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北高峰》</p><p class="ql-block">枫叶映红滿遍天,</p><p class="ql-block">吉日攀登高峰北。</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财神庙,</p><p class="ql-block">东晋古刹香火旺。</p><p class="ql-block">财源广进,</p><p class="ql-block">生财有道。</p><p class="ql-block">强国强军,</p><p class="ql-block">百姓安康。</p><p class="ql-block">2024.12.12</p> <p class="ql-block">北高峰凉亭石碑上毛主席的诗词</p><p class="ql-block">※A1智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2017-12-27 10:42:03杭州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毛泽东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王芳对毛泽东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毛泽东活动经过的地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那天上山前,王芳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毛泽东一路上见不到群众,很不高兴,也不吭声。那首《五律•看山》,王芳估计,毛泽东就是那天打的腹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游北高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三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一座城,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源岭,主席在诗中把名称改了。这些地方本来是人们来往休息的地方,但此时却见不到群众。“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两句,意思是冬去春来,杭州西湖更美。他记得二上北高峰时,在大松杉树下休息,春风吹来,“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在门户紧闭的农舍旁,只有一只大公鸡来欢迎他。主席由此感受到一个领袖人物,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从现实生活中到思想上、感情上,如果不能和群众紧紧在一起,以致脱离群众、远离群众,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时刻不忘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王芳回忆,毛泽东第一次来杭州的第二天,对他说要出去走走。王芳就陪他去云栖,就是陈云后来题词“云栖竹径”的那个地方。他们从入口处一直走到最里边。</p><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幽静,满山修竹,溪水潺潺。王芳走在前面给毛泽东带路。毛泽东走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抬头挺胸,双目远视,不看脚前的路面。不管脚下坑坑洼洼,只管跨着大步往前走。当时路高低不平,长满杂草,路中央还有一堆粪便。</p><p class="ql-block">王芳担心毛泽东只管抬头走路踩着粪便,便提醒他:“主席,当心前面有粪便。”毛泽东闻言,停下脚步朝王芳笑着说:“你大概不是贫下中农?”王芳说:“我是中农。”毛泽东说:“你过去没有干过农活吧?”王芳说:“小时候在地里干过轻便活,重活没有干过。”毛泽东说:“怪不得你害怕大粪。农民看到了就会把它捡起来,拿回去当肥料,给庄稼施肥时还要用手抓大粪。在路上看到大粪有什么好害怕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时刻不忘劳苦大众,借用各种机会教育大家要保住革命本色,不要忘本,不要脱离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毛泽东提出要去爬玉皇山。那时玉皇山下有滑竿,是给上山游客乘坐用的。毛泽东在杭州爬了多次山,从来不肯坐轿。王芳悄悄从驻军那里调来两匹马,打算让主席爬到中途累了骑马上山。主席见此,问两匹马是干什么的。知道用意后,很不高兴,说我爬山还要去部队调马,那像什么话,命令立即把马送回去。</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登山不坐轿,中央的老同志来杭州登山也从不坐轿。记得为此事有关方面专门请示过毛泽东,毛泽东说,老同志爬山,轿子不要坐了,爬不动了,可以休息一下,慢慢爬。坐轿子上山,群众影响不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历来重视群众,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在《保持劳动者本色,密切上下级关系》一文中曾强调:“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庄毛泽东赏雪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留在杭州的巨大精神财富弥足珍贵,留给杭州人民的深切记忆丰厚铭心。杭州人民永远忘不了:毛泽东在杭州西子湖畔激扬文字,在奔驰专列上与基层干部促膝交谈,在普通百姓家中亲切垂询,在乡间田头凝重沉思,在钱塘急流中劈波斩浪,在山峦小道上奋力攀登。</p><p class="ql-block">(整理综合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浙江日报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索道入口处留的毛主席的登北高峰诗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1953年,毛泽东游杭州北高峰,鼓励李敏、毛远新去天竺庙抽签算命</p><p class="ql-block">历史趣读屋</p><p class="ql-block">原创 · 2024-12-01 10:15</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流连的城市,无数人在杭州留下佳句名篇。毛泽东早在1921年就第一次游览了杭州,新中国成立之后,杭州就成为毛泽东外出巡察常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一共到过杭州40多次,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了1100多天。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钟爱杭州这座城市呢?</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毛泽东工作压力大,杭州生活环境放松,非常适合毛泽东休养;另一方面,杭州风景如画,毛泽东喜欢在周边散步赏景。</p><p class="ql-block">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北高峰,毛泽东就曾三次登顶北高峰,并写下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五律·看山》:</p><p class="ql-block">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p><p class="ql-block">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每次登北高峰,都能留在几段有趣的故事,尤其他曾鼓励李敏、毛远新去天竺庙抽签算命。可这件事却被传的神乎其神,甚至传出了毛泽东就是专门去算命的谣言。</p><p class="ql-block">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杭州大小群山中,毛泽东为何最钟爱北高峰呢?</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走遍杭州的山山水水,每三天登一次山</p><p class="ql-block">北高峰是环抱杭州西湖的群山之首,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北高峰极富灵气,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在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中国游历,看上了北高峰的风水,在山上修建灵隐寺。</p><p class="ql-block">此后,灵隐寺成为长盛不衰的江南名刹。自古不少名人都曾登上北高峰,乾隆曾在此作诗《登北高峰绝顶》:</p><p class="ql-block">南北两高峰,北胜南姑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巡檐古作无,曲高和者寡。</p><p class="ql-block">苏轼登上北高峰,也写下:</p><p class="ql-block">言游高峰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入门空无有,</p><p class="ql-block">云海浩茫茫。</p><p class="ql-block">北高峰高300多米,从灵隐寺西侧攀登而上,石蹬数千级,曲折三十六道弯,古时候称这条上山的路为韬光古道。一路上一条山溪迂回宛绕,两边青山重叠,林木繁盛,景色幽静而秀美。</p><p class="ql-block">唐朝天宝年间,在北高峰上建了一座七层石塔,吴越时期重建,宋代因为战乱三毁三建。宋代的时候,还在山上见了望海阁,也吸引过不少文人墨客。可惜后来这些古代的建筑全部被毁坏了,遗址都没能留下。</p><p class="ql-block">1921年,青年毛泽东参加完党的一大,专门游览了杭州,不过并没有爬北高峰。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北高峰是在1953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到达杭州,并主持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杭州,一住就是2个多月,一直到次年3月14日才离开杭州回北京。</p><p class="ql-block">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全靠慢慢摸索。毛泽东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他拿主意的地方很多,每天工作都很紧张、疲劳。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毛泽东就通过爬山来锻炼,放松心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常说:“爬山就是前进,时任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身边摄影记者侯波回忆说:“好在毛泽东也喜爱爬山,西湖周边有的是山,而且都不很高,于是就每天安排爬山。天好,他起得早,就爬大一点的山;起得迟,或者天气不好,就爬小山。这两个月里,他几乎踏遍了西湖四周的名山。”</p><p class="ql-block">侯波还说:“跟着毛泽东爬山,是我和他在一块时最愉快的时刻。他不喜欢人搀扶,拿着一根竹竿当手杖,说这是他的‘第三条腿’。他边走边和我们聊天,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提出很多问题让大家回答,给大家讲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有,引发大家读书学习的兴趣。他谈笑风生,大伙也无拘无束。这种时候,他是我们慈爱的长辈,是我们敬重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徐涛回忆说:“主席爬起山来相当轻松。跟主席一起爬山是我在杭州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之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卫士陈长江说:</p><p class="ql-block">主席爬山时足蹬黑布鞋,手拄一根竹棍,在攀登中喃喃“观水更观水。”。他很疑问,发问:“人家到杭州看西湖,你却说观水更观山?”</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笑着回答:“你很会提问题,这里有学问嘛。唐宋词人辛弃疾写过‘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只看湖水就有片面性了。”</p><p class="ql-block">爬到山顶,毛泽东用竹棍指着湖面和山峰说:“这水这山都很美。”</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登山时特别喜欢给陪同人员介绍杭州的历史,讲了南宋建都临安的故事。陪同人员都很喜欢听毛泽东讲历史,一个个听得很起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则回忆说:“我多次随毛泽东去杭州,有几次住的时间还很长。他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每三天登一次山,南高峰、北高峰、 五云山都是他常去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外出游览中有一个鲜明的性格特征,即:越是无缘前往或险峻难游的地方,越是非要去一游不可。毛泽东钟爱杭州北高峰,就是因为北高峰是杭州群山之首。</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正式三次登上杭州北高峰,每次都有不同感受和经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第一次登上杭州北高峰是在1953年年底,大概在下午3点半左右。毛泽东一行人乘坐汽车路过灵隐寺,直达韬光寺的石阶坡道下面。</p><p class="ql-block">这次陪毛泽东来得人员非常多,毛泽东还带了李敏和毛远新两个孩子。一下车,众人就踏上了竹林密布的林荫道,沿着石阶缓步而上,直接进了韬光寺。</p><p class="ql-block">韬光寺在北高峰的半山腰上,寺庙建筑依山而建,顺着寺内的小路拾级而上,最高处就是吕纯阳洞府。毛泽东对观海亭石柱上的两副对联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幅对联是:湖光塔影连三竺,海日江湖共一楼。</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陪同人员讨论对联的历史渊源和作者心境,队伍中欢声笑语不断。接着他们向下转到何仙姑庙,在庙中转了一圈,循着原路返回,再向上攀登而去。</p><p class="ql-block">对于毛泽东第一次登北高峰,当年陪同毛泽东一起上山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回忆:</p><p class="ql-block">当时社会上有一些小报捕风捉影,说毛泽东在北高峰的寺庙里抽过签,说他有帝王之相。那是胡编乱造,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我陪毛泽东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寺的后面,经过上天竺,再过韬光寺上去的。</p><p class="ql-block">李敏和毛远新那次也跟去了,两人年纪小都是小孩子,对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毛泽东走累了,正在擦汗休息,李敏和毛远新跑过来对他说:“有不少人在寺庙里抽签算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两个孩子笑了笑,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以后,你们就体会不到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这番话让随行的人员都很受教,他话中的深意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抽签算命这种活动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失,他鼓励孩子们去试一试,是让孩子们作为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接触一下这种东西。</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第二次登顶北高峰,是在1954年2月15日,路上也发生了有趣的事。那天,汽车直抵灵隐寺东边围墙根的登山石级古道。古道顺着山势而建,大家一起爬上,到山腰一处地势稍平的路段,王芳劝毛泽东休息休息再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点头同意,不拘小节的在一块干净石板上席地而坐。王芳问警卫处处长伍一:“你先到山上去看看茶水准备好了没有?”</p><p class="ql-block">伍一担心惊动毛泽东,想绕道避开他,路过傍边树林边的时候,毛泽东还是敏锐的发现了,叫住人问:“这是谁呀?没见过嘛?”</p><p class="ql-block">王芳赶紧过来解释:“这是刚调来的警卫处处长,叫伍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听完笑呵呵的转向伍一说:“噢,你这名字好哇,又好记又伟大,全世界人民每年都要为你开庆祝大会。很好,以后我就叫你‘劳动节’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幽默的话,让刚刚还有些紧张的伍一放松下来,他立即开口说:“报告主席,我这‘伍’是‘五’字前加个‘人’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仰面一笑,说:“哦,那你和伍修权是本家,都是革命队伍里的一员嘛。”</p><p class="ql-block">被发现后,伍一没法上山打前站了。稍作休息,众人跟着毛泽东继续爬山,一会儿就到达山顶东南的突出部位。众人在山顶眺望杭州城河西湖的风景,远处还能看到钱塘江蜿蜒向东。</p><p class="ql-block">突然,毛泽东指着北高峰左下侧的山岭问:“这山岭叫什么名字?下山可通哪里?”</p><p class="ql-block">王芳回答:“那叫桃花岭,下去可通向玉泉景点。”</p><p class="ql-block">于是,毛泽东便决定沿着桃花岭从玉泉下山。那时山上的路窄,被雨水冲得坑洼不平,荒草丛生。走到一个山势下凹处,见面前有横竖两条山路呈十字交叉,路边草丛中立着一块半人高的指路石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走过去查看,石碑上指路往南坡下山的小道就是玉泉。于是,大家在这个转折处坐下休息。趁着休息,有人提议:“主席上北高峰还没留下纪念呢!”</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立即会意,带着笑转过脸来,悠闲自然地坐着,侯波举起相机,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中,毛泽东身后是北高峰的山脊、西湖、钱塘江,这张照片的确既有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毛泽东的绝对安全,毛泽东上山前,有关部门将山上的农户以开会的名义全部集中起来。路过几家农舍,毛泽东看不到群众,有点不高兴,站在树下闷声不响。</p><p class="ql-block">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胆子很大,不怕人,迎着大家走过来。毛泽东见到大公鸡晃晃悠悠的走路,心情好了,笑着对王芳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虽然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的,但是王芳明白,毛泽东是用这种风趣的方式,委婉地批评,表达了对警卫工作脱离群众的不满。</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第三次上北高峰,是1955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一路上鸟语花香,风景极好,毛泽东心情也很好,一路上和工作人员谈笑风生。</p><p class="ql-block">这次王芳依旧跟着毛泽东,依旧是走到一半先在古寺休息,然后漫步到山顶。来到山顶东北角,毛泽东剧目眺望,见远处的平原一碧连天,视野开阔,心情也开朗起来,眉宇间都是舒适和放松。</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转过身,指着对面那座山峰说:“想必这就是美人峰喽!”</p><p class="ql-block">王芳回答:“是呀!她是北高峰的姐妹峰。”接着王芳简单介绍了乾隆所书“双峰插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听得连连点头,说:“我也读过介绍,倒是很有诗意哩!”</p><p class="ql-block">然后,毛泽东一行从南坡沿韬光古道下山,返回住处。在下山途中,毛泽东幽默地对王芳说:“中国有个怪人,年老了还跑到杭州爬北高峰,爬了三趟还觉得没有爬够!”</p><p class="ql-block">大家一听,都会心地笑了。正是这次之后,毛泽东写下了那首《五律·看山》。</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伟人已经逝去,但他留下的足迹不会消磨。如今,在杭州北高峰上,建有一座毛泽东诗碑亭,亭子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纯白色大理石,上面刻着毛泽东为北高峰作的诗句,表达了杭州人民对毛泽东的怀念和爱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