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文字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素简”,配图为本人拍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p> <p class="ql-block"> 武隆是重庆市的一个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规模不大,却名声在外——壮丽的喀斯特地貌绵延不绝,秀美的仙女山环抱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回望不远处的天生三桥和龙水峡地缝,思绪仿佛波澜不惊的芙蓉江水和深邃的芙蓉洞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天生三桥。</p> <p class="ql-block"> 天生三桥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三座天生石桥横跨羊水河峡谷,将两岸山体连在一起,连同桥间深度和口径大于300米的天龙天坑、神鹰天坑(即世界第二大天坑群),三桥夹两坑,共同泼墨一幅充满力与美的画卷,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露无疑。</p> <p class="ql-block"> 天生三桥景区在武隆区东南20公里处,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武隆火车站坐大巴车到仙女镇游客服务中心,再凭景区购票凭证乘坐摆渡车,即可抵达。</p> <p class="ql-block"> 景区有两个入口。</p> <p class="ql-block"> 其中,2号入口前有一尊高大威武的“大黄蜂”变形金刚造型。听说,天生三桥是电影《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人们纷纷与“大黄蜂”合影,仿佛溯流而上的鱼翘首以望当时的盛况,又像孜孜不倦的掘金者争相触动宝库的机关。</p> <p class="ql-block"> 宝库的门开启了。</p><p class="ql-block"> 高达80米的电梯从地面直达天龙桥底的斜坡。我们似一粒粒细沙粘在时光胶囊内壁,看亿万年前的岩石一点点软化,在风雨和烈日的雕琢下变得千姿百态,却始终如一地深沉,刚正。</p> <p class="ql-block"> 从电梯落点到天龙桥需要步行10分钟。</p><p class="ql-block"> 站在幽深的谷底,仰望高高的岩顶和岩隙间的苍穹,看郁郁葱葱的树或一枝独秀的花在岩洞脚下、腰间乃至鬓角轻轻摇摆,听飒飒的风声、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喧嚣的人声此起彼伏,忽觉眼前的一切都壮美、雄奇、深远得不真实。</p> <p class="ql-block"> 隔三差五,就有老人和孩子坐着滑竿经过我身边。轿夫们抬着滑竿稳稳地迈步,像一个个字一个个标点符号嵌进明明暗暗的山体。我小心翼翼地跟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与流水般的游人擦肩而过,也像字和标点符号掠过粗糙的石壁,拐过蜿蜒的步道,续写一段段曲折的故事。他们、它们和我的影子都忽长忽短,忽近忽远。</p> <p class="ql-block"> 望见天龙桥了。</p><p class="ql-block"> 天龙桥是天生三桥之首。据说,其高度235米,厚度150米,平均拱桥高度96米,桥面宽度147米。远看,仿佛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近观则像一个神秘莫测的山洞,在森森的绿意映衬下,平静,安详,清冷,凌厉。</p> <p class="ql-block"> 天龙天坑位于天龙桥底,宛如一个篮子编织得细细的,密密的,纹理如云,如烟,如雾,附着在四面坚挺的悬崖峭壁上。</p> <p class="ql-block"> 坑底是著名的天福官驿。</p> <p class="ql-block"> 天福官驿又名天福驿站。据说,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之间,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传递信息的重要驿馆,后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天福官驿是20年前在原址重建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曾在此拍摄。</p><p class="ql-block"> 一步步走近天福官驿——那青瓦灰墙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看一重重屋顶仿佛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唐赋,以院门前的灯笼为开篇徐徐展开,丛丛簇簇的诗情顿似谷底大道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 院子当中有精美的花树造型,有人身着绮丽的唐装肃立其间,或缓缓游走,仿佛硕大的花儿一季一季不倦地开。倒显得周围的房间像极了安静的叶子,那一扇扇雕镂精细的门窗似田田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声,在房子四周的飞檐翘角、中间的琉璃瓦当上盘旋,在房间里美轮美奂的雕梁、木墙上环绕,像天福官驿头顶和身畔的悬崖峭壁一样辽阔,幽远,纯净。或许,无论有没有人,它们都会写一首诗,放空所有的目光,填满所有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地告别天福官驿,沿着宽约5米的谷底大道徐行,遥想古人乘车马往来于驿站之间——清风徐来,春山滴翠,人亦沉醉复抖擞——心尖儿忽而微微颤了两颤。</p> <p class="ql-block"> 前面不远处是青龙桥。</p><p class="ql-block"> 青龙桥又名中龙桥,是天生三桥中最高的一座。有数据表明,其桥面高度为281米,是世界喀斯特天生桥中最高的。另外,其平均拱孔高度103米,桥面厚度168米,拱孔跨度平均31米,桥面宽度124米——不但高大,而且绵长,仿佛一篇荡气回肠的文章大开大合,引人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青龙桥的桥洞像一把偃月刀。刀尖锋利,刀背厚重,边缘则是一口口酒,醉倒了无数日出日落月望月朔,以及潮水般涌来复退去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我看看前面,人们似一粒粒蒲公英种子,倏而落到栏杆旁,倏而飘到石壁上,倏而粘在步道阶梯上,倏而如七八个连环,在意想不到的拐角处现身。</p> <p class="ql-block"> 路越来越陡。</p><p class="ql-block"> 我停下来歇脚,一眼望见对面的石壁宛似苍黑的古苔,一线线水流在上面若隐若现,仿佛温柔的手指,为坚守了亿万年的石壁和皮影般稍纵即逝的人迹洗去疲惫。</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那面苍黑的石壁下。竟有一滴水自壁顶溅到了我的头上,像是一句云里雾里的话御风而来,瞬间清空了我头脑中丝丝缕缕的杂念。只是来不及看清那句话,它就像鸟儿一样飞远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追寻它的踪迹,我一口气走了很远。</p> <p class="ql-block"> 激越的水声从不远处传来。是瀑布,白练一般从天而降。我无法形容那一刻的感受,只是贪婪地捕捉飞珠溅玉间星星点点的虹彩,以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青龙桥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沉醉良久,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神鹰天坑出现在眼前。指引牌显示——“青龙桥和四周的石崖构成了一个‘口’字型天坑。该天坑高空悬崖边一山岩酷似一展翅欲飞的老鹰俯视坑底,故名‘神鹰天坑’。”其最大口部直径300米,口部面积5万多平方米,最大深底285米,总容积973万立方米,属塌陷型天坑。</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崖边山岩真的像一只雄鹰。神鹰天坑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黑龙桥到了。</p><p class="ql-block"> 它是三桥之末,高223米,拱孔116米,跨度16-49米,桥面宽度193米。与前两座桥相比,低调而隐晦。</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天龙桥是或跃在渊,青龙桥是飞龙在天,那么,黑龙桥便是潜龙勿用,幽深的桥洞是它庞大的身躯,洞里的珍藏是它深埋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走进桥洞,仿佛瞬间进入了盲盒,过了好一会儿才适应了里面的光线。</p><p class="ql-block"> 四眼泉水像黑龙身上闪闪发光的鳞片,先后映入我的眼帘。</p><p class="ql-block"> 第一眼叫珍珠泉,从桥洞顶部涌出,飞珠溅玉,晶莹剔透,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p><p class="ql-block"> 第二眼叫雾泉,源自洞顶一小孔,在风中如烟似雾,飘逸至极。</p><p class="ql-block"> 第三眼叫一线泉,从桥洞中部缓缓溢出,水流如一线天,若有若无,若即若离。</p> <p class="ql-block"> 第四眼叫三迭泉,是从桥壁间流出的,恰似真的阳关三叠,一波三折,异常动人。</p><p class="ql-block"> 站在三迭泉旁,听叮叮咚咚的水声,回望另三道泉,初见天龙桥的振奋、再遇青龙桥的激动,都在黑龙桥细雨般的呼吸声中渐渐趋于平静。</p><p class="ql-block"> 我和许多人一样,不急着出去,而是返回黑龙桥的洞口,从珍珠泉开始,细细观赏,默默聆听,悠悠畅想。</p> <p class="ql-block"> 据说,天生三桥是中国古代巴人居住和生活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巴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046年,巴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役。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将巴地分封为子国,简称巴国,都城设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市)。”</p><p class="ql-block"> 所以,包括天生三桥在内,都曾留下英勇善战的巴人的踪迹,而巴文化也以重庆为代表,“向西深入川东和川中地区,向南影响贵州北部,向东影响湖北恩施”,成为“长江上游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极为重要的区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正如石灰岩经过雨水、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和重力作用,逐渐形成今日的天生石桥群,隐藏在这山的每一道褶皱、水的每一道波纹、花草树木的每一道香气后的与巴文化有关的一切,都经历了慢慢生成、慢慢沉淀、慢慢老去的过程。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是平添了年轮,缩短了触角,却没有消失,没有被遗忘,甚至,随着那么多双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脚来来去去,巴文化的传承像天生三桥一样,被人们打包装进记忆,安放在心底;像振翅翱翔的神鹰一样,在无垠的天空下、广袤的大地上,书写如风的传奇。 </p><p class="ql-block"> 因为,对一切美好和隽永的事物,人们的眼睛和心都不会缺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