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在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甪直古称甫里,据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离宫于本境西南隅,吴王复查建梧桐园于镇北隅,其间有一个村落,方圆刚满一里,故名甫里。</p> <p class="ql-block">甪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p> <p class="ql-block">甪直的“甪”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甪直水路结构的直观再现,古镇里有三横三竖、六条笔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经镇北的吴淞江正好像头上的一撇,如果从空中鸟瞰,整个古镇就像一个“甪”字,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来自当地流行的传说,一种名为甪端的动物来到了甪直镇郊的澄湖上空,它见这里湖水清澈、水波浩渺、丛泽流芳、奇丽秀绝、灵气郁盘,无长江之激浪,少太湖之广寒,特别是当地人热情、淳朴、善良、厚道、勤劳,让它驻足不前,便主动留下来保佑这方水土。因此甪直有史以来,一直没有战乱毁损,没有旱涝灾害,岁岁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神秘的甪端,从此就被甪直人民当成了自己家乡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桥以其数量多、造型多样和历史悠久而著称。古镇内的桥梁密度极高,据统计,在短短五公里的河道上曾建有七十二座半座桥,至今还剩下四十一座。这些桥梁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有些是近代翻修过的,以加固桥梁并确保行人的安全。其中,中美桥(又名和丰桥)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桥面石上雕琢有精美的浮雕图案。此外,甪直古镇的水道驳岸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分布于镇区六条河道两侧,全长约3500米,大多为花岗石驳岸,显示出当地工匠的智慧和才能。</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绝大部分古桥建于明清时期,也有部分古桥的建桥年代可上溯至宋元时期。多孔的大石桥、小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装饰性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姐妹桥等造型各异的古桥,展现了精巧的建筑工艺,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桥桥相望,古韵悠然。位于香花弄南端的香花桥,造型美观,常吸引游客驻足留影;古色古香的进利桥,曾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位于万盛米行北侧的兴隆桥,跨南市河,寓意“生意兴隆”等等。登上一座座古桥,俯瞰古镇美景,看舟行水面,赏波光粼粼,不由得沉醉在江南风韵之中。</p> <p class="ql-block">甪直的桥,一座挨着一座,静卧在微波荡漾的小河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独特、姿态各异。甪直堪称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步二桥”,即在两河交汇处常有相连成直角的两座桥,俗称双桥,这种设计在古镇中别具一格。此外,古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桥梁,如“交会桥”,这座桥横跨两个行政区域,成为古镇独特的景观。甪直古镇的桥梁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古镇水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巷相连、水桥相通,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游客在游览古镇时,看桥成为一项有趣的活动,因为基本上相隔百米就会遇到一座桥。甪直双桥的特色是两座桥的桥堍挨得很近,大步地跨上三步,就可以踏上两座桥。甪直的双桥有着各自的风姿和韵味,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彰显了匠心匠艺,可谓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东西跨于塘河上的三元桥和万安桥是三步二桥的代表。前者建于明万历年间,后者建于清乾隆前,都是花岗石砌梁式平桥。古镇还有其他4组双桥,分别是:万盛米行以南的南昌桥和永福桥;东市头的中美桥和交汇桥;中市北的环玉桥和丰桥,以及市中段的环壁桥和金巷桥。</p> <p class="ql-block">绕过甪端广场沿着西汇河缓缓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甪直镇西的第一座桥:永宁桥。这座桥的桥孔是一个下小上大的倒装梯形,如此特殊的结构令人耳目一新。两侧桥柱镌刻着“茶灶竹床鲁望隐,莼羹菰菜季鹰回”的楹联又使这座石桥平添了一股方正儒雅之气。</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是进入古镇景区看到的第二座桥,横跨在西汇河上,连接西汇上塘街和西汇下塘街。永安桥与其它的石拱桥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桥拱是架在河岸上,没有桥柱。</p> <p class="ql-block">进利桥,又名施家桥,位于甪直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清道光年间建。“进利”是仕进顺利的意思,这里是指载源取财之意。进利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南侧的茶楼相映成趣,构成了古镇标志性的景点。19</span>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堪称一座有故事的桥。</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如今,该桥成为游客和“西游”爱好者们的打卡地。为了方便游客寻找,景区专门在桥两端挂上醒目的标志。<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45, 247, 254); color:rgb(51, 51, 51);">游客和爱好者纷纷聚集在桥边,有的摆出唐僧师徒四人的造型,有的模仿女儿国国王的神态,让同行好友帮自己拍照完成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进利桥边圣莲奥面馆的老板说,进利桥的名字寓意“进利”,意思是希望生意兴隆、红利滚滚。“这里是唐僧师徒刚进女儿国下船上岸的地方。”他回忆道,当时导演在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时,偶然发现了这座古桥和茶楼,觉得非常符合女儿国的风格和氛围,于是决定在这里进行拍摄。“当时桥两边都架了摄像机,拍了差不多半天,里里外外围了四五圈人观看。”时常也有爱好者找到这里,都会跟他闲聊几句。</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和丰桥位于甪直古镇中部,南北走向,跨于东西市河上,又名中美桥、朝阳桥。始建于宋代,为甪直历史最悠久的古桥。现桥为青石构单孔拱桥,全长34.55米,中宽2.9米,矢高3.62米,跨径9.1米。</p> <p class="ql-block">香花桥位于保圣寺山门正前方、寺弄南端,南北走向,跨西汇河。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早年为花岗石拱桥,70年代改为花岗石梁桥。1981年重建成花岗石拱桥。该桥全长10.05米,中宽2.45米,矢高2.65米,跨径4.35米。拱券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叠砌,并加有丁头石,桥栏石阳刻香花桥桥名。桥面桥心石为长方形,刻有回轮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中间4根望柱上刻有坐狮,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造型精巧、美观。是美术老师学生们写生临摹的热点桥梁。</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如今的山门为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所设计重建的,其外侧仿旧照中设置有江南风格的山门,与旧照中相比,大体尺度相当,但其上仅设置了一层屋檐。</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集明代建筑精华、珍贵文物与唐代泥塑艺术瑰宝于一体的古刹,拥有天王殿、青石经幢、古铁钟及闻名遐迩的“塑壁罗汉”。</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但见天王殿气宇轩昂,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江南佛殿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而山门内则为拱形洞门,上额为李桦题写的“辅扬显秘”,背额为“法云永护”。</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形山门是一进院落,院内有数十株近时所栽种的松树和湖石假山,假山后便是天王殿和殿前的幡杆夹石,幡杆夹石是在节庆和做道场时竖立高竿旗幡而使用的,为北宋遗物。</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保圣寺的第一重殿,称为前殿,或为接引殿。殿中本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斗拱结构。据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殿内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刚)泥塑,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殿内展览当地出土文物。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两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二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的经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细看起来,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保圣寺东侧为明末清初所铸的双首四爪龙大铁钟,钟身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无灾”等吉语。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p> <p class="ql-block">幡杆夹石、青石经幢和双首四爪龙大铁钟被称为保圣寺“三宝”。</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有“三绝”:一是西院内矗立着的二雄一雌三棵千年银杏树,二是第一进院落内四株百岁有余的枸杞树,三是保圣寺古物馆至西院过道上植有的百年古紫藤。这是百岁枸杞树。</p> <p class="ql-block">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713-741年),吴县人氏,唐开元年间,他与吴道子一起学苏州画家张僧繇的笔法,后专功泥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谈。杨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过许多塑像,但由于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铜雕那样经久,因此其真迹很难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中最珍贵的文物,当属塑壁罗汉。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素有“天下罗汉两堂半,保圣寺独占半堂”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古物馆内的九尊“塑壁罗汉”,为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他独具匠心地创作了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塑像,后人亦称之为“海山罗汉”。走进其间,奇峰突兀,洞窟错列,祥云舒卷,海浪翻滚,山海之间罗汉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内现存的九尊罗汉,从左至右分别是:智真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袒腹罗汉、达摩罗汉、降龙罗汉、讲经罗汉、听经罗汉以及尴尬罗汉。</p> <p class="ql-block">“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千年古刹、国宝罗汉,是甪直古镇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亦是世人珍惜敬仰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天王殿始建于梁,宋代重建,明代末年重修,但保留了宋代遗风,是欣赏宋构绝佳处,也是保圣寺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具有宋元建筑风格,是寺院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7年-公元859年),宋熙宁六年(107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崇祯三年(1630年)曾重建,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又大修过。</p> <p class="ql-block">柱础是宋代遗物,作覆盆式,刻“神童牡丹”,是柱础艺术的珍贵实物。明间梁架力中柱,前后三步梁,作月梁形状。梁架之上全是明末所建,但仍沿袭宋代建筑手法。整座殿宇不用铁钉。殿内供奉的天王像早已不存在,10年期间被毁。1956年该殿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历史悠久。自殷墟出土的简单柱础,在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下,经唐宋成熟鼎盛期发展到清代的鼓墩形柱础,可以看到也有一个随朝代渐进,从粗硕到细腻、从简朴到华丽、从取材青石到取材花岗石演变过程。现今遗存的古建筑柱础,清代居多,明代次之,唐宋时期稀少。这里陈列的均为宋代柱础(是保圣寺原大殿建筑遗物),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尤显弥足珍贵,为华夏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柱础位于古建筑落地柱的底端与台基面之间,其功能作用,上可传承屋面构架的荷载,下可阻挡地面反潮波及柱脚烂和人为碰损,同时具有提升柱子壮观形态与装饰效果。这里陈列的柱础造形,多为下呈正方形,上呈隆起覆盆状,故名“覆盆式”柱础,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雕刻手法,采用“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鈒”、“素平”等宋代雕刻镌规制。纹样装饰为宋代覆盆柱础上通行的“铺地莲华”、“宝装莲华”、“牡丹华”、“写生华”、“连荷华”等。其线条流畅,浑厚大气,古风凝重,韵律深邃。</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大殿的宋代柱础:覆盆式雕饰牡丹化生图案。</p> <p class="ql-block">覆盆式柱础是最常见的柱础样式,像一个倒扣着的脸盆,因此称为覆盆式。</p> <p class="ql-block">鼓式柱础因形似一个大鼓而得名,也可以称之为“鼓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仅存的唐代“八角形柱础”,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晚唐诗人陆龟蒙曾归隐甪直,留下了“鸭沼清风”的悠然逸趣,写下了“中国第一本讲述农具的专著”《耒耜经》。他总结并详细记载了犁、耙、铲、碌碡等农具的发明制造和使用方法,对已经基本定型的江南重要的水田耕作工具:铁木结构的江东犁的形状、构造、尺寸、功能等做了详细记述和说明。后来研究中国犁的学者,一定会提到陆龟蒙的《耒耜经》。游览甪直,可以去水乡农具博物馆看看《耒耜经》中记载的江东犁。</p> <p class="ql-block">甪直还留存着许多陆龟蒙遗迹,清风亭、鸭沼鸭池、垂虹桥等,隔着千年岁月,诉说着“甫里先生”的逸闻趣事。</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亦钟情于茶道,相传他曾写下《茶书》,与茶圣陆羽的《茶经》、皎然的《茶诀》一同被视作中国古代关于茶的三部著作。可惜《茶诀》和《茶书》失传于历史岁月中,仅余陆龟蒙的《茶具十咏》流传于世,以清新的笔墨道尽唐代茶事之风雅。</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内,晚唐文学家陆龟蒙遗址斗鸭池中间有状似庙宇的清风亭,东西两边分别有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连接,因其犹如一个大汉肩扛扁担,扁担的两头各挑着一座桥而被称为“庙挑桥”。桥宽不足2米,长不过5米,玲珑娇小,是甪直最小的桥。</p> <p class="ql-block">白莲寺遗址。白莲寺是陆龟蒙别业,宋熙宁6年重建,现仅存大殿遗址,十六只宋代柱础依然伫立原处。</p> <p class="ql-block">干年银杏是古老珍稀的树种。因果实银白,状如杏,故名。亦称白果树。寺内三株,两雄一雌,雄花雌果。树高和干粗在15米和4.5米以上,树龄皆千年有余,被誉为“世纪之树”,也是保圣寺历史见证。其体态端庄,气字轩昂,给人以古朴、道劲、昂奋的美感。而该树腹中又生榆木一株,似“怀中抱子”奇景妙趣,实属罕见,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至西院过道上种植的百年古紫藤,绿色葱茏,生命旺盛,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江南文化园的主入口在万盛米行和王韬纪念馆之间。一进牌坊就是一座文化园广场,文化园内有很多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建筑和水乡特色的古典园林,里面有甪直历史文物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盛唐甫里街、甫里书院、休闲水街、古戏台等景观,还复建了明代著名的“梅花墅”。其中的甪直历史文物馆和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都是小而精的博物馆,尤其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对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做了详细的介绍,有趣而又生动。</p> <p class="ql-block">一进江南文化园,迎面就看见广场中间是一个三枚铜钱托着一个圆球的雕塑,寓意着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园的古戏台。古戏台上以“吴韵汉风、人文甪直”为主题的文艺专场,用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展示甪直的民俗传统、历史文化、时代风貌,以及传承和发展轨迹,吸引着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青靛甪直”沉浸式夜游景区的开放,其业态布局将迎来全面提升。景区以江南园林为载体,植入全新业态内容,涵盖了苏式小吃、主题文创、汉服换装、文化演绎等多元业态;同时,以古风穿越街区和国潮临水情景式商业两种风格为主题,结合商业和文化演绎的手法,构筑“凤栖街”和“漾月街”两大互动式国潮情境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青靛甪直”深入挖掘甪直古镇传统文化特质,以江南温婉朦胧的美景为底色,凝练了杨惠之、陆龟蒙、叶圣陶、甫里八景等文化符号形成甪直古镇特色文化IP。其中,梅花邀餐秀、点琉霞工巧秀、香疏影戏曲秀等三大主题秀,天工开画、西汇晓市、醉花邀、青靛甪直、长虹漾月、玲珑美人等六大演艺场景均以江南文化为元素创作。</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是青靛甪直的文化精髓,项目整体规划也是以江南文化为主导思想,以甪直古镇两位有代表性的名家陆龟蒙、许自昌为讲述人,以前瞻和身临其境的入画演绎方式,再叙一段江南甪直古镇发生的趣闻轶事。</p> <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园古色古香的长廊桥。</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小巷、枕水人家,江南古镇的印象大体如此。</p> <p class="ql-block">老街马头墙、青砖照壁、雕花装饰, 江南水乡的细节美在甪直体现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利宾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位于甪直镇晓市路甪直古镇江南文化园内。桥身古朴典雅,与周围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桥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杨柳依依,仿佛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桥身上,更显得古朴而宁静。除了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利宾桥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许多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的传承。许多文人墨客也曾在此留下墨宝,为这座桥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这是甪直古镇的“绍均桥”。</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叶圣陶纪念馆位于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保圣寺西侧,建于“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在其逝世后,当地将原校区几处旧址重新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甪直的“叶圣陶小道”。这条小道依墙临河,全长百米,是叶圣陶先生当年前往“五高”任教时的必经之路,将成为向公众展示叶圣陶先生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爱国情怀的重要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