布。各教派相生相伴相融,各类佛教经典交流传承,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了和睦共处、和谐发展,呈现出历史悠久、教派齐全、高僧众多、文化厚重的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达玛茹人皮鼓(清)</p> <p class="ql-block">九股铜金刚杵,铜降魔杵</p> <p class="ql-block">五佛冠</p> <p class="ql-block">法螺,利马碰铃,</p> <p class="ql-block">包银嵌绿松石莽号,铜法铃</p> <p class="ql-block">缠枝花纹嘎乌,四臂观音嘎乌,无量寿佛嘎乌</p> <p class="ql-block">藏文经书</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擦擦”印模,风马旗印版,摩尼宝印版</p> <p class="ql-block">藏文经板,风马旗印版,摩尼宝印版</p> <p class="ql-block">供灯,油灯</p> <p class="ql-block">布本设色释迦牟尼成佛图唐卡,莲花生愤怒像唐卡,布本设色释迦牟尼千佛唐卡,布本设色十一面观音像唐卡</p> 悠远羌韵 <p class="ql-block">羌笛悠悠,羌红绚丽。《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羌族自称“尔玛”、“日麦”等,习羌语,为阿坝州世居主体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等,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羌族尊重自然万物,赋予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以生命和灵性,多见以白石为象征的多神崇拜。在生存、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羌族不断兼收并蓄,形成多元复合型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咂酒</p> <p class="ql-block">绣花凉鞋</p> <p class="ql-block">女童镶玛瑙银项饰,男童錾花银手镯,女童带穗银手镯,</p> <p class="ql-block">古羌余韵,时代新风。羌族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居“邛笼”、善刺绣,其建筑技艺和刺绣工艺精湛,进发着智慧火花。每逢羌年、祭山会等传统节日,虔诚祈祷风调雨顺,祈盼五谷丰登,尽情饮哑酒、唱山歌、跳萨朗,感念天神眷顾,默许美好心愿。如今,羌年、瓦尔俄足节作为展示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更被联合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情景雕塑</p> 精神信饰 <p class="ql-block">万物有灵,精神皈依。羌人认为万物有灵,既有原始崇拜、多神信仰、祖先情结,也受道教、佛教影响。羌族虽有诸多神灵的神话与传说,但无具象的庙宇和偶像,普遍以白石为代表,称之“白石神”。白石所在,信仰所至。</p> <p class="ql-block">释比</p><p class="ql-block">释比,也称“许”,是羌文化集大成者及传承人,世代相续。释比通晓天文历算、懂历史文化、会祭祀穰灾、能治病驱邪等。在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无异,不脱离生产劳动;在祭祀活动中,是祭司,也是巫师,沟通人神。在羌族社会生活中享有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释比神杖,释比皮褂</p> <p class="ql-block">释比皮帽</p> <p class="ql-block">释比木卦,释比铜法印</p> <p class="ql-block">释比羊皮手鼓</p> <p class="ql-block">释比法印</p> <p class="ql-block">释比盘铃</p> 今日阿坝特色县市 <p class="ql-block">【吉祥嘉绒 锅庄故乡】高原明珠城,最美马尔康是阿坝州州府所在地,这里山青水秀、阳光明媚,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这里有宏大雄伟的土司官寨,垒石成屋的独特民居、直刺云天的石碉城堡,诙谐浪漫的民俗风情、醇香味美的藏餐食品、绚丽多彩的高原风光以及独具生态文化特色的藏家休闲乐园等。走进这里,你就走进了“嘉绒圣地、锅庄故乡、北上驿站、避暑天堂”。</p><p class="ql-block">康养之城——马尔康,阳光下的避暑天堂!</p> <p class="ql-block">【阿坝江南 魅力金川】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居大渡河上游。西北毗州府马尔康相距43公里。东邻国家级风景区四姑娘山相距44公里。东南与甘孜丹巴相接,相距57公里,是连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香格里拉旅游区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县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大自然艺术群碉”之称的索乌山风景区,有中国第一自生石佛——东巴石菩萨的嘎达山风景区,有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那奇绝美妙的梨花红叶风景区,世称拉萨第二的土基钦波观音庙位于观音桥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圣山四姑娘 魅力小金县】小金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南端,是嘉绒藏族主要集聚区之一。小金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有东方圣山四姑娘山和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为代表的自然遗产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两河口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有四姑娘山汉代石棺葬墓群、乾隆两定金川古战场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喇嘛寺、清真寺、道观、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多元宗教文化;有藏寨碉楼、藏族民歌、甲琼崇拜、马尔锅庄、别斯满风情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文化。这片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相得益彰,联袂而居之地,被赞誉为“圣山四姑娘 魅力小金县”。</p> <p class="ql-block">【草原商城 密境阿坝】阿坝县地处川甘青三省交汇处,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拥有草原、雪山、湿地、森林、峡谷、冰川遗址、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8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素有“秘境阿坝”、“摄影家的天堂”、“歌舞的海洋”、“藏传佛教博览园”、“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长廊”之美誉。阿坝县莲宝叶则、神座、藏寨寺庙、曼扎塘湿地大草原、茸安-柯河大峡谷各具特色,构成了多元化的立体景观组合,在川甘青旅游黄金三角上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是一个珍藏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绮丽风光的圣洁家园,是开展观光、摄影、探险、科考、登山、特色生态旅游的绝佳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天边云端 若诗若画——若尔盖】这里是生态乐园,绿色之洲。悠悠千年的长江、黄河孕育着一望无际的热尔大草原和若尔盖高寒湿地、山水、森林、草甸。花湖是“中国第二大草原”和“中国最美湿地”,这里有“黑颈鹤”自由掠影,有“藏鸳鸯”结对谈情,有“大金雕”傲视长空,铁布梅花鹿是仙女散养的精灵,蓝马鸡、林麝、斑羚是他们青梅竹马的玩伴。扎萨格“神山之窗”“飞来之石”“林海松涛”“石鹰流瀑”,包座40万亩原始森林是仙女们休憩的田园。黄河九曲第一湾“长河落日”“九曲夕照”“晨光幻影”的盛景,似乎在倾诉着母亲的光辉与伟大。班佑大会师、包座战役、求吉战役、巴西会议会址等无数红色遗迹,播下了无尽的革命种子!达扎寺、郎木寺、索格藏寺等宗教寺庙阁楼重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郎木大峡谷隐约在格尔底寺沉浑法号的音域之中,使这里的“山有神、水有灵”,云雾缭绕,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红色草原——红原】红原——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是“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着月亮湾和俄么塘花海国家4A级旅游景区、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达格则神山秘境、刷经寺雪山彩林、瓦切塔林、麦洼寺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境内有奇异多彩的安多藏风民俗、古老深厚的游牧文化、悲壮不朽的红军史诗和浩瀚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素有“全国最佳自驾游目的地”、中国经典红色旅游区”等称号。以“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著称的红原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圣清壤塘 悬天净土】壤塘,又名壤巴拉塘——财神居住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为藏民族聚居地。距离省会成都500余公里。县城海拔3285米。可从马尔康、阿坝、金川、甘孜州色达县、青海省班玛县进入壤塘。</p><p class="ql-block">壤塘是高山峡谷与草原相结合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旖旎风光。香拉东吉圣山、野人大峡谷、海子山、老虎山等生态自然风景区,集“奇、险、幽、秀、神秘”于一身,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杰作。觉囊文化、财神文化、棒托寺、日斯满巴碉房、藏戏、梵音古乐等人文景观构成了壤塘这块美丽土地的独特神韵,展示出神奇的多元民族文化。这片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相得益彰的土地素有“圣洁壤塘 悬天净土”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童话世界 人文九寨】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幅员面积5290平方公里。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除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外,还有国家级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为全国之最)、神仙池风景区、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黑河风光带、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和被誉为“东方达沃斯”的九寨天堂以及柴门蜀道、南坪琵琶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p> <p class="ql-block">【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始建于1963年,总面积约7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及合理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腹心区域。境内拥有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中华大熊猫苑)、集自然教育与科普为一体的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海拔超过5000米风光秀丽的巴朗山等。现为国家 “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大禹故里 熊猫家园——汶川】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面积4084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为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体验区。</p><p class="ql-block">根据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汶川六景区”的不同特色、不同韵味、不同感觉,推动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发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开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建成智慧旅游公共应急平台,涌现出龙溪达拉布、漩口群山益水、水磨绿水青山、三江牧田山居等一批康养民宿,初步建成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藏羌走廊 多彩理县】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幅员面积43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辖4镇9乡、8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人,属藏、羌、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县城杂谷脑镇,距省会成都178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50公里。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底蕴厚重的藏芜民族文化、悲壮震憾的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的边关文化,有风景迤逦的自然生态,有可饮、可浴、可疗的天然温泉神汤,有古朴的传统村落群,是休闲养身度假体验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阳光福地 风情茂县】茂县是中国最大的羌民族聚居地,是中国羌族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独特的羌俗文化淳朴浓郁,多民族文化融合并生,同时境内自然风光绮丽多彩,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分别为叠溪松坪沟景区和中国古羌城景区;有国家AAA级景区1处即白石羌寨。另有羌乡古寨景区以及牟托、坪头等10个精品乡村旅游村寨。有目前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的叠溪古城地震遗址,有宝鼎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岭省级森林公园,有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元桥红军长征遗迹、黑虎羌寨碉群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叠溪点将台摩崖造像、左封县故址(维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羌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还有精心编制的《羌魂》剧目、转山会、推杆、莎朗、咂酒等大量古羌民俗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川西门户 高原古城——松潘】松潘县自古就是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素有“川西门户”、“高原古城”、“茶马古驿松州古城”、“川西北文化走廊”之美誉。县域内不仅有著名的黄龙风景名胜区、牟尼沟、红星岩、雪宝顶、丹云峡、西沟、奇峡沟、花绿二海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遗址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更有藏、羌、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从雪山、森林、草原,到瀑布、温泉、海子;从古城、山寨,到碑园、寺庙;从革命传统到民族融合,可谓类型多样,丰富多彩。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川西北高原精品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彩色冰山 梦幻黑水】黑水,享有多彩的“民俗生态世界”和“雪域画廊”的美誉,全县汇集着世界彩色冰川一达古冰山,中国苔藓泉华世界一卡龙沟,极地大本营一三奥雪山,彩林世界一奶子沟,国家森林公园一雅克夏森林公园,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一色尔古藏寨;黑水藏民族创造的独特民族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单声部、多声部民歌曲调优雅,“卡斯达温”(铠甲舞)粗犷豪放,民族服饰绚丽缤纷,青稞哑酒文化引人欲醉;黑水大地富集的自然景观,厚积的文化底蕴,使这方雪域之地充满了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等级上看,阿坝州博物馆才是国家三级,从名气上看,还不如茂县的羌族博物馆(二级。无怪乎网上评价其为川西北的小众博物馆。它低调但有内涵,其内涵不是来自出土了什么文物有什么样轰动的考古发现。而是来自全州十几个县市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来自藏羌民族的独特文化传承,来自红军长征留下的足印。虽然展陈内容不很多,但很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