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古城漫记

迎红

<p class="ql-block">  上周日即12月8日,我在严州古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文人的浩然之气,这种精神荡涤心灵、振奋人心,千百年来,即使物换星移,亦不改其志,令人敬仰、发人深思,是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严州古城,隐藏在建德市梅城镇,是一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她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青山秀水,景色分外妖娆。严州古城还有一个“梅花城”的雅称,有说是以当地古城墙上的半朵梅花形雉堞为名,也有说因建德独有的“山梅”而闻名。众说纷纭,难以考证,留下了一抹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次出行非为游山玩水而来,而是应爸爸多年的挚友陈利群老师热忱相邀,一家人专程前往。陈老师原为《建德报》总编辑,退休经年,纵笔人生数十载,特别是对文史极有研究。古城新建是建德市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点文化项目,市政府礼贤下士、广罗人才,陈老师博古通今,众望所归,被推举为文化研究会会长,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就斐然。</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今年七十有一,与爸爸年龄相仿,他们因同行相知,以文会友,相惺相惜,算来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虽然相隔仅百公里,但平时信息互通,晤面极少。爸爸一路在车上掰着手指头感叹地说:“我们已经十多年未见面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院碑记</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办公地点在龙山书院,我们跟着导航来到了书院门口,陈老师闻讯早已在门前迎接,两位老友相见分外热情。寒暄完毕,陈老师领着我们从大门楹联开始,一点点地向我们介绍龙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  龙山书院始建于北宋年间,为范仲淹谪守睦州(严州古时别称)时兴建,是中国州府历史上第一座官办书院,范仲淹延聘名师讲学,公务之余本人也曾在此讲学,因此龙山书院是当时天下士子向往的殿堂,繁盛一时。但因朝代更迭,龙山书院也难以逃离战火的侵袭,南宋时毁于蒙元争战,至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但存世不长,毁于洪水。现在我们看到的龙山书院落成于2021年春,由建德市政府投资九千万建成,是严州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文化传世工程。书院里所有的楹联、牌匾、对外的文字介绍均出自于陈老师之手。</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边走边说,带我们来到了檑星门左侧的一块巨大的石碑前,我驻足一看,石碑上勒满了工整细密的文字。陈老师说,这是《龙山书院重建碑记》,全文1500余字,是他耗时一年的时间写成,期间综合各方意见,前后修改了有三百多次,心血之作,成文后被国家级重要刊物全文登载。然后,陈老师就着碑文为我们轻声念了一段:“日月经天兮,云山苍苍;江河行地兮,时若雨旸。仰书院之飞阁流丹兮,盛世华章;颂范公之千秋伟业兮,琴曲履霜。揽水木清华于黉宇兮,奕世其昌;固千载斯文于一脉兮,吾乡之光……”声音虽然低沉,但节奏铿锵,我听后,不由得心旌激荡,也在心里默默念诵,感佩文字带来的无限力量。</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龙山书院为仿宋式建筑、配有综合会议厅、藏经阁、大成殿、潇洒楼、范公祠等,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交流场所。我们沿着中轴线一边走一边看,不禁由衷地赞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国侯坊</p><p class="ql-block"> 随后,陈老师又带着我们到了距书院一箭之遥的严州古城。步入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边栉比鳞次的商铺,有吹糖人的、打麻糬的、蒸包子的,因恰逢周末,阳光正好,街上游人如织,充满了勃勃生机。陈老师带着我们沿着街道向南而行,在新安江边的古澄清门打卡,穿过元代城墙遗址,在清邮局旧址略略驻足,绕过古护城河,来到了一座古牌坊前,此地颇为清静,时近正午,几无游人。</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说,这座牌坊叫开国侯坊,知道的人不多,地图上也没有明确的标识,但这座牌坊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专门带我们来瞻仰。他提到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断绝的文化,主要是与中国历史上关键时刻无数挺身而出的伟大人物有关,而这座牌坊就是纪念这样两位建德人的。</p> <p class="ql-block">  在开国侯牌坊正面额枋下题写着一段铭文,交代了该坊的兴建缘由:“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建德宋氏讳兴者为冀州太守。因统兵护龙,定鼎金陵,开国东晋有功,被封开国侯。而在该牌坊的背面,则是表彰大唐名相宋璟的内容。宋璟开元三年(715)曾为睦州刺史,为人耿介有大节,敢犯颜直谏,为政清廉,深得民心,人称‘有脚阳春’,意为宋璟就像长了脚的春天”。东晋的建立经历了“衣冠南渡”事件,这是历史上中原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中原文化得以留存的根源,而南迁立国的成功则离不开这两位先贤的英勇之举。</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座牌坊,我感到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从书院到牌坊,陈老师已经让我深深领略到了严州古城的无尽魅力,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今天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尝试与古人对话,深深地为这种难以与他人言道的感觉而欢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浙大西迁</p><p class="ql-block"> 用过午餐后,稍事休息,陈老师又带着我们继续游览。</p><p class="ql-block"> 出门不远就是十字街,此地为严州古城的中心,只见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排列,庄严肃穆、古意盎然。我们穿过正中的思范坊沿着府前街向前行。陈老师说据史料记载,严州古城有牌坊199座,由现存修复的牌坊上可以大致看出古代牌坊的起源和发展。古牌坊分为“御赐”、“恩荣”和“圣旨”三个等级。其中“御赐”等级最高,指的是由皇帝下诏并由国库出资建造的牌坊,意为“官造”,“恩荣”是皇帝下诏但由地方出资建造,现在发现的数量最多,“圣旨”则是地方申请、皇帝批准后,由家族自己出钱建造的牌坊,从这里再往前依次是状元坊、三元坊。看着这些牌坊,不禁让我想起严州古城的鼎盛时光,这一座座牌坊无疑是历史最好的记录者和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我正沉浸于无尽的遐想之中,却听陈老师说了声:“到了!”我抬头一望,只见旧式砖砌的一扇大门,门额上书“和淑艾含”四个大字,大门左边墙上挂着“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的黑底金字牌匾,右边墙上挂着“竺可桢旧居”的牌子,不禁有些好奇,浙江大学怎会与建德这个小镇结缘?</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将我们一行人领进了门,迎头就看到四尊青铜雕像矗立在院中,他们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我猜测领头一位身着西装拄着手杖,面色坚毅的当是竺可桢校长无疑,问了陈老师果然是。</p><p class="ql-block"> 原来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当年11月初日军入侵杭州湾,为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由竺可桢校长带队,自11月11日开始,浙大师生一千多人分批乘船来到了此地,竺可桢一家当时就暂住在这个院子里。到梅城镇后,由于人多房少,浙大师生被分散安排在各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学校的授课并未因此而停顿,并且在竺可桢校长的主持下荟聚了众多名师英才,当时数学系主任苏步青就在镇上的天主教堂内为学生上课。浙大师生把艰苦的环境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国难当头,“读书不忘抗战”,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梅城镇驻学期间,就有12名浙大学生自愿走上战场,加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当年12月,因日军节节逼近,刚安顿好的浙大师生被迫再次背起行囊,于12月24日开始再度迁移到700多公里外的江西吉安。浙江大学在建德办学虽不足两个月,但在梅城镇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浙大先辈们在最艰险的时刻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必将穿透时光的重锁,在此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儡石面世</p><p class="ql-block"> 满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出西迁校址,陈老师带着我们沿着城中的水系向西继续前行。远远地看到小溪边有个小亭子,亭子里摆放着一块柱状的大石头,与其他石头不同的是,这大石头用玻璃罩了起来。还没走到跟前,爸爸恍然大悟地对陈老师说:“这就是你发现的那块石头吧!”陈老师笑着应道:“是的呀!”</p><p class="ql-block"> 我走到跟前一看,石头被摆放在一个约六十公分高的花岗岩基座上,四面用玻璃罩着,上覆亭盖。我很好奇,这样简素的石头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成本来保护它?我看到基座上刻有文字,名为“儡石”,并附有题记,此题记亦为陈老师所撰。我知道“儡”的本义为败坏的意思,“儡石”应该是指这块石头毫无用处,那为何又如此尊崇呢?我更好奇了,迫不及待地想听陈老师说出个子丑寅卯来。</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说这块石头是在2021年1月,在古城建设项目中疏浚河道时被现场施工的工人发现的。这块巨石呈圆柱状,直径近一米,长有2米多,且两头有轴状石芯,重达两吨有余,现场人员都不知道有何用处,但感觉不是凡物,马上按规定报告了陈老师。陈老师当即赶往现场,经过初步查看后,马上联想起印象中某本史书上有关于严州巨石的记载,立即返回办公室查找资料,果不其然,在清代编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本书中,陈老师很快就翻到了有关巨石的内容。初时,这块石头应为唐代筑城平地基所用,城建好后被弃用,随后便不为人所知。在明万历年间,严州大面积河道清淤时,被人发现,当时的人们觉得是吉兆,就在石上镌刻了铭文,作为州镇,以祈祷百姓安泰,亦被称为“儡石”。奇的是这块儡石每逢阴雨天气,石身上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凭着这些图案,百姓们还可以预知吉凶,遇难呈祥。之后不知什么原因,石头又失踪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按照史书上记载的儡石的形制、大小,陈老师当时判断应该就是此石无疑,但陈老师在现场仔细查看过巨石,石上并无刻字,因此难以明确下定论,只得上报市政府,将巨石安置妥当。</p><p class="ql-block">之后的一段日子,陈老师风雨无阻,天天都来巨石前报到,他绕着巨石不断地转圈,百思不得其解。这天一早,陈老师依旧来查看巨石,发现连续几日的大雨已将巨石身上剩余的淤泥冲刷得一干二净,映着早晨初升的太阳,巨石表面竟然光洁如镜,四十个镌文排列整齐,明灭可见!陈老师激动不已,马上将镌文拍照,细细识别,竟与史志记载一般无二!铁证如山,至此儡石终于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听着陈老师的述说,我在石边徘徊,感叹于世间万物的造化机缘,此石名唤儡石,看似无用,却发挥了普通石器无以伦比的作用,为万民所敬。</p> <p class="ql-block">  严州古城这座小小的城镇,我以前只在朋友圈中获得过一点微弱的印象,而今天我在严州古城文化主开发人陈老师的介绍下,深深领略了古城的无限魅力,幸甚至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因任何事、任何人而停留片刻,大义的令人敬仰、遭骂的遗臭万年。此时,夕阳西斜,映照在这千年的儡石上,明日又是新的一天。就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敢于把握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