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重庆大足石刻

孙建平游记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  世界有8大石窟,中国就占据了5个。除重庆大足摩崖石刻外,另7个石窟分别是:中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中国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柬埔寨的“吴哥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中国山西的“云冈石窟”、中国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印度的“象岛石窟”。重庆大足石刻,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堪称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5处摩崖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p> <p class="ql-block">大足古号“海棠香国”,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是闻名世界的石刻之乡。大足石刻共计石刻造像70余处,总计10万尊,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保存最为完好。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真正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而大佛湾的摩岩造像则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大佛湾环绕着一泓碧水,一面为沟壑,另外三面石岩相连的马蹄形山湾内,刻着长达五百多米的宗教艺术画廊。</p> 崖壁上的摩崖造像,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崖壁上的连环画,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前后连接,不仅无一重复雷同,而且还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结合,打破了“千佛一面”之辞而冠绝中外。 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释迦涅磐卧佛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石刻以线塑形,转面出神,形神兼备,以璎珞、飘带、花簇、珠串来呈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体态的优雅美丽。 卧佛头北面西,右胁而卧,两眼微闭,安详静谧,与宝顶山合一。卧佛前有弟子十八,姿态、神态、情态各异,或合掌恭立,或献花送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悲恸于心,溢情于神,表现了弟子们对世尊在沙罗双树下寂然涅槃的深情凭吊。 六道轮回是佛教中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而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母恩重经变相图”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咽苦吐甘、哺乳不尽、推干就湿、洗涤不净、远行忆念、为造恶业、究竟怜悯一共十恩十一组群雕,真实生动、细腻感人地描绘了养育子女的全过程。 “地狱变相图”在石壁的最后一段,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等酷刑毛骨悚然,一种惨不忍睹,触目惊心跃然石壁。这些图文并茂的石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真是令人叹服。 这种大生活、大情感、大苦乐、大善恶的诸多对比在大足石刻中比比皆是。由此大对比中让世人产生情感的大渗透,产生善恶的大分辨,产生行为的大取舍。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大足石刻,令人震撼,敬仰。 宝顶山造像艺术在形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意上更是独树一帜。石造像刻工精美,不仅表情神态逼真,就连如丝似绸的衣衫似乎都是阵风就能吹起来。台座酷似木雕,那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物鸟兽,幽泉怪石,逼真细致。 当身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漫步在这一方净土,在欣赏石刻、山色、美景的同时,经过短暂佛教的从善教义的洗涤,仿佛灵魂变得清澈了许多,更加明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自江西萍乡</h5>