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渔阳十二法的体会

淡文竹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泰来诗协群学习“渔阳十二法”纪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孙凤山会长讲解渔阳十二法1—3法相关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赋陈就是铺陈。</p><p class="ql-block">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p> <p class="ql-block">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习王士祯的渔阳12法去进行绝句创作基本方法的学习,这种形式很好。这里边的法一,出现了赋陈、比兴这两种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我们要结合上边的两个材料,理解一下赋陈与比兴的概念。我们只有理解了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论含义,然后再结合实践创作,效果就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再强调一下所谓赋陈,就是把写景、抒情、议论的相关内容,连续性的有关联性的展示出来,也就是写出来。我们看写法一的前两句就能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陈这个词,在这里就是陈述、展示。</p><p class="ql-block"> 赋最开始是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等方法的综合体现。在《诗经》中经常看到,而且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后来赋这种写作方法演变成了一种文体,以汉代为主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  比如《诗经》中的《关雎》里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面的前后四句就是赋陈,同时,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还形成了比兴的手法体现。用关雎鸟比喻窈窕淑女,同时,由描写关雎鸟的情态来引出窈窕淑女,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比兴。先有比后有兴。</p><p class="ql-block"> 法三中的设问,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有问有答,也就是上一句是问句,提出问题,下一句是问题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我们结合王士祯的渔洋12法,既对相关的名词作以了解,然后加以运用,就能掌握相关的方法了。</p><p class="ql-block"> 王士祯,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他自号渔阳山人,所以他提出来的写作绝句的12种方法,也叫做渔阳12法。</p> <p class="ql-block">  所谓转折,就是一种语意表达的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上半句和下半句,所表达的意思不是直接顺延承接,而是折转表达。明显的标志就是使用转折连词,例如“却”、“然而”、“但是”等。在诗词当中,由于需要具体的表达特点和用词用语的需要,一般可以不用转折性连词,来表示语意转折,而是直接在表达内容上与上句的关系,不是直接顺成,而是转折性承接,从而达到诗句语言表达自然而不着痕迹。</p><p class="ql-block"> 渔阳12法中,法二第三句要体现转折性表达的特点,就是可以巧用转折连词作为句中的标志性转折句,也可以不用转折性连词,而直接在语义上转折性表达叙述,往往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张裕山谈学习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渔阳十二法练笔谈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裕山</span></p><p class="ql-block"> 诗无定法,贵在得法。</p><p class="ql-block"> 昨天,诗友红枫用渔阳十二法的前三个写作方法分别赋了三首绝句。有的诗友进行了唱和。这种学术上的探索我觉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第一法是:“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赋陈和起兴是写诗最常用开头方法。我们写的诗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开头。(赋陈和起兴的概念孙凤山会长昨天已在群里阐述了)如果在转句上再用否定词转接,用得好,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大家还记得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绝是用此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写此诗时高适已40余岁,仕途受挫,一事无成;董大(董庭兰)虽技高因失宠亦漂泊江湖,二人可谓同病相怜。在睢阳(现商丘市)高适在送别董大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此绝用起兴开头,转句用否定词转接,用问句结尾,真情实感,实乃七绝中佳品。</p><p class="ql-block"> 此绝传开后,高适名声大振,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得到朝延重用,官越做越大,诗作的成就也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 试用此法也赋拙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自遣</p><p class="ql-block">经年多疾目还明,敬老之家闻奏笙。</p><p class="ql-block">莫道天天只闲赋,诗乡益友伴吾行。</p><p class="ql-block">2024.12.1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宫淑琴谈学习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  宫淑琴谈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 @张校长说得太好了,绝句学会容易,写好难。这十二法就是把绝句规范了一下,更好地做到“起、承、转、合”,让诗作更有韵味。关键在第三句,是转句,把开头的铺垫转而达到体现作者主题思想的意愿上来。第四句是全篇的总结,也是很重要的一句。其实,绝句四句诗,不论是铺垫还是议论,说的就是一件事儿,一个思想,表达一个意思。如果深刻理解了这些做法,并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写出的诗才会有韵味,有意义。这也是我学习十二法的一点儿体会。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