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之三:闽文脉

盛和平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文化遗产。该项目内涵22个遗产点,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反映了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和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四次走进泉州,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亲眼目睹这些宝贵遗产,感受它带给我的心灵震撼,从中体验从宋元时期的刺桐城(当时遍种刺桐,故得名“刺桐城)到今天泉州的悠长文脉。</p><p class="ql-block"> 我用四天时间行走了17个遗产点,这其中有当时国家管理商贸的行政机构市舶司,有代表国家管理南迁皇族的行政机构南外宗正司;有代表国家的对儒教道教宣扬的府文庙、老君岩刻像;有政府为促进海洋商贸发展的祈风、祭海神、拜妈祖的行动;更有伴随建设海洋贸易网络设施的码头、桥梁。与此同时,宋元时期因海洋商贸的出现及发展,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融合,外来人口、各种宗教的传入,体现出多元的繁荣的文化现象。这些遗产交相辉映,散发着泉州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因为有了宋元时期泉州海洋商贸的发展,中国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开放了国门,南来北往五湖四海的商人船舶来到泉州,才有了泉州商贸的持续发展,繁荣昌盛,也让我们清晰看到了泉州发展的历史文脉。</p><p class="ql-block"> 附22个遗产点名录。其中开元寺去过,这次就没有再去。另外13、14、15、22四处没看。</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老君岩造像》</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老君造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及学宮》</p><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及学宮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移建今址。</p><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一群体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筑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市舶司遗址》(正在修缮施工,未开放)</p><p class="ql-block"> 市舶司遗址是泉州宋元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兼具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管理职能。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作为宋元国家政权积极推进海洋贸易的官方制度保障,对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德济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德济门遗址是体现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德济门是宋元泉州古城的南门,位于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该门始建于1230年,当时天后宮(顺济宮)、顺济桥俱己建成,至此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到20世纪中期,历时700余年。</p><p class="ql-block"> 德济门遗址作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重要地标,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拓展的历史,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p> <p class="ql-block">  《九日山祈风石刻》</p><p class="ql-block"> 是“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每年冬夏两季,泉州太守携皇室成员、市舶司官员等,前往九日山祭祀海神通远王,为往来的中外船舶祈风,祈求海洋上的季风能躯动着满载货物的商舶平安抵达彼岸。</p><p class="ql-block"> 这些珍贵石刻,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的周期性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p> <p class="ql-block">  “九日山”石刻为全山最大字刻。千百年来,九日山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登游。宋理学大家朱熹曾两游于此,并书“九日山”三字,可惜年久风化无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建军门提督马负书为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特意补题刊刻“九日山”于石崖上,并附记于侧。武状元马负书补题山名后病逝于任上,此三字成其绝笔之作。</p> <p class="ql-block">  《真武庙》</p><p class="ql-block"> 真武庙是体现宋元泉州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该庙系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北宋,宋元以来真武大帝被视作可保海定波的海神。</p><p class="ql-block"> 真武庙院落式建筑群依山势而筑,现存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门、石阶、凉亭、真武大殿和1533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的“吞海”碑。</p><p class="ql-block"> 真武庙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其所承载的海神信仰是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泉州官员在这里祭海为中外船舶祈求平安,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和推动。</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宮》</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是泉州宋元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天后宮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祀奉海神妈祖的庙宇。地处泉州城南,紧邻晋江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布局。天后宮建筑由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组成,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影响最广的妈祖庙宇。</p><p class="ql-block"> 泉州天后宮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在人类海洋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济阳桥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要素。洛阳桥原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至1059年太守蔡襄终成其事。该桥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杰作。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在泉州运输网络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桥旁竖立着主持洛阳桥建设的太守蔡襄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镇风塔。</p> <p class="ql-block">  石塔。</p> <p class="ql-block">  护桥石将军。</p> <p class="ql-block">  桥墩。</p> <p class="ql-block">  历代修桥碑记。</p> <p class="ql-block">  《安平桥》</p><p class="ql-block"> 安平桥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始建于1138~1152年。</p><p class="ql-block"> 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4米,因桥长5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面由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座。安平桥墩创新采用“睡木沉基”法,并因地制宜设置长方形、单尖船形及双尖船形三种不同桥墩。</p><p class="ql-block"> 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和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面。</p> <p class="ql-block">  桥墩。</p> <p class="ql-block">  桥头。</p> <p class="ql-block">  《 顺济桥遗址》</p><p class="ql-block"> 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桥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1211年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遗址上现存桥长约400米,共有桥墩遗址约30处。</p><p class="ql-block"> 顺济桥遗址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水陆转运系统。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  《石湖码头》</p><p class="ql-block">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石狮蚶江石湖村,是宋元时期泉州湾的重要外港码头。该码头不仅是泉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还曾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泊点。</p> <p class="ql-block">  《六胜塔》</p><p class="ql-block"> 六胜塔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钗山上,与石湖码头同属石湖港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孝募资建造。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1336~1339年。</p><p class="ql-block"> 该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塔。通高约36米,塔上刻有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p><p class="ql-block"> 六胜塔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并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它的建成见证了泉州航海设施建设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江口码头》</p><p class="ql-block"> 江口码头是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码头位于泉州江海交汇处,内航沿江进城,外可扬帆出海。始建于宋元时期并沿用至20世纪,历代修缮。码头墩台下层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最上层的墩台南北长约10米,宽约8米。墩台南端砌为石阶,东西两侧为陡坡。</p> <p class="ql-block">  《清净寺》</p><p class="ql-block"> 清净寺位于泉州古城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p><p class="ql-block"> 清净寺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结构别致、雄伟壮观。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圣墓》</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圣墓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相传是七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的墓地。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部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典型的泉州伊斯兰石墓。墓廊中间竖立一方阿拉伯文的重修圣墓碑,记录了两位伊斯兰教圣徒的事略以及圣墓受到穆斯林尊崇和保护的情况。墓西侧有一方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汉文行香纪事碑,记录了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拜祭圣墓,祈求庇佑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圣墓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p><p class="ql-block"> 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诞生于波斯,迅速传播于欧亚广大地区。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9世纪传入泉州,改称“明教”。</p><p class="ql-block"> 草庵创建于10~11世纪的北宋初期,庵为草构,故名“草庵”。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岩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并建石室。现存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后部架于山崖之上。</p><p class="ql-block">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是多元文化汇集的珍贵实证。</p> <p class="ql-block">  摩尼光佛造像高154厘米,宽80厘米。造像利用岩石不同的天然色调进行雕凿,造像四周雕刻光芒四射的纹饰,体现摩尼教祟尚光明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  《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 南外宗正司遗址是泉州宋元海洋贸易中心系列遗产中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该机构是南宋时期对迁居泉州的赵氏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该遗址占地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经考古发掘出土物佐证了遗址上存在着宋代官方营造的较高等级的官署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我到福建泰宁县、泉州市、平潭島旅游。此时北京正值寒冬,来到这里气温适宜,空气优良,令人身心轻爽。回想这几天我曾坐在泰宁大金湖的游船上,上清溪的竹排上;走在泉州古城热闹的西街里,登上清源山顶俯看泉城;漫步在平潭島漫长的海岸边,遥望海天遥想对岸。这些丰富多样的旅行内容使我感到每一步行走似乎都踏响了历史的回音,每一个呼吸都吸吮到文化的芬芳,真令我满足令我愉快!</p><p class="ql-block"> 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12天的行程就要结来了。而旅行中遇到的每个地方的美丽,每个瞬间的感动,每个收获的体验,还都将会在我心中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