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浊漳河谷8处国保古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从龙门寺出来大约30公里,就是浊漳河谷的另外一处五代古建“大云院”。由于在龙门寺逗留的时间太长,来到大云院已经是下午3点半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的游客不多,买了门票和讲解票,跟着文保员进入寺院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这里主要就是看这座珍贵的五代建筑和国内仅此一处的五代壁画。</span>一进到大云院内,立刻院内被弥陀殿的古朴大气所吸引,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顶平缓,观之正如《诗经·小雅·斯干》中所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革:翅膀,引申为动。翚:huī,锦鸡)。</p><p class="ql-block"> 文保员挺敬业也很专业,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山西话讲着古建的细节,飞檐斗拱、双杪五铺作、耍头、下昂……听着他的讲解,近距离感受着眼前的千年古建,由衷的感受,能看到这座五代建筑真是太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文保员讲解完外面的结构,又进殿里讲了驼峰和梁架,然后又把东壁上的壁画大概的讲解了,幸亏有他的讲解和冷光手电,否则来这里就是看不清也看不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须弥殿内壁画主题是佛教人物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辩经,壁画虽然有破损,但是大体上的风貌仍在,颜色也还保留的挺好。特别喜欢这里的菩萨相貌,面相圆润体态丰腴,唐风韵味很浓,毕竟五代距离大唐年代不是太远。</p><p class="ql-block"> 听完讲解了,院内四处走走, 感受着这千年古建韵味。对那些专业的古建细节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通过这些斗拱榫卯的细节,大概可判断出建筑的年代。作为一个轻度古建爱好者,我逛古建注重的是单纯的视觉体验,现场能直观地欣赏千年五代大殿的出檐深远和屋顶平缓,感受着它古朴稳重大气的气息,内心很安静,天人合一感觉也愈发强烈。看着历经沧桑仍然耸立着大殿,也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事越千年,大殿和佛像壁画最初的华美庄严已经远去,</span>千年后的人们只是被它的古朴梁架斗拱和斑驳的壁画所吸引,或多或少地都有点忽略了而建造它的初衷,其实它是为人而建,为人心而建,一颗澹泊宁静的心……</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了龙门寺、大云院等寺庙加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浊漳河谷也就有了几分灵气,引导着</span>我们找回最初的安静平和的心。</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亦称大云寺,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p><p class="ql-block"> 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云院分前后两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云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弥陀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弥陀殿,单檐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弥陀殿是中国现存的九座(也有说五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殿出檐深远,正面看如两翼齐伸,给人以雄壮稳定的感觉。殿体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除了梁架,大佛殿里的许多构件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着五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符号。</p> <p class="ql-block"> 大云院弥陀殿在建筑上新增加了一个构件,这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p><p class="ql-block"> 普拍枋和阑额是架在柱头之间的这两个构件,在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中,就出现了阑额,但还没有使用普拍枋。陕西的唐代玄奘塔首次出现了仿木结构的普拍枋构件,但在山西现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还没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阑额。同为五代建筑的镇国寺万佛殿也没有使用,直到辽代这种构件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这道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最早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放个网络图,解释一下普拍坊,后面又找了几张图和介绍性文字,复习下文保员讲解的斗拱知识,免得以后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组合形式------斗拱。斗拱不仅仅起支撑屋檐的作用,更是古建筑发展演变的年历。</p><p class="ql-block"> 北宋,官方颁布了建筑设计专用书籍《营造法式》后,建筑用材得以规范。《营造法式》将建筑所有用材归为八等,并规定了每等材的建筑规模。大云院大佛殿的拱枋用材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规格。因而,大佛殿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斗:是斗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其功能类似人体的关节,连接着其他斗栱构件,斗通常可以分为“栌斗”“交互斗”“升子”三类。</p><p class="ql-block"> 栱:是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之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拱和昂(网络图片普及下古建知识)</p><p class="ql-block"> 斗栱的出跳是由栱,斗,昂,枋等多个构件通过榫卯组合而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共同发挥悬挑和支撑作用。</p><p class="ql-block"> 翘(华栱:斗栱当中纵向伸出的栱称为叫华栱,也叫“杪”)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跳数越多,说明建筑等级越尊贵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代斗拱简介介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放个网络图片,解释一下铺作出跳)</p><p class="ql-block"> 斗拱出跳主要是指纵方向构件的悬挑,伸出一个华拱就是一跳,也称为单杪,两个华拱就是两跳也叫双杪,如华或昂逐层向外伸出,纵向从栌斗口内出第一跳华拱为四铺作,之上又出一条华拱为五铺作,然后又出一跳下昂为六铺作之上,最后出一跳下昂,就是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斗拱。</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的斗拱硕大,占到了柱子高度的一半,柱头及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双杪就是出两跳即两个华拱,斗拱每升高一层叫宋代叫“一铺”,出两跳叫“五铺作”,宋代铺作算法为出跳数加三。</p><p class="ql-block"> 华拱之上不设横拱,只是纵向前伸,称为“偷心造”,这也是宋代以前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偷心造+异形拱(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在《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当中偷心造的概念,若逐跳上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谓之偷心。即偷心造就是纵向连续出跳(华栱或者昂)出华栱,而横向没有出横的瓜子栱。</p><p class="ql-block"> 有的偷心造上虽然横向出了异形栱,但从结构上,它还是属于偷心造的结构,只不过为了打破偷心造结构的单调性,后面做出这个异形栱,虽然出了横向的小栱,但它只是为了装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计心造(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计心造就是华栱或者昂上面安装了一个横栱,它必须是出一个(横)栱或者罗汉枋。</p><p class="ql-block"> 所谓计心与偷心,简单区别方法就是一直垂直往上走就是偷心造,十字交叠往上走就是计心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檐深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破子棂窗</p><p class="ql-block"> 直棂窗即是“法式”所讲的破子棂窗,它的窗棂都是上下垂直安设,棂子都是三角形,外部为尖角,里面做平面。其特点就在“破”字上,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术料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横断面为方形的板条破分成两根横断面所形成的棂条。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有“墙倒屋不塌”。建筑的木结构体系,一般是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起横向的梁枋,再在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的屋顶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柱子之间的墙壁只起到隔断作用,而不承重房屋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用了减柱法,仅有的两个立柱被巧妙地布置在佛像背后的墙体两侧边,整个殿内空间显的非常空旷。</p> <p class="ql-block"> 梁柱结构是屋架的重要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支撑重荷的立柱,二是联系这些立柱关系的梁和枋,三是横梁之上的梁架、檩、椽等附属木构造。</p><p class="ql-block"> 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它们共同支撑着建筑的重量,每一种构件都有特定的装饰手法与之相适应。</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梁架上的这个兼具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构件叫驼峰,大殿内驼峰的规格和形状多达八种,这在其他木构古建中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早在五代,驼峰的使用就已经得到了普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面中央的壁画仅残存背光图案,两侧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手持插有柳枝的净瓶,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均头戴花冠,身披璎珞,裙带缠绕,雍容华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东壁壁画(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 壁画以维摩诘经变为主要表现题材,取《维摩诘经》十四品内容中的九品予以表现。图中紫殿红楼,流云环绕,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细节变化丰富,刻画传神,菩萨、天王、天女、神将、诸天、罗汉、弟子、侍从等人物体态丰腴,面相圆润,楚楚动人,疏密有致,裙摆微微上扬,满墙风动,令人久久驻足不愿离去。(本人古建和佛学知识欠缺,文中关于古建、壁画的大段文字都是从网上搬运过来,为的是以后自己看的方便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注:壁画的第一品佛国品、第二品方便品、第三品弟子品、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六品不思议品、第七品观众生品、第十品香积佛品、第十一品菩萨行品、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光线有些暗,文保员用上了冷光手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第一品佛国品(上)、第十一品菩萨行品(下)</span></p><p class="ql-block"> 上方为第一品佛国品,绘有山川河流,云雾缭绕。</p><p class="ql-block"> 下方为第十一品菩萨行品,绘有“香积菩萨礼佛图”:香积菩萨双手合十,头戴宝冠,下垂宝缯,项后留辫,身着天衣,胸佩璎珞,服饰华美,雍容典雅,饰有火焰纹头光;胁侍菩萨双手合十,供养菩萨手托花盘,或持莲花,上方为诸天、弟子,手执法器,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品佛国品(画面上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菩萨们脸盘圆润,唐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沥粉贴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积菩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品:弟子品,飞天</p><p class="ql-block"> 第三品:弟子品。佛陀派遣声闻乘(小乘)弟子舍利佛、大迦叶等十大弟子,乃至五百弟子前去探视维摩诘,他们都推辞以不能胜任。因为在他们宴坐习禅、托钵乞食、为人说法时,被维摩诘问难挫败。(这表明维摩诘的辩才殊胜,也有贬斥小乘,褒扬大乘的思想)。此品变相常见为“比丘托钵”、“须菩提乞食”,在本壁画中表现的是一飞天托钵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品。</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毗耶离城富有的居士,通晓大乘佛法,深明佛教哲理,富有雄辩之才,文殊师利问疾品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荌摩罗园中说法时,维摩诘以病为由与释迦牟尼派来的探病的文殊师利论证教法义理和学佛途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听闻维摩诘有病卧床,佛陀遣作为大乘菩萨智慧代表的文殊师利前去探视维摩诘,于是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皆欣然从往。</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空其室内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不解,维摩告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此品为维摩诘经变图中最早出现的内容,也是维摩诘经变中最为常见的图像。</p><p class="ql-block"> 在本壁画中将此品内容表现在整铺壁画的中央位置,维摩绘于北,坐于孟顶帷帐坐榻之上,身体前倾,作凝神聚听状,右手搭于曲起右膝之上,左肘倚靠着隐几,左手持塵尾,与其遥相对坐的文殊师利结踟趺坐于方形须弥山座上,左手持一佛教法器如意状物,右手作说法印,顶有宝盖,宝盖上有飞天,头戴宝冠,束高髻。</p> <p class="ql-block"> 与维摩诘遥相对坐的文殊师利(头部光环最大的),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山座上,左手持一佛教法器如意状物,右手作说法印;顶有宝盖,宝盖上有飞天,头戴宝冠,束高髻,下垂宝缯;胸前挂璎珞,身着天衣,帔巾绕身,项有头光,头光饰火焰纹;背后有身光,周围绘菩萨、诸天、声闻、弟子二十余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花天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花的天女</p><p class="ql-block"> 天女还保留着唐代的妆容和服饰,神态也像从盛唐走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六品:不思议品</p><p class="ql-block"> 舍利佛久立想坐一下,但室内无座位,维摩诘开导他,“夫求法者,不负躯命,何况床座”、“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随即向东方距此三十六恒河沙世界的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三万二千个狮子宝座,即肇序中所说的“借座灯王”。</p><p class="ql-block"> 此品内容绘于整铺壁画的北端最上,一排排的台座,飘带与祥云共同将一片宝座环绕,这是维摩诘为舍利佛从须弥灯王处借来的狮子宝座,因维摩诘、文殊师利辩论极其精彩,就连宝座上的五只小狮子也纷纷跃下听经,憨态可掬,活泼可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七品:观众生品</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与文殊辨析,如何观待众生、如何解脱众生时,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在菩萨身上,随即落下,散到舍利佛等声闻身上,即使用神力也扯不下来(据文保员的介绍,那些专心听辨经的菩萨,则是花瓣落不到身体上,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品见阿閦佛(不动如来佛)品。</p><p class="ql-block"> 释迦向舍利佛介绍说,维摩诘原是阿閦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维摩诘说自己从清净的妙喜世界来生此不净的娑婆国土,是“为化众生故,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耳”。会众欲见阿閦如来,维摩诘不起于座,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把阿閦佛及其菩萨声闻之众,皆接到此。</p><p class="ql-block"> 本品内容经常表现的是“手接大千”“须弥山化菩萨众”。此内容因有很清晰的榜题“须弥山化菩萨众”,很易识读——在壁画南面上方,众菩萨乘祥云而降。</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角度,更能感受到这座五代大殿的出檐深远坡度平缓。斗拱几乎和红墙一样高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七宝塔</p><p class="ql-block"> 寺外坡上有一座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的七宝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高六米,</span>青石材质,造型优美。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式样,平面呈八角形,底部雕有覆盆式仰覆莲瓣,底层的须弥座束腰处雕有飞马、狮子、麒麟等图案,转角处雕刻有托座力士,层须弥座束腰处开壶门,壶门内雕有乐伎和舞伎,胡人形象,体态轻盈,身姿优美。</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云院,赶往下一个以五代建筑出名的国保单位天台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