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认亲

毛玉红

<p class="ql-block">  去看妈妈,带了粉渣面煎饼10个(街角一个中年妇女叫卖的,我小时候妈妈也做过,我闻到了当年的味道),一小块牛肉,十几盒西药,一饭盒大黄米蒸饭(这是我大姑姐的手艺,这个饭我做不好。电话问了妈妈想吃才带的)。上午去了就给妈妈热水烫脚,剪趾甲,这是我每次见妈妈必须要做的,我觉得姐姐们做的事更多,这个事我能完成好。接着中午三姐炒了酸菜土豆丝搭配了黄米饭,饭后躺下偎依着妈,握着妈妈的手聊几句,她渐渐入睡,想起了呼噜声,我也躺一躺,妈妈惦记我返程的车次时间,怕我错过,自觉醒了,她送我到大门口,这一次的探视我要返程了。</p><p class="ql-block"> 今中午聊的内容之一是,从我算起五代之上的先人生活过的安坪西南沟村,有当年的豪宅“毛家大院”,可能是促进旅游吧,有人编写族谱,他需要我们提供信息,对方说,我们这一分枝我妈年龄最大,问问知不知道我二爷爷前两任妻子所生的闺女的信息。我妈说:来了这家就已经看不到的人,她都不知道。但妈妈说,她听说过我们在西南沟的祖先住的也不强,是土窑洞。看来我们是那些豪宅里人家的穷族人了。顺着这个话题,我问了问姥爷家的事,姥爷在运动中死于非命时妈妈才7岁,她不记得自己的爹长啥样,但姥爷兄弟三个分别叫张成善,张明善,张子善。今中午妈妈是很快就说清楚的。我第一次认真地问了问妈妈娘家好几个人和她的亲缘关系,因为这几个人并没有跟妈妈有过童年少年时候的成长陪伴,但是他们都在妈妈的人生路上不时有交集,也就是妈妈说的“认亲”。</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亲人,有她大大爷的孙子,当年的河北某地的农民企业家,有专人为他写的自传,我读过。他回了老家不仅仅会去看我妈,还会在县城办事时找我大姐家看看我大姐。妈妈大大爷的三儿子,太原的,1985年妈妈在太原建工总医院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还去她家住了几天,三姐说,人家当时就是城里人的生活条件了,比咱家好多了。妈妈二大爷的三儿子,交城县的,只要回老家一定会上妈妈的门。这些亲人,条件都比我们好,只是因为血缘,就不舍得在可以亲近亲人的时候选择淡漠。妈妈也是一样,她的堂叔伯叔叔,是丢了一个胳膊的残废军人,当年会在我们村庙会的时候来卖点小东西,我们喊没胳膊姥爷,他似乎只有个女儿,妈妈会让大姐给他晚上洗脚,安顿吃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在娇惯中长大,电子信息时代,走动也少了,但我婆家三兄弟有亲情凝聚力,我们的孩子小时候也有相处交流,现在他们有自己的群,有属于新一代人的共享和交流,这一点是可喜的。大姑姐的儿子,大哥的儿子女儿,弟弟的女儿,都在我娶媳妇的时候从外地专程回来帮忙并祝贺,我觉得很欣慰,这是亲情的表达,是凝聚力的体现。平日里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都有走动,相互有照应,也做到了“认亲”。</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她们娘家人就认亲,我觉得她们的“认亲”是更加难能可贵的,没有成长的陪伴,只是缘于血脉,就从不放弃可以贴近亲情的机会,彼此送暖,让一个大家族的人即便因生活所迫各奔东西,心却不散,这可能确实也有基因的功劳。相比成长中有陪伴和交流的亲人渐渐成了陌路,成了疏远,甚至成了仇人的,天壤之别啊,“认亲”有多么可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