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传承程派的老天津人

肖恩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昨天,应朋友之邀,再次为京剧戏迷票友们摄录。为一位程派京剧追随者,安龙琴师,记录他的退休后的艺术生活之一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正值寒冬,安龙先生为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21周年、安先生为程派曲目操琴16周年,在惠宾饭店举行一场、由安先生操琴的京剧堂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在饭店的门外巧遇到安先生。从他一身行头可以看出,朴素简单的衣着,骑一辆老旧自行车,车上驮着一个大背包,车边绑着胡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几个磨白了的旧琴套,装着大小不一的京胡,打开书包,一本蓝色的文件夹,夹满了关于程派历史渊源的资料,程大师个人简历,程派曲调结构,演出节目单等资料,以及安先生的研习日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场演出,为安先生配唱的程派青衣,都是各票房的主唱,她们早早来到现场,做准备,虽没有提前彩排,上场时,仍配合默契。她们曾经都得到过安先生的指导,这次专门来为安先生捧场助演的。四位青衣,个个气场十足,吐字归音,字正腔圆。一把京胡,拉出悠扬婉转,诸位青衣,演绎着名段经典。虽是票友,态度认真,情绪饱满,真的不输专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午饭中,大家畅聊。安先生原是一位八级钳工,学习京剧,是师傅对他的影响。师傅唱花脸,业余时间曲不离口,耳鬓厮磨,安先生不只学到了生存的技能,还培养了对京剧的爱好。也正是这无意的撷取,激活了他骨子里的艺术基因。退休后,京剧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花脸、老生,他都能唱,最终还是与京胡结了缘。他喜欢程派韵味,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一把京胡做伴奏,如何配合戏中人的喜怒哀乐,把曲子拉满,为人物增色,安先生苦心钻研了十六年,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京剧票友。安先生,在竭尽全力经营着他的票房——“竹叟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安先生说起对程派的挚爱,饱含着他对程砚秋先生人格的崇敬。抗战时期,程大师发誓不做亡国奴,穷死,也不给日本人唱戏!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打动安先生的心。安先生七旬有余,是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他的爱国情怀,就体现在他热爱祖宗传下的文化。说着程砚秋爱国之心,他的眼里噙着泪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次录像,让我感动,一位琴师、一群京剧爱好者,他(她)们风里雨里,把自己几乎所有的退休时间,都献给了京剧,不看电视,不玩智能手机,只为京剧倾心;他们不只是满足个人的爱好,还怕京剧失了传,这是安先生跟我表达的担心。一颗颗赤子之心,拳拳搏动,国萃兴亡,匹夫有责。我为能认识这样一群,为中国文化瑰宝而倾心的天津戏迷而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知道,我写这篇小文对于安先生,是毫无意义的,他即看不到照片,也读不到我的感想,因为他没有微信,没有美篇,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只是京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 肖恩 2024.1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