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格致古社藏品拍摄 <p class="ql-block">乘槎,亦作"乘楂"。典故名,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指乘坐竹、木筏。后用以比喻奉使。也指登天又比喻为入朝做官。在艺术品中,有用竹、木、角等雕刻的乘槎摆件,有些乘船类的精致雕刻,也有称作乘槎的。</p> <p class="ql-block">晋朝张华所著《博物志》讲述了一个关于天河与海相通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提到,每年八月,有人居住在海岛上,会看到有木筏(浮槎)定期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从不失期。有一个人怀着好奇和探险的心情,在木筏上建造了阁楼,带上足够的食物,乘着木筏出发了。经过十几天的航行,他来到了一个有城郭和屋舍的地方,看到了许多织布的女子,还见到一个男子在河边饮牛。这个人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牵牛的男子告诉他,回去后到蜀郡问严君平就会知道。后来,这个人回到蜀郡询问严君平,严君平告诉他,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了牵牛星的位置,计算下来,正是这个人到达天河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和自然现象的想象与探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传说的元素。在这个故事中,牵牛星和织女星被人格化,牵牛星化身为牵牛的男子,而织女星则是织布的女子,这与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呼应。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神秘感和探索欲,以及他们对于宇宙的浪漫想象。</p> <p class="ql-block">仙人乘槎故事一般大致如下:槎内仙人微微扬首,回望远方,气定神闲,一派仙风道骨。似乎可以想见,在遥远的天空,一轮明月,数点星光,夜色充满了神秘感,随老者放眼四望,水波涛韵,起伏不定。</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有“张骞说”。传说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使用了槎。于是,引申出了“张骞乘槎”的故事。仙人变成张骞的时间,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100年左右的时间内。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说。大量的诗词歌赋文、雕塑、绘画等都可以佐证。</p> <p class="ql-block">后因以“乘槎”指登天,有比喻为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郎君》:“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汪懋麟《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黄遵宪《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说乘槎犯斗还。”《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p> <p class="ql-block">仙槎具有很现实的作用。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黄庭坚《鹊桥仙(朱楼彩舫)》:“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孔尚任《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p> <p class="ql-block">仙人乘槎的诗词文章多见,其它载体的雕刻绘画等作品也是历代皆有,比如木雕、竹根雕、象牙雕、犀角雕等等。其中仙人乘槎的民窑瓷画在明清时比较广泛,可能与明代“郑和下西洋”有关。尤其在明代一度十分流行这个题材。</p> <p class="ql-block">后人有一联句:“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这样看来,古瓷片上的画面表现的只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想往,一种处事的哲学。因此,用它来作个案头摆件,不仅是妙到的欣赏品,也是一种对自己修养之要求。</p> <p class="ql-block">乘槎在后来的艺术品中,已经包括乘船类,相对泛化。这件竹刻,属于乘槎类系列,作品中四人神情灵动,仙风道骨,雕刻大师保留了竹根本身原始状态,可以看作是传说中的那类不事雕琢即神形兼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家有一件竹根雕仙人乘槎,时陈洁几,让心游太空,让思绪勾连天地,那是多么的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