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惠长林 沈欣</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惠长林 沈欣</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近日收到惠长林、沈欣夫妇赠送的他们的新作《伊逊奔流》,很高兴能看到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此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象中国丛书”10册中的一本,能入选此丛书应该祝贺!</p><p class="ql-block">《伊逊奔流——一个中国家庭的世纪故事》,讲述的是作者惠长林爷爷、父亲和叔叔、他自己三代人一百年的故事,这30万字的纪实文学自然是长篇大作了。</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读者对此书有先期的了解,作者将30万字的内容用不到一千字的文章作介绍,并有书中富有历史感的十几幅图片提供读者阅读,各位读者有空看看。谢谢!</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惠长林,河北省围场县人,大学毕业后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1969年到华蓥山当工人,后调入共青团四川省委;改革开放初调入四川省委宣传部工作,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沈欣,四川省成都市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四川广播电视台资深导演,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与教学,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几十个奖项,其代表作:百集文献纪录片《巴蜀百年》《阿妈仓》《鸟的王国》《远征南极》《选择》等。</p> <p class="ql-block">《伊逊奔流——一个中国家庭的世纪故事》简介(作者提供)</p><p class="ql-block">该书近期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30万字、188幅老照片。全书真实记录了中国近代大变局中一个北方偏远闭塞小镇的沧桑巨变,一个置身时代漩涡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有志青年百炼成钢的九曲人生。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家庭的百年史,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且仅是这瞬间浩瀚大海里的一颗水珠。 作者历时十年,倾注了大量精力,可以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饱蘸深情,十年磨一剑,终于使这部长篇著作圆满完成。在这十年中,两位作者的创作是从挖掘、整合记忆开始的,接着又查找档案,采访人物,实地体验,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再谋篇布局,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八易其稿,终于使这本书得以完成。作者常常把自己置身于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当他们把那些闪光的历史碎片拼接在一起时,无不兴叹于国家和家庭命运的千回百折。他们走访了河北农村,也走访了河北、贵州、辽宁多地档案馆,做了大量的人物访谈,采用写实的手法,给人以历史感、亲切感、真实感,希望用真实的力量打动每一位读者。 该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一个普通人家在中国历史大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及投身中国革命的故事。而这个家庭虽然普通,但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它几乎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巨变的节拍上,它实际上记录的却是中国的时代变迁。无论是关里人闯关东,还是满清王朝的覆灭,亦或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潮起潮落,无不隐约显露出这个家庭的身影,可以说它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作者的爷爷光绪末年闯关东,偶然到了热河围场,在伊逊河边垦植种地,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全书以作者的叔父、共产党人惠世如的革命经历为主线,再现了热河早期革命活动及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这个家庭,接受革命洗礼,随之俱进的历史画卷。 这里精选十几幅饱含历史内涵、展现时代精神的老照片,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围场乡民。作者的爷爷正是在那个年代流落到围场,成为那里乡民的。此照为英国植物探险家威廉·珀道姆1909年6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的叔父惠世如受新思想的熏陶,在热河师范读书时,写了不少思想启蒙的作文。《民选县长论》是其中之一篇(此为原稿之首页)。</p> <p class="ql-block">1929年,任围场县教育局视学时的惠世如。</p> <p class="ql-block">在北平民国大学教育系读书,同时担任中共党的地下交通员时的惠世如。此照摄于1932年春的北平。</p> <p class="ql-block">1937年冬,惠世如坐牢四年,被党营救出狱后,去天津从事工人运动。照片中为惠世如、左为他的妻子孙桂秋、右为他的表弟董建华,后二人也是工人运动积极分子。此照1937年摄于天津。</p> <p class="ql-block">抗战最艰苦时期的惠世如,年仅三十五岁,但显得又老又瘦。</p> <p class="ql-block">抗战最后一年(1945),在太行山的惠世如。</p> <p class="ql-block">1945年,作者的父亲惠亦清作为省人民代表出席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惠家除已参军的叔、婶、大哥、大姐外,留在围场家的妈与我们四姐弟(坐着的是妈,站立的右一是二姐瑞林,右二是四姐春林,右三是三姐秀林,右四是我长林,皆为老弱和未成年人)。</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叔惠世如(左)与大哥惠均(右)邂逅重逢于湖南长沙。</p> <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17日,正好是正月初一,叔带领二野五兵团长沙办事处的同志和二野驻武汉办事处的同志,在刚解放不久的黄鹤楼黄兴铜像前的合影(左五是叔惠世如)。</p> <p class="ql-block">1950年,叔惠世如与婶孙桂秋第一次相聚在大城市——湖南省省会长沙市。</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上旬,落脚贵州后,叔一家三口合影(右是叔惠世如,左是婶孙桂秋,中是大姐惠沛林)。</p> <p class="ql-block">土地改革后重新确立土地所有权。这是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给我家的土地所有权执照。</p> <p class="ql-block">全书的内容写到1950年止。这里只是一个简介,想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伊逊奔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