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一级行政单位是“省”,与它平级的还有“自治区”和“直辖市”,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不过,为什么把一级行政单位叫作“省”,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了。</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把一级行政单位叫作“省”,是在元代以后才出现的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span></p> <p class="ql-block">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室之下是各个诸侯国,自然没有所谓的一级行政单位。</p><p class="ql-block">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那时的地方行政单位分为两级,一级单位是“郡”,“郡”下边是“县”。</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仍然分为“郡”和“县”两级,全国的郡约有一百多个,每个郡下边有十到二十个县,全国总县数大约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个。郡的首长称为“太守”,县的首长称为“县令”。</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依然分为两级,一级单位是“州”,“州”下边是“县”。唐代有三百五十八个州,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州的首长称为“刺史”,县的首长称为“县令”或“县长”。唐代到了后期,在州之上又增加了一级单位,叫作“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本来只是临时性巡视官员,后来他所主持的“道”逐渐演变成了常设机构。节度使本来也是临时官职,后来演变成主管一方的大员,他既拥有兵权又拥有行政权。节度使制度是造成后边“安史之乱”的根源。</p><p class="ql-block">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分为三级,一级单位是“路”,二级单位是“府”和“州”,最低一级是“县”。宋代的“路”,最先只有十五个,后来逐渐增加到了二十多个。路的官员叫“监司官”,他们不算地方官,是中央政府派出的。每个路的监司官有四个,分别叫作“帅、漕、宪、仓”,各管一个方面事务。严格说来,宋代没有地方官员。宋太祖出于提防军官篡权的考虑,尽管名义上委派有功军官当地方官,可是并不允许他们到所任职的地方去,就让他们住在京城,便于控制。另外派遣中央政府的官员到地方去管理行政事务。那些派去的官员被称作“知某州事”或“知某府事”,他的身份仍然是中央官员不过是代替正式官员去履行职责罢了。不过后来这些官职就固定下来,此后就把“州”的首长叫作“知州”,把“府”的首长叫作“知府”。“知州”和“知府”以及“知县”的名称,以后几个朝代就这样一直沿用下来,成了正式官职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代行政区划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代开元十五道(道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只是监察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代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1271年,蒙古人灭了南宋,建立起包括整个中国地域的统一政权——元,建都在北京(当时叫大都)。蒙古人建立的中央政府机构中,只保留了中书省,取消了过去的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首长叫中书令,就是实际上的宰相。</p><p class="ql-block">蒙古人是统治者,它不愿把政权交到汉族人手里,所以,在元代,既没有进行行政区域划分,也没有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更没有委任各级地方官员。地方行政管理是有中书省派出的官员进行直接管理的,包括“路、府、州、县”几级管理都是如此。这些中央派出的官员,名义上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因此叫作“行中书省”,意思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也可以理解成“代行中书省的权力”。“行中书省”在全国有十个“分张所”(类似现在的派出所)。每位担任“行中书省”职务的官员,他所管理的地域并没有严格划分,随机性比较强,后来才逐渐固定下来,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后来的一个省。</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撤销了宰相一职,这样地方行政机构再不能用“行中书省”指代。于是,明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各自安排了行政长官,官员的职务叫“承宣布政使”,政府机构叫“承宣布政司”。每个区域有三位官员主持工作,分别是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别管行政、司法和军事,其中承宣布政使地位最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代十大行省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明代行政区划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行政区划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三省位置图</span></p> <p class="ql-block">这时还没有“省”的概念,把这十三个区域叫什么没有确定名称。“承宣布政司”是政府机构名称,总不能把这个区域也叫做“司”吧?因此为名称一事颇费周折。后来只好沿用了元代的叫法,把每个承宣布政使管理的地域叫作一个“省”,例如,江苏承宣布政使管理的地方就叫作江苏省,其它各省也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省”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这样,“省”这个概念就从原来中央政府的名称或政府派出机构的名称,演变成了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所以听起来很别扭。(历史上日本学习中国,也把中央政府部门叫“省”,例如“外务省”、“法务省”、“厚生省”等,至今继续沿用的是中国以前的叫法。)</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省有三个首长,各自分别管理一个方面的事务,最初并没有一个统一领导。在明代,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巡察官员叫“巡抚”,从“巡抚”的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巡回办事的临时性职务,“总督”在明代也是临时职务。到了清代,巡抚和总督才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一个省的最高首长,类似于现在的省长或省主席,而原来的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以及都指挥使都变成巡抚的下属了。</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有学者主张不应该叫“省”或“行省”,这样叫实在别扭,可是把一个行政区域叫“布政司”又不恰当,因为“布政司”是衙门,不能代表一个行政区域,所以,他的主张不被旁人接受,只好继续叫“省”,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他们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所以把东北又叫做“关东三省”,简称“东三省”。汉族人中有人糊涂地把整个东北叫作“满洲”,这是不对的。“满洲”原来只是指吉林省长白山外松花江畔很小的一块地方,在唐代属建州府,明代属“建州卫” 。满族人入关后,故意夸大满洲的范围。其实,在唐代以前,中国的疆界就已经到达辽河东西两岸,秦始皇甚至把长城修到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由此可见,现在的辽宁省(清代叫奉天省)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中国的领土,满族人把它划出去,作为禁地,不准汉族人出关居住。后来日本人竟把整个东北叫作“满洲”,建立起所谓的伪“满洲国”,那更是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