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君岩》泉州老君山位于泉州市的清源山风景区,是一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老君山因山上的老君岩而得名,这座雕像据说是北宋时期的作品,象征着道教文化。老君岩的雕像慈眉善目,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成为当地和游客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p><p class="ql-block">,在清源山两峰的罗山、武山之麓的老君岩上。</p> <p class="ql-block">闽海蓬莱。</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老君岩造像,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雕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民间说法中,老君岩也具有“长寿”的寓意,旧时还流行有到老君岩前“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的民间俗语,意思即凡人摸到“老君”鼻子可以活到120岁,摸到“老君”眼睛可以活到160岁。</p> <p class="ql-block">《老子天下第一》老君山不仅以其道教文化著称,其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春天,山上野花盛开,香气扑鼻;夏天,绿树成荫,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山间;冬天,静谧的美景让人心醉。此外,山上的摩崖石刻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泉州老君山不仅是泉州人的骄傲,也是所有来过这里的游客的美好记忆。它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占地面积为55平方米,系由一大整块天然的花岗岩石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p><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以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的,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应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p><p class="ql-block">中国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p> <p class="ql-block">老君身穿对衽道袍席地凭几倾坐,衣褶线条简约分明,体现了宋代简约、文雅之风。凭靠的几面为多曲长条形,几腿为上宽下窄的板形三段展腿,腿脚为“老虎脚”,腿板雕饰凹凸明显、构图繁复的云纹。造型、装饰和工艺上,都体现了突出的元代特征。</p><p class="ql-block">中国所保存的古代老君石刻造像,大多是头戴冕冠、身着冕服、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或头上挽发、身穿道袍的道士形象,像老君岩造像这样慈祥欢乐、长寿老人的形象,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造像“藏目”“掩耳”。据专家解释称这样的造型寓意深远,《道德经》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了表现老君的脱俗超然,故赋予他这样的独特造型。</p> <p class="ql-block">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号聃,又号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其代表作《道德经》是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思想著作之一。东汉末道教创立后,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并衍化为道教“三清”(最高尊神)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本身神话色彩浓郁。</p> <p class="ql-block">传说,老君一日下界游赏人间美景,忽闻一阵骚乱惊扰了他的雅兴。而后他发现原来是一个到处喷火的妖怪,他制服了妖怪后,因怕妖怪继续在世间为乱作恶,于是他便化出一尊神像,坐镇清源山中。</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后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为现名“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中古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寺内主要建筑包括中轴线上的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和藏经阁,以及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如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等。开元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还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塔》开元寺在历史上多次修葺和扩建,尤其是在宋、元、明、清等朝代,逐渐成为泉州佛教文化的中心和重要地标。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外文化元素,如大雄宝殿内的密宗轨制和殿前月台的青石浮雕等,都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Kaiyuan Temple)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寺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公元858年-904年,重修开元寺。到了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p><p class="ql-block">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p><p class="ql-block">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增建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5日,泉州市开元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名“兴教寺”“龙兴寺”,直到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才改为现名——开元寺。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是黄守恭的桑园,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公元686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据《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载,开元寺发生火灾,佛殿、经楼和钟楼等大部分建筑均被烧毁,唐大中十二年至天复四年(公元858-904年),泉州刺史王审邦奉朝廷命令重修开元寺,泉州当地官员出资捐助开元寺的重建,这也是重建后的开元寺带有官式建筑特点的原因之一。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文偁禅师在开元寺内修建木塔,命名为“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东塔</p><p class="ql-block">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多次修建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p> <p class="ql-block">西塔</p><p class="ql-block">西塔为“仁寿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塔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并采用当地的花岗岩作为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公元1237年),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修建,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