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20、“苏轼双标之我见”读郭国谦《自在与通透——宋人笔记选读》随想(二十)

浩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陈少禹 朗读|浩海</p> <p class="ql-block">据《东坡志林》“诵经帖”篇记载:有一天,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旁边有个人说:“现在你口有秽气,不可以诵经。”苏轼赶紧用水漱口,那人又说,“一碗水如何漱得干净?”苏轼回敬道:“是高僧就可以漱得干净。”</p><p class="ql-block">《选读》作者评论道:这则笔记,苏轼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究其实质,我以为苏轼想表达的是虚和实的关系,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什么时间诵经,诵经前是否需要斋戒,是否诵出声等,都是虚的东西,属于形式的范畴。而是否一心向佛、修善慈心,则是实的东西,是修炼佛法的根本内容。只图形式而心不专一,是断然修炼不成正果的。任何时候都是内容决定形式。</p> <p class="ql-block">这个见解,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非常深刻、精辟、透彻。</p><p class="ql-block">在这篇文章最后,《选读》作者抛出了一个宗教哲学命题:苏轼在《诵经帖》中表达的意思,与《记苏佛儿语》似有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笔者不揣浅陋,试图解一解《选读》作者所出的这道佛学的自相矛盾的命题。</p> <p class="ql-block">现在,让我们看看《记苏佛儿语》是怎么说的:苏佛儿老人,八十二岁了,坚持不吃肉不喝酒,双目炯炯有神,大概是练过童子功吧。他说十二岁就开始吃斋独居修行,至今没有娶妻生子。苏轼曾跟他讨论生死问题,发现他很有见识。有一天,苏佛儿老人到城里卖菜,与苏轼相遇并讨论礼佛心得,老人说:“即心是佛,不在断肉。”苏轼对答说:“勿作此念,众人难感易流。”意思是说:“不要有这种念头,普通人难以感化,很难理解‘即心是佛’的真谛,没有一定形式的约束,很容易动摇自己的思想而堕入俗流。”苏佛儿听后大喜,连声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苏轼这是不是“双重标准”呢?对自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对普通人是“勿持此念,众人难感易流”。乍一看,这就是苏轼的“双重标准”。但是,仔细揣摩,感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p><p class="ql-block">苏佛儿说的“即心是佛,不在断肉”,本身就是禅宗的真谛,正如禅宗六组慧能的著名论断,“我心即是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苏轼一生向佛,早已修炼到了“即心是佛”的境界。同时,他的佛学理论造诣也是很深的。这个道理,苏轼怎么会不明白、不赞成呢?</p> <p class="ql-block">既然这样,苏轼为什么又对苏佛儿说“勿持此念”呢?笔者认为要把这句话放在整个场景中来思考和把握。苏佛儿十二岁开始吃斋念佛,七十年如一日,信仰何其坚定;八十二岁高龄,还双目炯炯有神,象练过童子功一样,福报何其之好;讨论生死哲学问题,能被东坡居士赞扬颇有见识,其佛学悟性何其之高。苏佛儿对佛学真正做到了虚实结合,内容与形式双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设想苏佛儿与东坡居士的交往,无论是佛学和俗世,苏佛儿对东坡居士都处于仰慕的地位,对自己虚实双修的道行也没有多少底气,更不敢炫耀,因为他知道东坡居士是吃肉的,“东坡肉”估计当时在朋友圈儿就已经很出名了。他不敢跟东坡居士比修行,因此,才非常谦虚地说:“即心是佛,不在断肉。”在这样的语境下,苏轼才说出“勿作此念,众人难感易流”的话语。这实际上是对苏佛儿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修炼模式的肯定、推崇和鼓励。难怪苏佛儿听到苏轼的话语后大喜过望,连声说道,“就是如此,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不知道笔者的猜想是否正确!请作者和方家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