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江郎散人</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女儿家中做客,闲暇之余,不是游览公园便是探访博物馆。昨日,友人推荐了两处景点:五塔寺及石刻艺术馆,以及鲁迅博物馆。我和妻子以“剪刀石头布”决定去处,最终我胜出,我们便前往鲁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的气息扑面而来。广场宽阔如足球场,两侧植有六棵银杏古树,正中矗立着一尊鲁迅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像,身着长袍,横眉冷对,栩栩如生。右侧则有一组铜像,鲁迅先生坐在椅上,手持烟斗,与三位青年作家热烈交谈,他们或许是柔石、萧军和萧红。</p> <p class="ql-block"> 后楼是鲁迅生平陈列馆,两层展厅详尽展示了鲁迅先生在绍兴、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学习与工作经历。通过照片、手稿、书籍、笔记等珍贵文物,勾勒出鲁迅先生一生的轨迹,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展厅,我们步入广场左侧的鲁迅故居。鲁迅在北京度过了近15年的时光,先后居住过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11号院、砖塔胡同61号,而这座位于西三条胡同的小四合院,则是他在北京最后的居所。这所居所是在鲁迅心情极度压抑的情况下购置的。从绍兴会馆搬出后,鲁迅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八道湾胡同11号院,与弟弟周作人一家合住。后来,鲁迅将母亲和妻子朱安从绍兴接到北京同住。然而,1923年8月2日,兄弟失和,鲁迅无奈搬出八道湾,暂居租赁的砖塔胡同61号。由于砖塔胡同的房子过于狭小,鲁迅的母亲不得不每天往返于八道湾与砖塔胡同之间,十分不便。于是,鲁迅开始寻找新的住所,《鲁迅日记》中记载:“1923年10月23日,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房宅事成,议价800元。”鲁迅从两位老友齐寿山和许寿裳处各借四百元,终于买下了这所房子。房屋过户后,鲁迅亲自设计了改建方案,使翻修后的小院焕然一新。1924年5月25日,鲁迅一家迁入居住。</p> <p class="ql-block"> 在鲁迅生平陈列馆,我第一次看到了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原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小四合院,如今虽已重新装修,但仍保留了原有的风貌。金边黑漆的街门内,四合院内的朱红色门窗格外引人注目。南北屋各三间,东西屋各一间。当年的东西两间分别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南房是会客兼藏书室,北房三间则是家人吃饭活动的地方。鲁迅在北房堂屋向后接出了一间小屋,作为自己的卧室兼书房,自称为“老虎尾巴”。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顶低矮,几乎伸手可触,但北窗安装了两扇大玻璃,光线明亮。北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后园,静谧而安详。</p> <p class="ql-block"> 前院里,鲁迅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三棵白丁香树,至今尚存两棵。冬日里,丁香树干苍虬,枝条纷叉,仿佛诉说着百年沧桑。后园中,鲁迅《秋夜》一文中描写的“落了叶的两株枣树”依然如故,守护着这座百年故居。</p> <p class="ql-block"> 书房内,一切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摆设。靠东墙摆放着一张普通的三屉长桌,桌上放着墨盒、笔架、茶碗、烟灰缸、闹钟和高脚煤油灯等。东墙上挂着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亲笔题写的“惜别”二字照。仿佛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吸着烟,伏案疾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小四合院的“老虎尾巴”小书屋里,鲁迅创作了二百余篇经典名篇。《野草》、《华盖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坟》、《华盖集续篇》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同时,鲁迅还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因与陈西滢论战,鲁迅被骂为“学匪”、“土匪”,他便自称此工作室为“绿林书屋”,以示反击。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在此写下了《无花的蔷薇》、《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革命青年的摧残,并因此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追捕。同年8月,鲁迅被迫离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居住在西三条胡同故居期间,还有两件值得提及的事情:许广平女士因参与1925年“女师大风潮”为躲避追捕,曾借住此小院南屋客房。也正是在这里,鲁迅与许广平产生了恋爱情感。鲁迅的母亲一直居住在此,直至1943年病逝。妻子朱安则支撑着病体,看护鲁迅遗物,直到1947年6月去世。在地下党组织的保护下,鲁迅故居得以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人作过统计,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还是一位普通人,他经历了许多生活中的烦恼。家庭的牵累、兄弟的失和、修房迁居、婚姻恋爱、生子育儿,以及反动政府的追缉压迫和身患肺病的折磨,都曾困扰着他。是什么力量让鲁迅先生在短暂的一生(享年56岁)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走出鲁迅故居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在展厅里看到的鲁迅夫人许广平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你曾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好像一只牛,</p><p class="ql-block"> 吃的是草,</p><p class="ql-block"> 挤出的是牛奶、血。”</p><p class="ql-block">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娱乐。”</p><p class="ql-block"> 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p><p class="ql-block"> 如今……</p><p class="ql-block"> 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p><p class="ql-block"> 跟着你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答案!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情怀,坚守执着的信念,以笔为武器,拼命思考写作,实现了他的人生使命。尽管后人对他的评价各异,但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仍然受到世人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2024、12、12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