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日期798艺术街区UCCA尤伦斯艺术中心观比利时当代全球最杰出画家之一的吕克·图伊曼斯《过去》画展

晓婕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是其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回顾展之一。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与吕克·图伊曼斯共同策划,展出涵盖艺术家职业生涯各阶段,自1975年至2023年创作的近90件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此前鲜少展出的创作。通过对其冷静且克制的绘画风格的展现,聚焦艺术家对图像如何塑造历史和影响记忆的持续探素。</p> <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代全球最杰出画家之一的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p> <p class="ql-block">他的绘画图像模糊不清,不直接交待场景和内容,通过各种暗喻给人暧昧不定的,对于细节和支离破碎的事物的联想。也许就如他说的:“好的画作应该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手》 1975 布面油彩 100X80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手》是此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画作,尽管还是一幅学生时期的作品, 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图伊曼斯之后创作的主要脉络。</p> <p class="ql-block">回忆当时的创作时说道: “我当时 的想法就是要遮蔽这张图像,吞噬五官的清晰度。”因此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画面和原本图像之间的距离感:人物的五官几乎被彻底抹去,只剩下模糊的面庞;简略勾勒的深色服装让人完全分辨不出画中人的社会阶级或职业信息;人物的双手确实如题目所指是画面中最为明 显的部分,但是描画得也相当粗糙。</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可以视作艺术家对于肖像画的挑衅。尽管从画面构图、画幅尺寸到人物姿势等都让人联想到标准的肖像画,但是最关键的元素却被隐去。人物被刻意消隐,仿佛带着一张失去个性和表情的面具,其身份也消解在画面的视觉符号之中</p> <p class="ql-block">伊曼斯以给人以褪色感、近乎摄影的独特绘画风格吸引了世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伊曼斯则更加注重适度的尺寸与笔触</p> <p class="ql-block">《侍者》 2023 布面油彩 157.2 x 93.2 cm</p><p class="ql-block">弗尔林登博物馆收藏,荷兰瓦瑟纳尔</p> <p class="ql-block">《侍者》是图伊曼斯根据1930年代未拍摄于德国德累斯顿的一个影像翻作而成。根据标籁所指,画面中的男子应为酒店的接待人员,但是他的穿看与姿态却同时让人联想到军队的制服,令人猜想这幅作品是否与艺术家此前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对于暴力、创伤与法西斯独裁等议题的探索有关。尽管画中的人物其实脱离于任何的历史或具体背景,艺术家对于人物服饰的关注,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对于工作制服消除 个体身份,传达阶级、政治、宗教以及国家属性的兴趣。《侍者》中身份不明的男子正转向黑暗,他所面对的是伤痕累累的过去,还是飘忽不定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伊曼斯的艺术实践探讨了当代生活的复杂状态,并审视了绘画自身在反映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朝阳》 2003 布面油彩 156 x 180 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由卓纳画廊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艺术家2003年根据刊登在《金融时报》上的照片创作。</p> <p class="ql-block">深色圆形框景中,屹立着上海地标性的建筑东方明珠,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楼大厦环绕四周。作品名为“朝阳”,不仅指明这张最初刊载于《金融时报》的照片拍摄于黎明时分,更暗喻着中国的飞速崛起。彼时的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为迎接2008年夏季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海城市的更新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照片的拍摄地位于上海的外白渡桥,外白渡桥亦是上海迈入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的象征。位于画面边缘的圆形框架可能正是桥梁 本身的结构,它如同望远镜一般, 引导观者聚焦并见证在那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在讲解</p> <p class="ql-block">《伊莎贝尔》,布面油画,144.9×124cm,2015年 </p> <p class="ql-block">《鹅》 1987 布面油彩 80X120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凶手》 1990 布面油彩 32.2 X 28.5 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哭泣》</p> <p class="ql-block">《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佣人》</p> <p class="ql-block">《凶手》以及同展厅里的另外三幅作品(《游泳池》《佣人》《哭泣》),均出自图伊曼斯1990年的展览“悬疑”。</p> <p class="ql-block">这个系列的作品也与艺术家对于电影以及视觉叙事构建的兴趣有关。这些场景令人联想到上个世纪中叶好莱坞电影里中产阶级的富足生活,然而又充满了不自然的错位感。作品的题目进一步提示观者,眼前的平静祥和不过是错觉,潜在的威胁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遗产VI》 1996 布面油彩 53 X 43.5 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由卓纳画廊提供</p> <p class="ql-block">《后视镜》</p> <p class="ql-block">《诊断视图VIII》 1992 布面油彩 58.8 X 39.1cm</p> <p class="ql-block">《诊断视图VI》 1992 布面油彩 74.5 X 47.5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比利时</p> <p class="ql-block">1992年完成的“诊断视图” 系列是他重要性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对潜伏在我们周围一或者说在 图像之中一隐形暴 力的浓厚兴趣。当这些图像被仔细审视,或许能揭示出更广义上的文化病症。与此同时,图伊曼斯在这里也巧妙地“诊断”了他的观众:通过将每位主体描绘成索引一般的无名感染者,艺术家将观众牵涉进一种冷漠与去人性化的漠视之中。</p> <p class="ql-block">《鼻子》 2002 布面油彩 30x24om</p><p class="ql-block">Jill与Denis A Roach 收藏,比弗利山庄</p> <p class="ql-block">《鼻 子》(2002) 以一一个男人的形象为基础,艺术家对原图像人物的微笑表情稍作调整,最终呈现出一种难以定义的神情,既饱含悲伤又显得庄重。用艺术家的话说,这个人物看起来“近乎基督”,因为他在风格上借鉴了宗教绘画,突出展现了圣者的人性与 苦难。这件作品创作于美国受“911” 恐怖袭击事件后不久,艺术家指出该男子的相貌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中东人。鉴于那场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对特定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的强烈不安全感,画中人物模糊不清的身份似乎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与圣保罗》 1998 布面油彩 118x86cm</p><p class="ql-block">Serralves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波尔图, 葡萄牙,2000 年入藏</p> <p class="ql-block">吕克·图伊曼斯《美国国务卿》,布面油画,45.7x61.9cm,200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眼睛》 2001 布面油彩 三联画:64x70cm、58x64cm、69X76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由卓纳画廊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三联画《眼睛》中,图伊曼斯以近距离特写的方式描绘了鸽子的眼睛。</p><p class="ql-block">图伊曼斯在这里选择灰鸽作为描绘对象,但是这些极度放大的眼部特写,其实已经完全无法让人联想到街头巷尾的鸽子,只剩下专注而又警惕不安的目光占据着整个画面,仿佛监控之眼一般,审视着每一-位观者的注目。</p> <p class="ql-block">《Turtle》,布面油画,2007年 ,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p> <p class="ql-block">《骑乘》</p> <p class="ql-block">《片刻》 2009 布面油彩 103.5 x 70 cm</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片刻》描绘了一位正在用闪光灯拍照的女孩。这位女孩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当时她和其他来自北京的一行人去到图伊曼斯在安特卫普的工作室拜访。这幅作品记录下了女孩在餐厅举起相机的时候,艺 术家也正好在拍摄她。“从一 开始,我的作品就与记忆和权力有关”,这幅《片刻》可视为这一创作线索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吕克·图伊曼斯《怒》,布面油画,111.9×137.2cm, 201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