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止庵的文字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新浪博客正盛时,有些很有名望的作家把自已在纸媒发过的文章再贴到新浪博客。钟叔河老先生和止庵就是这样的,他俩的随笔写的好,我是他俩的钢粉。钟老先生是一家出版社的编审,我没见过,但因《开卷》,我们在朋友圈里时有互动。止庵我也只有一面之缘,但他的随笔我是坚持着读了好多年。 </p><p class="ql-block"> 止庵的文字读起来有些“涩”,不顺溜,明显地有知堂的味道,但知堂还是“涩”不过止庵。他很崇拜知堂,也编辑过许多知堂的文字,看来他是被知堂“化”过了的。我想,现在能写出知堂文字味的人很少了,钟叔河和止庵是算得上有知堂文字风骨的。钟叔河得其神者多,止庵得其形者多。知堂的文字是形神兼备,一般人能得其一点就不错了,止庵竟然得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止庵的文字偏理性,在他的文字里几乎看不到抒情。把理性的文字写好需要扎实的功底,老庄帮了他的大忙,《论语》正补了他儒学的不足,加之他长期浸润于“五四”时期的优秀文字中,又能潜心下来弄他的学问,他不成功都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他文字的“涩气”还在于句子结构上的“折”,你以为他的话要说完了,他又要后缀一回,有些故意的、人为的,甚至是做作的阐释,以显示他富有的才气和驾驭文字游刃有余的能力,这是年轻气盛的痕迹,也是他早期文字的特点,他后来的文字就少了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读他的文字往往会觉得吃力,我作为老人,不大喜欢读吃力的书,但对止庵的书是个例外,越是吃力越想读,就像有克服不了的心瘾。读他的书需要全神贯注,心开小差了,必定是一句话都读不下去。如果说你想在他的文字里玩一目十行的把戏,那是玩不通的,玩,也是一无所获。只有读者的见悟与作者的思想擦出火花,才能理解止庵文字的不平凡。</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神气,有着民国文人的传统气质,读者若是想谋得和他的灵魂共鸣,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的根底,怕是一件很难的事。他所做的编辑与写作,有着明显的传承文脉的努力。在浮躁冲动的时代,他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长征路书店买到他的《如面谈》和书信集子《远书》,回家后才发现家里有他的五本书,除他赠与的《樗下随笔》、《惜别》外,其余三本居然没读过。于我,这是少有的现象。觉着他文字的好,却又冷落了它,一半是他的文字读起来不轻松,二则是自已心浮气躁、贪玩,误了良辰美景。</p><p class="ql-block"> 《神拳考》、《画见》、《周作人传》、《向隅编》,还有他编的《废名文集》、《周作人晚期散文选》等,竟然有一大摞,见这些他写的书、编的书寂寞地堆着,竟然有些歉疚了。一是觉得对不起朋友,也觉得自己耽误了光阴。</p><p class="ql-block"> 我老了,但终究还是有“老来增年是减年”的感觉,辜负了时光,辜负了机缘,也不觉得是很遗憾的事了。把没读过的止庵的另外三本书放在枕边,也许今晚不会去读它,但最终会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把它读完。这不是自已强加的负担,是止庵的文字魅力赋予的阅读冲动。</p><p class="ql-block"> 止庵是学医的,做过医生,做过官,很来辞职专事写作,成了很有名气的随笔传记作家。这转身够华丽的了。</p><p class="ql-block"> 止庵本名王进文,清代有个词评家名止庵,他取这个名字与这个词评家有无关系,我不晓得。过去,我曾在新浪私信他为什么叫止庵?与武夷山上的止止庵有没有牵扯?他没理睬我。</p><p class="ql-block"> 2024/1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