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为纪念我们曾经的过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参 加 铁 路 建 设 六 十 周 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1964~2024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 简 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陈尚志,1943年出生,1963年在沧州老二中(捷地)高中毕业,未参加高考,在沧州市教育局做代课教师。</p><p class="ql-block"> 1964年参加铁路,在铁四局机筑队电工,1970年调新二处修配厂。</p><p class="ql-block"> 1972年底调天津铁路分局工程队。其中:1976年~1979年兼职业校电工技术教员,1995年被聘任工人技师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在外企工作三年,担任工程部经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纪实散文<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为纪念我们曾经的过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参加铁路建设六十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1964 ~ 2024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 尚 志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不仅仅在沧州,在唐山在张家口在北京在天津在福建在湖南,在许多大中小城市,中铁四局(华北局)机筑队的弟兄们,也包括部分姐妹们,都是一道又一道非常亮丽的光彩照人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中铁四局(华北局)机筑队的扩建“招工”,打开了一幅令人仰视的美伦美奂的青春舞台序幕!因为当时“铁路”这个职业比较耀眼,按照民间百姓的说法,对城市青年人就业岗位的评论,说是“一军官,二铁路,………”也就是说,在当时,这被认为绝对是最好的最有出息的工作,而当时那个时期,做这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确实是比较少的,全国也没有多少个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是农业人口(没有商品粮供应),而另外不到百分之十的城市人口,除了老人和众多的孩子,正当(青壮)年的,要分若干若干个等级层面,不同的工作单位,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那时企业也是千差万别,有全民所有制,有集体所有制。国营(全民)也要分“央企”和地方国营。不同的行业,工资福利待遇,差别也是很大。而集体所有制企业,要分 “大集体”和不同状况的“小集体”,那工资福利待遇,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而工人,也要分为不同情况的正式工、临时工、合同工……还有许许多多“找不到工作干的”所谓“社会闲散人员”(后来,大后来,取了个比较温和的名字叫待业青年)。</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能找个工作挣钱,是非常困难的。而此突然之间,出现了这么大数量的铁路招工,在那个年代,在那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简陋的贫困的城市来说,这好消息是多么的珍贵,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这是大家在睡梦中都想不到的好事呀,据说还都是稳定的摸机器的技术岗位,你说这多好吧?!在那个挣钱很难的年月里,忽然之间,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铁饭碗,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那真是非常了不得!大家可以回想,可以想象,当时我们大家那曾经有过的那种异乎寻常的兴高釆烈的样子!一时之间,脑海之中,那辉煌的前途,那迷人的希望,那华丽的光环,那美妙的景象,就真实的,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什么状态呀!包括这部分人的命运改变,这部分人的青春发迹,这部分人的翘首扬眉,这部分人的肝胆豪气!就那么一下子升高,一下子拔越和飞腾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我们,参加了铁四局机筑队,第一次清晰的认识和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这才知道了什么是 “天高地迥”,什么是“宇宙无穷”!原来我们家乡以外的生活,竟是这样的宽广辽阔,丰富多彩!当然,也有那超常的艰巨和辛劳。</p><p class="ql-block"> 兄弟姐妹们,我们大家在铁四局机筑队工作和生活的那些年,那一段艰苦卓绝却又让我们快速成长的特殊经历,苦也好,辣也好,酸也好,甜也好,总之那是一生一世难以忘怀的。那是一生初涉的标尺,那是一世智勇的鉴定。迈过了它,越过了它,就会一步一登高,并且在工作和生活的进取中,不断的展示你自己,会让你从一个小小的胜利,走向更大的更辉煌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感谢当初那一段极其艰难却又可获得部分欢乐的岁月,感谢铁四局和机筑队领导者蒋财兴、董梦礼等等诸多优秀老同志,引领和督导我们,坚持善良的真诚的做人做事,坚持在勤奋和正直的道路上行走!当然也要感谢那许许多多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弟兄们同甘共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当年铁四局机筑队,在蒋财兴、董梦礼、张树犹、马俊清等等一系列的诸多优秀老同志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十分标准的正确的执行了老北京市委和铁道部党组最美好最鼓舞人心的方针政策,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职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苦干加巧干,顽强拼搏,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一步一步的出色的完成了从1964至1966这两年多的关键核心重要工程以及后来的诸多重要工程包括援外工程。机筑队指战人员那种奋不顾身的工作状态,那种拼命搏取的战斗精神,真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精彩绚丽的极致!当然,为此也曾经获得北京市委和铁道部政治部的重点表彰,并得到铁道部隆重授予的“社会主义建设钢人铁马”的光荣称号,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这确实很不容易,很不简单,这是很结实很硬可的称号,值得大家一辈子夸耀,一辈子光荣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包括集体,也包括个人,当年机筑队出现了那么多英模人物,那么多以佟凤岐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小老虎”,当然也包括全体的指挥员、战斗员,包括所有的战友兄弟姐妹们。大家凝聚奋勇,舍命工作,战严寒,抗酷暑,斗凤沙,拼干劲,挑灯夜战,连续奋战!超常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项目。这是一支“拉得动、过得硬、难不倒、战必胜”的机械化工程精良队伍,真不愧为铁道部重点表彰命名的“钢人铁马”这个极其高端光荣的称号。在当时那个年代,在中国,在工程系统,这无疑是最棒的,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最拔尖的,当然也是最稀缺的,最宝贵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同事们,战友们,弟兄们,为了国家的铁路交通建设,历尽艰难困苦,付出了最大的心力,做出了超乎寻常的重大贡献。而且这一切,都是在不计报酬、单讲奉献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是真真实实的为国家尽忠呀!</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在我们众多的同年入路的兄弟相妹当中,别管是论地区 地域,论性情脾气,论学识见解,论办事能力,论身份地位,论社会经历,虽然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但是,时代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我们每一位“个体”的命运,交叉穿织,天缘巧合的,让我们这些人走到一起来了。是同年,同期,甚至同一天,参加了机筑队这个具有强大融合力,强大凝聚力 和强大战斗力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弟兄们离家万里,从事着野外施工和流动施工,享受着同样的生活待遇,经受着同样的工作环境,包括炎热酷暑,包括地冻天寒,包括山体崩塌,包括风沙迷漫!大家一同接受培训,一同接受磨合,一同接受熔炼,一同接受锤锻!</p><p class="ql-block"> 大家形成了同一个营垒的战友,同一个战壕的兄弟。铁四局机筑队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根脉,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根本,是我们大家共存的根基!我们大家在一起,这是一种命运的契合,一种灵魂的缘聚!我们真真就是前世今生共续的缘份呀,而且这种缘份这种契合,让我们互相暖热了一辈子,让我们链接、关切和互动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过程中,机筑总队开枝散叶,大家分置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也有了千百种变化,大家观览和见识了无数过往人间风景,其中有顺风顺水,有岁月峥嵘,有唏嘘兴叹,有真实感动!</p><p class="ql-block"> 而今,年逾八十,赤诚仍在,大家都还真切的记得,自己曾经是 “钢人铁马”的队伍,自己曾经是钢铁筑路人!</p><p class="ql-block"> 进入2024年,尤其是近期,战友兄弟姐妹们,包括我,常常有一种情绪湧动,常常被咱们“钢人铁马”机筑队弟兄们的“聚合、交往、互助”而感动,而思索着。常常想到 “钢人铁马”这个延续了近六十年的光荣集体,想到丁清江、于清溪、马志强、于福长、刘绍德、朱子谦、高克勤、王福明、杨玉贵、刘洪泉、刘振荣、李印通、张世堂、于恩才、于万庆、蒋书成、李金升、刘志浩等等诸多“钢人铁马”机筑队弟兄,他们热心于团体的聚合与互动,热心于“钢人铁马”拼搏实干精神的传播和宏扬!这种欢畅的积极的生活状态,着实让人感动,让人振奋和鼓舞!说句带诗意的话:我们的“钢人铁马”,还在发展着和成长着!</p><p class="ql-block"> 弟兄们的“钢人铁马”主题思想意识,历经半个多世纪,快六十年了,维系不变,这实在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往宽广处说,这是爱国情怀,民族大义;往细微处讲,这是战友情结,友情深重。总之,这是中华民族基本性质当中,最可宝贵最可珍惜的优等因素。于是就想,很想,非常想,把这些情形、这些状况,记录下来,留做纪念。虽然担心自己的笔力不够,但终究没有抵得住强烈情绪的冲动,因而不揣浅陋,做些简单记述,也为抛砖引玉,愿得共颂美好!以期 让“钢人铁马”精神,彰显百代,彪炳干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