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麻坜、古道路亭、大王山铁塔——再访福建武夷大王山

惠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2月7~8日,我和济公搭档带队,组织了广丰登协本年度的第三十次公益户外活动——徒步福建武夷山市大王山(闽北第二高峰),有十八位朋友参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日下午,我们来到浦城枫溪乡岱后村。五年前我来过这里,看到村址的大门,甚是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天有点小雨,好在天气预报明天是大晴天,大伙儿都轻松而愉悦。晚上,有人住村里提供的房间,有人则住帐篷。</span></p> <p class="ql-block">  八日七点半,我们从岱后村出发,驱车前往武夷山市吴屯乡的麻坜村。</p><p class="ql-block"> 向导说附近一段山路挖了还没修好,陡且不平整,不好开车上去,带着我们绕大山转了一大圈(估计得是多出了近半个小时路程),八点半我们到达大王山脚下的麻坜村。</p><p class="ql-block"> 一下车,古旧的吊脚楼,就唤醒了我的记忆,匆匆五年,真的就是弹指一挥之间。</p><p class="ql-block"> 大伙儿都高兴的呼喊起来!大概是未曾见过吊脚楼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高处的吊脚楼像是村子里的瞭望塔,向外的窗口,有几个老人家正探出脑袋来大量着我们,这情景,与五年前一样,应该是同一些老人家吧,或许,他们平时就是在这里等候着亲人归来的讯息。</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奔向老屋,奔向吊脚楼,拿出手机,找到喜欢的地方,拍起照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村子里都是些木结构的房子,沿着山坡错落地排列,黢黑的木柱、木板,散发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台阶宽窄皆顺势而筑,不是那么整齐,却隐隐有一种延续了百年的秩序,沉静温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问那几位老人家,说大多数房子都有一百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面都是石板铺就,步级的石缝间,有绿绿的地衣、小草镶嵌,偶尔还能看到一两朵金色的小花儿,在陈旧的氛围里,呈现出活泼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踏着石板路,登山杖点击在石块上“咔哒咔哒”的声音,急促而清脆,恍惚间,像是能看到击起的声波一圈一圈地发散,掠过了旁边的苔藓,慢慢地漾开,飘向那渺远深邃的时空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棕榈树,轻轻抖抖身上的叶子,又回归于寂静,悄悄地伫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子,队伍走上了之字形的山坡。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小音箱的音乐响起,济公带头,大伙儿唱起了《大王叫我来巡山》,可大多人只会唱“大王叫我来巡山”这一句,然后就舌头一卷,跟着旋律“啦啦啦啦啦啦啦……”了,于是,日常沉寂的地方,这时候也因为我们的笑声、歌声变得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路的拔高,大伙儿都不由得喘起气来,身上热了,找个机会脱去外套还容易,可是,穿了棉毛裤的人就麻烦了,脱吧,不方便,不脱吧,裹着双腿迈不开步子啊!实在受不住了,就故意落在最后,找个拐弯的地方,赶紧脱去,又惹得大家阵阵哄笑。</p> <p class="ql-block">  古道深沉。</p><p class="ql-block"> 灰绿色的石块上有斑驳的苔藓,石块周围都是赭红的落叶或者黄褐的松针。</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面并不平整,我们空手行走,都要小心翼翼,以免打滑,可以想象,挑着担子,着实不易。</p><p class="ql-block"> 仰头看看被树林遮掩的天空,不觉想:在这样的深山里,这绵延的古道,最终是通往何方?</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看被荒草覆盖的石路,目光穿越了时空,似乎还能追上了那不远处在匆匆赶路的背影,“我走着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是相逢?”</p><p class="ql-block"> 偶尔驻足。</p><p class="ql-block"> 偶尔轻喟。</p><p class="ql-block"> 偶尔默叹。</p> <p class="ql-block">  地势稍高处,是一片竹山,竹林深处有机器的轰响,我们遇上了伐竹的人们。他们在用竹子搭建放竹下山的轨道,搭轨不误放竹工,能想象竹子顺轨而下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也就难怪,刚来的有好多路段扩大了,原来的石板路已经不见了踪影。我们一边可惜古道的毁坏,一边也理解,伐好的竹子,靠手提肩扛,肯定是再也无法适应需要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修路,也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外界,如今修路,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询问伐竹者,说现在行情,竹子能卖到600元/吨,合计起来,每天能赚个300多元的工夫钱。知道我们来自广丰,还问我们广丰有没有竹子。</p> <p class="ql-block">  向导说,这条路没有岔口,只顾一直往前就是。</p><p class="ql-block"> 在竹林里穿行,队伍慢慢地拉开了距离。有一段时间,我和观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户外已有好多次了,他性格温和从容,待人坦诚,舍得付出。他对绘画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同一届初中毕业,他考上了师范,我则是读了高中,现在是同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聊孩子,聊教育,聊户外,聊接触过的社会人复杂多面甚至不可理喻的人性。我们对好多事都有相同的意见,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健健康康家人们平平安安,都觉得到这个年龄,早应该把所谓的名利丢一边去了,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我们说“能再活个三十年都已经是不得了啦!”</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喜欢走进山野,接受大自然的信息,我们回忆小时候在田野里撒野的情景,慨叹“如今的小孩,几乎都没有接触大自然接地气的机会,更谈不上有对大自然更多的感知了”。</p> <p class="ql-block">  一座路亭,块石垒墙,倚崖而建。</p><p class="ql-block"> “路亭、古道、青松、碧草”,此情景,让我不禁想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样的诗句,驻足,仰望、倾听,深呼吸,默叹,心里隐隐就生出些别样的情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何处是归路,长亭更短亭。”</span>我不晓得,这安安静静的亭子,在这里经历了多少年岁的风风雨雨,聆听过多少游子的切切情思,见证了多少亲人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时候,我们有“五里一亭,十里一铺”的传统,也形成了深沉厚重的路亭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坐一下来呀,哪管前途山水远;饮几杯走呗,只求世道义情长。”</p><p class="ql-block"> 背井离乡,长途陌路,在亭子里偶遇的游子,相互间有这样亲切的问候,是不是能给孤寂的内心一些安慰,会不会从此就温暖了未知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走进路亭,冷风飕飕,有些许寒意。观涛说,这个亭子有种意境,回去后要好好勾画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过了路亭十来分钟,我们来到一块开阔的地方,稍事休息。</p><p class="ql-block"> 这里离大王山顶已经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这里原来是比较平整的,还有一排红叶的枫树,现在都没有看见了。问向导,他说,前几年这地方发生了山火,全部烧了,这些树都是新长出来的,附近的草长得很好,他家的牛会自己来这里吃草,吃好了再自己回去,这倒让我们颇感惊讶!</p><p class="ql-block"> 十点半左右,大家都赶到,摆开队形拍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向导带着我们沿一条小路绕山而行,济公说,来过几次,都是直接从刚才那个山坡穿上去的,一直不知道还有这条绕山的小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路干净,石板铺砌得整整齐齐,路边有枯黄的芦苇映着阳光在微风里摇曳,也是很入镜的美景。</span></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这路值得请向导。</p><p class="ql-block"> 走了半个多小时,看到前面有好多玛尼堆,大家纷纷捡石头,给玛尼堆添上石块。</p><p class="ql-block"> 我四处眺望,却没有看到大王山山顶的那座铁塔,不觉有些纳闷。问了向导,他指了指山的那边,说大王山还在对面,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停下来吃中饭。大鹏跟大家分享了他自己家种的马家柚,宏富则顺着向导指示的方向飞起了无人机,去打探大王山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饭后,大家收拾好卫生,跟着向导顺着一条不太明显的小路走进了树林。</p><p class="ql-block"> 灌木为主的林子里,是天然的泥巴路了,大家提醒着注意脚下的高低的树根和树上嶙峋的枝杈。</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稍微平整的路,又来一波有点难度的拔高,这应该是防火带吧。</p><p class="ql-block"> 不久,就听到前面有人说,这里怎么有个铁塔?我走过去,看到了倒伏于地的铁塔,安装铁塔的铁墩子,牵拉铁塔的几根钢索都已经蹦裂,分散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重新安装铁塔,也是一个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大王山制高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就这样,一不小心,就登顶了闽北第二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近处,全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十二点多,我们基本是顺原路下撤,速度就快了很多,十四点,先头部队回到麻坜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停车处等候,十几分钟之后,队员们汇齐,我们顺着另一条路回岱后,果然,途中有一段挺长的很陡的路,黄泥裸露,好在是下坡。再开二十分钟左右,路过岱后,我们直接往浦城回广丰。</p><p class="ql-block"> 同行者:济公、惠风、黄沈、大鹏、鱼非、观涛、小丰、天天开心、宏富、游侠、周总、瑶琴、Qing、茜、邱、燕、白云、向晚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